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守正出新。守的正是什么?出的新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正是根本、是目标,是体,新是手段、是方法,是用。任何偏离了“正”的出“新”只能是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我国是文明古国,古代几千年的人文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从各个朝代绵延下来,每个朝代都会凸显几座人文发展的高峰,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精髓。很多人、很多成就,都是今天的我们,无法逾越的。

所以,我们认识、学习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必须先摒弃那种线性历史观,即历史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现在的肯定要比去过去的强。

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那么,今天的教育,我们究竟要从传统中吸取什么呢?

正好,这儿有一段我在前几天,和我在中师时的老师聊天时,我的一段观点,摘取下来。

“钱穆曾经对治学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先由“专”入门,旁涉他家,然后能达到“博”,在博的基础上,再能进行统类概括,达到“约”,最后才能进入“通”的境界。他也是很重视“博而能约,约始能通”。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专”,而不重视“通”,也是西方课堂教学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科之间互不通联,各自向“专”处发展,当然,一方面是教师的素质并不能达到,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具备引导学生“专”而能“博”的意识。所以,我常常感觉,民国的大师,很多都是私塾的底子,加上西学的提升,这样他在专之前,就已有了博和通,是在通的基础上的博,这一点,与他们小时候受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很难出大师,可能就是童子功练的不扎实,成了天然的缺陷。

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现代有的人尝试恢复传统的私塾教育,背诵经典,我觉得如果只停留在背诵上,就是只关注了皮相,就如同我们现代人写书法,只是就字论字,而书法本身所承载的很多东西,是只练字形字体,远不能悟到的。古代的经典分为经史子集,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局限一文一章,不仅仅局限某一点,是让学生达到“博而能约”,仅是专其一,是不够的,但如果仅仅是广博,兼收并蓄,可能会把知识都学杂了,混淆在一起。私塾教育,它的长处在于,以经为本,然后由专到博,而不是使学生画地自限。”

这也是我的一段反思。

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传统教育有长处,它更像是培养一个将军,是着眼于战略考虑的;而现代分科过细的教育,更像是培养一个技术员,是着眼于战术考虑的。

所以,我觉得教育改革,要守住正,就是在战略上要进行调整,在反思近几年教育的成功与失误基础上,全面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成年世界,包括商界、政界、娱乐圈,每个领域、行业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上都可以指向基础教育中的失误与偏颇。
所以,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他的改革都是不能称为改革,只能称为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微探索。

那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未完待续)

中小学教育改革:守正出新,才是改革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