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雲南醫師獎」候選人之一|後羣——紅河大醫,血脈傳承,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第二屆“雲南醫師獎”候選人之一|後群——紅河大醫,血脈傳承,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第二屆“雲南醫師獎”候選人之一|後群——紅河大醫,血脈傳承,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第二屆“雲南醫師獎”候選人之一|後群——紅河大醫,血脈傳承,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後群】男,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1989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醫學學士,從事眼耳鼻咽喉科專業29餘年,現任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雲南省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和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雲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常委員、省州市專家協會會員、紅河州科學技術鑑定委員會委員、紅河州公安局“社會專家”和紅河州勞動鑑定醫療專家。

29 餘年來從事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工作,擅長鼻內鏡手術及氣管、食道異物取出等傳統手術,在《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等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29篇,SCI 發表1篇,主持、參與完成科研課題17項,其中《鼻竇內窺鏡技術在治療鼻及鼻眼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新型硬性支氣管鏡下急診救治兒童呼吸道異物的應用研究》《保留喉功能部分切除術治療喉癌的臨床研究》等被廣泛應用於臨床,並分別獲得紅河州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和箇舊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曾獲得雲錫集團公司和醫院科技進步獎11項; 2007年獲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評為紅河州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雲嶺先鋒先進個人”稱號,2009年被紅河州人民政府授予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2012年12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3年3 月被評為紅河州“我最信任的醫生”和“十佳人民信任醫生”。2014 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

個人事蹟

29年來,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後群醫生,足跡踏遍紅河大地的哈尼族、彝族、回族、苗族、傣族等鄉寨,在金平、元陽、綠春等基層醫院建立了“後群主任工作站”,為邊疆人民留下了不走的醫療隊。

1989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的醫學學士後群,而今擔任雲南省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西部睡眠醫學委員會常委,紅河州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委員。2018年3月,從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一頭頸外科主任, 提任分管醫療副院長。因為醫路深處的愛與牽掛,因為紅河一樣的滿腔熱忱與熱血沸騰,他曾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雲南省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紅河州先進科技工作者、“雲嶺先鋒先進個人”、紅河州衛生先進工作者、紅河州“十佳科技創新人才”等殊榮。

一、強基固本,把“技術學習”作為醫生成長的基礎和畢生的追求,苦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工作29年,後群更加深切感受到,要為人民服務,首先就要有過硬的本領和不斷探索真知、實踐真理的精神,因此,他通過不斷學習新技術來完善自己服務患者的能力,學習前輩的技術和經驗來提升自己,實現畢生為患者解除病痛疾苦的追求。在從事繁重的臨床工作的同時,他刻苦鑽研,積極探索,主持引進開展了鼻內鏡鼻外科手術、低溫等離子技術、鼻修復與再造技術、面半痙攣的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神經梳理術、新型硬性支氣管鏡下呼吸道異物取出術、內鏡下眶內腫瘤摘除術、喉裂開術+聲帶腫瘤切除+喉重建術等新技術、新療法20餘項,為實現科技興院、科技興科作出了很大貢獻。

近5年來,後群主持參與完成的科研課題有17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7篇,先後獲得紅河州、箇舊市科技進步獎9項,參與兩部醫學書籍的編寫工作。其中《鼻竇內窺鏡技術在治療鼻及鼻眼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新型硬性支氣管鏡下急診救治兒童呼吸道異物的應用研究》、《咽鼓管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基因重組鹼性成細胞生長因子在促進鼻竇黏膜修復的臨床觀察》、《相臨皮瓣在眼耳鼻咽喉修復中的臨床觀察》、《鼻內鏡下微波止血術》等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二、學以致用,把“技術實踐”作為解決臨床難題的金鑰匙與法寶,拯救人民群眾的生命於生死一線

後群努力學習,善於應用新技術、新療法解決臨床工作難題。上世紀90年代,中國逐步開展現代鼻內窺鏡外科技術,而遠在邊疆的雲南還在採用傳統的鼻手術方式,由於無法看清鼻腔內部的結構,致鼻腔手術創傷大、術後複發率高,病人長期飽受著病魔困擾的痛苦。

