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典出《單刀會》

體弟兄三人在桃園中結義,宰白馬祭天,宰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但願同日死。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漢末,天下大亂,劉備是漢王室的遠房子孫,這年他28歲,恰逢幽州太守劉焉召

募義兵。他遇到志同道合的關羽、張飛兩人,大家決心集合鄉里勇猛的人共同應徵,為國家出力。張飛說:“我莊上有一個桃園,花開正盛。明日就在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才可以圖謀大事。”劉備、關羽齊聲回答說:“ 這樣非常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馬牛白馬祭品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發誓:“念劉備、 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這就是有名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從此,三人忠實於誓言,忠實於兄弟之情,確實做到了同甘苦、共患難。成為歷代結義兄弟的榜樣。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這個典故的來歷

誓詞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在關漢卿《單刀會》中,簡化為“不求同日生,但願同日死”,也成為結拜兄弟誓詞中的必有之言。

後人用“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這個典故表達同生共死的意願和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