初中學霸疑遭欺凌跳樓自殺,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免遭校園暴力?

你眼中的“學霸”是什麼樣的存在?

我相信,在大部分的眼裡,“學霸”是自帶光芒的,他們學習好,是老師的特別關注,是同學們追逐模仿的榜樣,也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我今天卻被一篇名為《初中學霸疑遭欺凌跳樓自殺》的新聞嚇到了。沒錯,學霸也成為了校園欺凌的對象。

01

事件的主人公叫陳琪琪,她一直都在廣東生活讀書,去年9月份才轉學回到老家合浦縣。平時住校,只有週末才回家。

三好學生、學習成績年級第一、獲得過書法比賽和作文比賽的二等獎,擔任學校合唱指揮、體育領操員……不得不說,陳琪琪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陳琪琪跳樓後,公館中學校長稱,陳琪琪是自殺,和學校沒關係。但他拒絕回應陳琪琪跳樓前是否遭到過校園欺凌但是從陳琪琪墜亡後留下的遺書、身上的筆跡、夾在作業本的字條以及課本上留下的隻言片語等等,都把死因指向了校園欺凌

初中學霸疑遭欺凌跳樓自殺,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免遭校園暴力?

▲陳琪琪的遺書

陳琪琪在遺書中直接表達了“很累”“想死”的想法,同時也表明了自己深深的絕望:“最悲哀的是什麼?莫過於你連自殺的想法都說出來了,卻沒有人信。”

從遺書來看,陳琪琪遭受校園欺凌的傷害已久,而且並沒有引起家長、老師、學校的足夠重視。如果她能夠尋求到足夠的保護,可能就不會這樣走上這條不歸路。

02

網上有一個熱門的問題:那些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都是些什麼人?其中一個回答很經典:你,我,他,任何人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欺凌本身是一種比較滿目的群體行為,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說,個人一旦進入群體後,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化。

簡單來說,就是這種欺凌的氛圍會傳染給周圍其他的人

日劇《legal high》中有一段臺詞——“欺凌的本質是氣氛”,當第一次校園欺凌現象出現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制止,那麼我們就會習以為常,甚至也變成施暴者。

作家李尚龍曾經很憤怒地講述了自己在一所學校籤售新書遇到的校園霸凌事件,一個有生理缺陷且性格孤僻的男生站起來跟他互動時,全校爆發出刺耳的笑聲,這讓李尚龍老師覺得很噁心反胃、生氣,私下調查後發現這個男生時常遭受各路暴力。

他把這件事在微博上曝光沒多久,就受到了這所學校的學生有組織的瘋狂攻擊。

在這之後,李尚龍老師開始關注校園暴力。他發現,“校園欺凌的暴力事件的最可怕的不是施暴者,是那些覺得有趣而拍視頻的人和一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聲,是那些默默的支持助長了施暴者的瘋狂”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形象”,他們爆發出沒心沒肺的笑聲,他們發著令人心寒的議論。

03

校園欺凌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可是為什麼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呢?作家張佳瑋說過這麼一句話:校園霸凌普遍存在,卻很少被意識到。每一方都意識不到。

這句話細思極恐。

很多學校的老師在發現校園欺凌的暴力事件後,通常都會說“孩子嘛,打鬧和開點小玩笑很正常的!”

也有的家長在知道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後的第一反應,會是反問被打的孩子“別人為什麼會打你?肯定是你做錯了什麼。不然人家怎麼不去欺負其他人,怎麼不來欺負我?”

有的孩子跟著其他人欺負同學,是覺得“大家都欺負他,那就是他人品有問題,他很壞,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

在他們這裡,校園暴力的嚴重性一下子被縮小了,而且把事件的責任轉嫁到了受害人的身上。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事沒法說清楚,但是從校園欺凌的暴力事件中可以看出,施暴者的思想邏輯是“恃強凌弱”。你弱,所以要被欺負!

04

作為家長,沒有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欺凌的。那麼,父母該做些什麼,才能避免孩子淪為任人欺負的弱者,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呢?

一、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霧滿攔江老師根據老子《道德經》中的內容整理出了四種父母:

  • 一等父母,給孩子以成長的能力;

  • 二等的父母,努力保護孩子;

  • 三等的父母,嚴厲強勢,讓孩子充滿恐懼;

  • 四等的父母,傷害、拖累孩子,讓孩子厭惡憎恨。

有些家長在家裡會用語言或者行為上的暴力來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老實聽話、順從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低自尊的心理,畏懼暴力,覺得真的是自己不好才會受到欺負,從而選擇默不作聲,根本不敢保護自己。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理解和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同時,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平時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自衛訓練,減少受欺凌的可能性。如果不幸遭遇了校園欺凌,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心理關懷,鼓勵孩子勇敢地把內心的感受和事情的經過說出來,並立即採取行動聯繫學校老師和領導,要求教育懲戒施暴者。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來保障孩子的權益和安全。

二、教會孩子應對的方式

很多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基本都不敢反抗,畢竟對方人多勢眾。但是,絕對不能傻傻地站著捱打。家長要教孩子,來暴力和威脅來臨之前要大聲喝止施暴者,直接指明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的,會付出相應的代價,給他們臺階下,同時起到威懾的作用。

如果受到傷害,一定要沉著冷靜。如果是在公共場合,大聲呼救。如果是在比較封閉的地點,儘可能反抗並拖延時間並尋找機會逃走,而不是準備在那兒忍受一切。事後一定要及時告知父母、老師,尋求幫助和保護。沉默,只會給施暴者留下“你很好欺負”的印象。

初中學霸疑遭欺凌跳樓自殺,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免遭校園暴力?

三、培養孩子會玩的能力,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

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施暴者的欺凌對象。會玩,其實就是一種能夠和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到學校的操場上,哪些孩子可以輕易融入集體、哪些孩子離群索居可以說一目瞭然。孩子跟朋友玩耍,學習如何正確預測他人在言語肢體表像背後的意圖,也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分享、協商以及解決衝突。

家長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參與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多和優秀的同齡人交流。

《奇蹟男孩》這部電影裡有句令人感悟的話:當你必須在正確與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但是,善良不應該被踐踏。面對施暴者,請暫時收起你的善良,然後讓自己變得強大。


匠心培優(jiangxinpeiy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