1998年8月,醫院安排後群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修學習當時先進的鼻竇內窺鏡技術,在進修學習的期間,他沒有顧上去瀏覽北京的名勝古蹟,而是把精力和時間用於學習和手術,學習期間參加了上百臺次的手術,硬是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裡掌握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的此項技術。

回院後,他向科室的醫師講述北京3個月的感受和鼻內鏡技術的特點,但是一項新技術要得到同行的認可就必須做出來,必須讓患者看到療效,讓同行看到先進的特點。回院後,他開展的第一例手術做了4小時,這時候有的老醫師就說:“年輕人,我們做了一輩子的傳統手術,也做不少病人,你的方法行不通!”一個月下來才做了4例手術,科室的同志沒有看到新技術帶領的優勢。

但是,後群沒有被眼前的困難難倒,他一面查閱相關資料,一面總結以往手術中的經驗和不足,同時動手組裝內窺鏡顯示系統,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改進,手術時間逐漸縮短,在醫院的支持下內窺鏡顯示系統也用於臨床,讓參加手術的其他醫生看到了手術的過程,並能進行手術前後對比,需要分幾次手術的患者一次手術就完成了,且手術損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後恢復快,術後複發率低,為患者節約了時間和費用,受到了患者的好評。

後群自1989年成為一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生後,直把解決臨床工作的問題、難題作為自己的責任,他利用1994年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的機會,把科室的幾項技術難題之一的兒童氣管異物技術通過觀摩、參與、總結、融合,最終變成了自己的技術。

1998年的一天,一位70餘歲的老人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抱著一位面色發青的小孩來到醫院,科室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診斷患兒為兒童氣管內異物,需要馬上手術,在其他醫生的合作下,後群以過硬的技術積極搶救病人,通過硬式支氣管鏡,成功取除兒童支氣管內的異物一一葵花子,挽救了患兒的生命。

從此,兒童氣管內異物這一發病急、 病情變化快、手術危險性大、死亡率高,常需轉院治療的急症被後群攻克了,這也使紅河州三院在兒童氣管異物取除的搶救技術方面有了質的飛躍。

從1998 年到現在,已有來自金平、元陽、綠春、開遠等地的數以百計的氣管、支氣管和呼吸道異物的患者被成功救治,實現了在第一時間迅速取出兒童呼吸道內異物,改善患兒呼吸,挽救患兒生命。因此也有了中央電視臺關於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兒童氣管異物取出術“手到擒來”的新聞報道。

2012年2月13日晚上9點,紅河州開遠羊街1歲零7個月的何姓小男孩,被半粒蠶豆卡進氣管,可是孩子父母只有300多元錢,轉院到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後,後群二話不說將孩子成功救治。

國家級貧困縣——金平一個5歲多的女孩付雙妹,喝生水導致一條螞蝗爬進了她的氣管,孩子曾先後送往多家醫院診療,轉到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時,焦急萬分的父母只有150元錢了。危急時刻,後群當機立斷為孩子實施手術,成功將螞蝗取出。孩子家人感激涕零:“人民醫院為人民,你們真是我家娃娃的再生父母!”

2017年4月,石屏縣一名2歲男孩氣管異物危在旦夕,手術中反覆出現氧飽和度急速下降,多達7次,最低血氧飽和度為5%,而後群團隊的醫生們在驚心動魄的33分鐘內,始終盡100%的努力搶救,成功取出了患兒氣管內的一粒1. 7X0.6X0.4釐米的“奪命花生”,《春城晚報》、《紅河日報》等媒體以《“死神”七索二歲男孩性命,紅河州三醫院決勝“奪命花生”》進行了報道,醫生們溼透了手術衣的汗水,被今日頭條的網友等評價為“今春最感動淚水”,以及“醫患關係的生動解讀”。

在熟能生巧的技術實踐過程中,後群還開展了慢性淚囊炎、鼻淚管阻塞和眼眶骨折等方面的治療,被國內著名的鼻內窺鏡專家許庚教授評價為療效達到國內先進,部分技術水平處於省內領先。

