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儘管年初“自殺式營銷”把新世相送上了風口浪尖,引起了不少爭議,但依然可以看做是“知識付費”趨勢的高潮。雖然被騰訊封殺,但“X人成團”、“分銷返現”早已經成了線上課程海報的標配話術,後來者不斷跟進。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從羅輯思維的“得到APP”,喜馬拉雅FM “123知識狂歡節”,知乎live的上線到豆瓣網的“豆瓣時間”。就在上週,騰訊新聞APP也悄悄上線了一檔音頻付費節目——儘管不到一週就下線了,但也展露了騰訊試圖進入“知識付費”領域的決心。

據傳,今日頭條也在內測一款音頻付費節目“新知”,並將放置在今日頭條主APP內。

一撥又一撥知識付費平臺在網上陸續搭建,其他一些新媒體付費平臺也“揭竿而起”,紛紛打造自己的內容付費大餐,內容付費生意紅紅火火,正衝擊著互聯網信息共享、信息共用的理念。

知識付費的全民化

實際上,知識付費並非新鮮事。存在多年的知網、百度文庫等平臺的付費論文,便是知識付費的先驅。只是,當年這些知識收費領域面對的受眾還比較狹窄,隨著風口的來臨,知識付費才呈現浪潮洶湧。

近兩年,知識付費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知乎、豆瓣、直播平臺、微博、網絡公開課等,都成為付費模式迅猛生長的肥沃土壤。需要付費的知識,往往不能在互聯網上以免費形式獲得。

據統計,截止目前,全國各大知識付費平臺總計已擁有近3億付費用戶,每天有接近1300萬的活躍用戶積極擁抱著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市井百態的各類知識。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在知識付費這個市場,從“羅輯思維”走出的羅振宇,無疑是一名早期入場者。從目前的成績來看,他同樣也是一名成功者。

喜馬拉雅FM和知乎同樣屬於站在頂峰的成功者。喜馬拉雅FM的活躍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128分鐘,該平臺推出的知識狂歡節,3天內用戶訂購總額達1.96億元。

知乎作為綜合型知識平臺,提供付費諮詢、打賞、知乎Live付費課程等服務,用戶復購率達43%。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在信息過載的今天,知識付費的興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抓住了現代人對未知恐懼的痛點。而知識付費產品作為“焦慮安慰劑”能最大程度安撫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告訴它自己在學習,並沒有落後於時代。

各種因素交融在一起,便讓以“隨時隨地學習”為賣點的“知識付費”有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知識付費的微商化

經過兩年多的沉澱,知識付費節目如今已開始出現兩極分化態勢。大浪淘沙之下,用戶不再是“你給什麼我聽什麼”,也不是“內容才是王道”,而是“我選擇你取決於你能給我什麼”。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為了爭奪用戶在線上的注意力,知識付費需要不停在社交媒體當中去引爆和傳播。因此當內容已經不足以在知識付費戰場中殺出一片天時,各大平臺便紛紛在“賣法”上發力。

回看今年刷屏的產品:火爆一時的直播答題,通過用戶把專享邀請碼分享給朋友,可以獲得一次復活機會;風靡各個微信群的“彈球王者”在遊戲結束後可以分享到不同的微信群,以換取復活的機會;拼多多則通過用戶的不斷分享完成拼團、砍價,以獲取更低價的機會。

不難從中總結出共同點,即社交裂變。

知識付費完美地沿襲了這一策略。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從2018年網易開年大課開始,到三聯中讀卡的促銷活動,再到新世相營銷課的刷屏大潮。裂變這種方式逐漸成為各大知識付費平臺的“團寵”:用戶購買後生成有專屬二維碼的海報,分享後每有一位好友通過掃碼購買課程即可返還給分享者一定比例的佣金。

吸睛的海報、誘人的報酬、流暢的體驗無不撩撥用戶的心絃,誘導更多人加入付費的行列中,引發了裂變式傳播。

朋友圈海報—掃碼—付款看到實時價格—下載APP—入群—發提示怎麼聽課,一氣呵成。將流量先吸引至公眾號,再到社群,最後轉移至APP。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這種拉新方法被調侃是“微商”策略,雖然被打上了“類傳銷”、“拉人頭”的標籤,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當下效果最為顯著的傳播方式。

《網易運營方法論》原價199元,促銷價只要39.9元,並且採用了分銷模式;

新世相在被口水淹沒前也曾成功運營過《成為不可替代的人》精品課,以99.9元的定價和一級分銷的形式,分享可得49.9元;

千聊推出的《掌握知識付費的底層邏輯》,同樣採用了二級分銷,一級分銷可獲得70%提成,二級分銷可獲得20%提成…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如今,千聊、荔枝微課等直接效仿拼多多開始了拼團模式,未來知識付費會以更多的形態出現。

知識付費的同質化

曾爆紅一時的“分答”平臺,如今毫無水花,用戶關注度猶如過山車一般上升和下滑,其間還遭遇內容創作者接連退出。一些知名的付費專欄,同樣也遇到了打開率下滑的尷尬。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知識付費市場初始階段,用戶的嚐鮮意願較強,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各種名目的知識付費產品快速增多,當行業供需變化時,必然要面臨用戶時間和優質內容生產者的殘酷爭奪。

知識付費的場景正在拓寬,從財經、職場、健康、閱讀、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細、多元的領域,與之伴隨的是專業化要求更高更強。

如果沒有持續優質的內容產出,過度營銷反而招人反感。

付費就能獲取知識,你買的到底是知識還是焦慮?

因此,如何持續生產讓用戶覺得“物有所值”的優質內容,是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各平臺已在這方面持續發力:

喜馬拉雅上線大批大師課課程,並扶持各垂直領域專家達人;

知乎上線私家課;

分答更名為“在行一點”,內容不再侷限於泛娛樂化內容,在線提供1分鐘、30分鐘、1個月乃至半年的知識服務;

得到推出了年度產品“每天聽本書”,目前已有30萬人加入年度會員,按照一年365元的定價,流水已超1億元。

在經過一系列野蠻式的成長後,只有突破瓶頸,知識付費市場才能迎來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