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衰敗是因爲自己人的反戈一擊?

魏惠王奪得魏國君主的寶座後,東征西討,雖說敗多勝少,但周邊諸侯對魏國也頗有些忌憚。魯、宋、衛、韓等甚至去朝見魏惠王,尊他為盟主。然而,到了後來,魏國卻不斷喪師割地,走向衰敗。是什麼造成了這一結果呢?後來魏國的幾次重大失敗,都與兩個關鍵的人才有關。而這兩個人,恰恰都是從魏國跑出去的。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衰敗是因為自己人的反戈一擊?

一個是孫臏。孫臏與龐涓原為同窗好友。龐涓做了魏國的將軍後,孫臏便去投奔他。沒想到龐涓向魏惠王進讒言,說孫臏是齊國的間諜,並將孫臏處以臏刑(斷足或砍去膝蓋骨的刑罰)。後來,齊國的使者偷偷將孫臏帶回了齊國。公元前354年,龐涓率軍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齊威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避實就虛,直接進攻魏國都城,並趁龐涓帶兵回援時,在桂陵設下埋伏,大敗魏軍。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衰敗是因為自己人的反戈一擊?

桂陵戰後十三年,魏國又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依然故伎重演,直取魏國都城。魏國立即撤圍回軍,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軍隊迎擊齊軍,尋求決戰。孫臏認為,魏國軍隊驍勇善戰,向來瞧不起齊國,所以齊國應該利用這種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後集中兵力一舉殲滅魏軍。於是,齊國採取了“減灶法”的戰術,在進入魏國後第一天挖10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至5萬,第三天減少為2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龐涓果然上當,竟丟下步軍,只率精銳部隊輕裝追趕。結果在馬陵中了齊軍的埋伏,龐涓智窮兵敗,拔劍自刎,臨死前哀嘆:“遂成豎子之名!”

另一個就是商鞅。商鞅是魏國相國公叔痤的中庶子,深得公叔痤的賞識。但公叔痤還沒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就生了重病。魏惠王去探望公叔痤,問他:“萬一你一病不起,誰能接替你呢?”公叔痤藉機推薦商鞅,說他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舉國而聽之。魏惠王聽了後,默不做聲。公叔痤接著說:如果不能用商鞅,那麼一定要把他殺掉,免得其他國家使用。魏惠王覺得兩個要求都不答應,未免太不給面子了,於是便暫時答應殺掉商鞅的要求。魏惠王走後,公叔痤立刻叫來商鞅,要他趕快逃走。可商鞅淡定地說:既然國王不能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我呢?果然,魏惠王既沒有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國廣招賢才,便去投奔秦孝公並得到賞識,主持變法,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強大起來,並在對魏國的幾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衰敗是因為自己人的反戈一擊?

公孫衍也是魏國人。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王任命為大良造,積極謀劃,很快率領秦軍向魏國發起了進攻。此時的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只好割地求和。他們所割讓的陰晉。此後,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此一役,秦國已實際佔據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順水推舟,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