早在2008年1月26日,後群就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的指導下,成功完成雲南省首例經鼻內鏡下眼眶內血管瘤摘除術,使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手術範圍擴展到了眼科領域,為眼眶腫瘤的手術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途徑和方法;2008年11月1日又成功實施了紅河州首例鼻內鏡下經蝶竇腦垂體腫瘤摘除術,此手術的成功開展,將鼻竇內窺鏡鼻外科延伸到了神經外科的範疇,大大擴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學科範圍,使手術領域逐步向顱底顯微外科跨越。近些年,還成功開展了低溫等離子技術、鼻修復與再造技術等數十項新技術;完成紅河州首例耳廓再造術等,被CCTV、光明網、今日頭條等媒體廣泛報道。

三、身體力行,把“技術培養”作為科室發展的動力和己任,打造圓夢“健康中國”的優秀醫療團隊

後群深知,青年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也是醫院與科室的希望和未來,為此,自擔任科主任後,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帶動年輕人成長,把青年醫生的技術培養放在首位。

例如,後群培養了在保留喉功能喉切除術治療喉癌的臨床研究技術方面有較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崔振英,完成了保留喉功能部分切除術治療喉癌的臨床研究課題,成為當地能夠完成各型喉癌手術、發聲重建、頸部淋巴結清掃的醫生;培養了在頭頸及頭頸腫瘤外科技術方面,完成了甲狀腺手術中喉返神經的顯露與保護分析及個性化治療的臨床研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甲狀腺、腮腺、頜下腺及頸淋巴結清掃等腫瘤外科手術的頭頸外科專家——周博, 成長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2011年,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率先在雲南省成立鼻、咽喉、頭頸、耳及睡眠醫學亞專業的科室。科室建立了雲南省內首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國內知名專家工作站一一龔樹生教授 雲南紅河工作站,並相繼完成完了紅河州臨床聽力疾病診治中心和地州級新生兒聽力複審中心建立等。

2014年參與完成一項國家級實用發明專利;此外,還培養了鄧澤海等年輕的醫學研究生,使各年輕大夫均成為了各亞學科專業的學術帶頭人,成為科室和醫院持續發展的中間力量。

同時, 投資1000餘萬元引進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一一美國低溫等離子治療系統、澳大利亞康迪多導睡眠呼吸監測儀、英國鼻阻抗、鼻阻力、咽反射儀、德國艾克松電子纖維鼻咽喉鏡及嗓音診斷系統、德國蔡司手術顯微鏡、美國偉康呼吸機、美國聽覺腦幹誘發電位系統、意大利科時邁肺功能檢查系統、進口前庭功能檢測系統等。

2017 年6月中國抗癌協會康復會學術指導委員會乳腺甲狀腺腫瘤分會成立,周博被聘為委員;培養了在耳顯微手術,特別是鼓室成型、乳突根治及耳聽功能重建等方面不斷進步的耳專業帶頭人、西安交大碩士研究生——陳妮娜,當選雲南省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系紅河州唯一當選的委員,她首次提出乳突容積應作為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方案評估的重要指標的論述,得到國內外同行的一致認同,兩項課題獲得紅河州科技進步三等獎。

而今,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紅河州特色科室、雲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唯一的地州級 “省級臨床重點專科”,開展的業務幾乎涵蓋了整個專業領域,年均收住病人達1500 人次以上,門診病人突破10000 人次。科室遠近聞名,預約的手術基本上滿滿當當排到後兩個月,遠在美國、香港的患者,也會預約後群診治或者住院手術。

目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又藉助雲南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平臺,規劃組建了地州一流、省內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區域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及腫瘤中心”。對頭頸及頭頸腫瘤外科方面,特別是甲狀腺、腮腺、頜下腺及頸淋巴結清掃等腫瘤外科手術,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技術實力, 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擴大,技術協作也更加緊密。

2016年3月17至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專程到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頤外科指導工作,欣然為“雲南紅河睡眠呼吸疾病診治培訓基地”揭牌。瞭解到後群主導和主持的醫學睡眠監測中心於2014年開通之後,國際睡眠病人智能化管理平臺又相繼啟動,使該中心步入了互聯網時代,韓院士對此表示讚許。2016年4月15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醫療隊赴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成功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實施手術29臺,其中,國家一級教授龔樹生打破了他自己一天16 臺的手術記錄。

針對當地醫療水平較低、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為了帶動紅河州各縣級醫院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發展,共同圓夢“健康中國”,後群還組織醫療隊分別到金平、元陽、紅河等邊疆進行巡迴醫療、技術指導、講學;牽頭組織成立雲南省醫學會紅河州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搭建一個專業技術平臺,先後邀請北京同仁醫院、解放軍總醫院、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等國內、省內專家到分會講學、帶教和手術,共同帶動當地醫療技術發展,促進了當地各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技術水平的提升。

2016年4月14號至17號,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龔樹生教授為首的6人醫療隊,到紅河州開展巡迴醫療。期間,指導開展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彝族“海菜腔”唱法的原生態嗓音醫學分析科研工作,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原生態唱法金獎獲得者李懷秀、李懷福姐弟的老師、“雲南民間藝術家”施萬恆,專程帶領16名歌手到紅河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嗓音室,為“海菜腔”的嗓音醫學分析提供科學的原始數據錄取,各級媒體競相報道,稱其完成了一次意義非凡的現代醫學與民間藝術的“握手”。

2017年2月24至27日,後群主持的紅河州首屆睡眠技師規範化培訓班成功舉辦,來自昆明、曲靖以及紅河州各縣市醫院的70餘名專家和學者參加了這次關於睡眠呼吸疾病的學習交流,有31名學員通過睡眠技師規範化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讓更多人“做一個好夢”的祝願,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夢想。

四、與時俱進,把“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突破的必由之路和進步階梯,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拓展“興醫為民,公益利眾”的領域和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Acta Oto-Laryngology》還發表了後群、陳妮娜撰寫的論文,實現了基層醫院在SCI發文零突破。

工作29年來,後群不斷根據自己工作的經驗,先後改良、設計了鼻腔止血棒、鉤突調整鉤、鉤突切除刀等手術器械。特別是他經過16 年研究和四代改進的手術器械,獲得國家新型實用技術專利。為鼻內鏡手術發明,具有吸引、剝離、切割、吸取、支撐功能、更符合人體力學原理,方便手術操作的手術器械,減少術中對患者損傷,縮短手術時間,該專利已完成手術5201例,為每例患者減少2天住院時間和300元醫療費,共為患者節約醫療費156萬元,節約住院時間10402天,創造超過700萬元的社會價值。該專利已在北京、上海、重慶及雲南推廣使用,拓展了後群興醫為民的服務領域和空間。

2017年4月,《雲南醫院》雜誌在“名醫風采”欄目中,以《杏林春暖到邊陲 妙手丹心濟蒼生》為題,用4個頁碼的大篇幅,對後群進行了專訪報道,正是對後群的真實寫照。有一位雲南作家這樣描寫:地靈人傑的紅河,“雲南唯一狀元”的佳話波瀾不驚;香遠愈清的“滇南鄒魯”,聖人的漢儒之氣氤氳流淌;邊絃歌不輟的西南聯大,一所只有8年曆史的“臨時大學”,培養了3個諾貝爾獎獲得者、150 個兩院院士、無數個人文社會科學大家,而後群,一個在紅河阡陌大地.上行走的醫生,他的存在,讓我們深信不疑一一生命的紅河,在他的血管裡奔流,也在我們的血管裡生生不息地流淌。

編後語

2018年“雲南醫師獎”(第二屆“雲南醫師獎”)是根據《雲南省醫師協會章程》,經雲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准,雲南省醫師協會主辦的全省15萬醫師的最高榮譽獎項。經16個州市相關醫療單位按標準嚴格推薦候選人,依據選樹辦法,由各州市衛計委(局)進行初評並公示後,共推選出29位入圍候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