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有個叫陳京瑩的海軍戰士,曾在赴戰場前給家中父母寫過一封家書,這封家書在2017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中被人讀出,信中文字無不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世間的親情。
同樣是書信題材,在2017年一部書信集也格外暢銷。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書信集種寫道:“我把我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通過這句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王小波獨特的藝術特質,更讓我們從這些“兩地書”的文字中看到他們愛情的浪漫。
書信或許從未離開我們,又或許它再次迴歸到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瞬間擁有穿透時間的魔力,即便你與他們不在一個時空,也會被書信中的情感所打動。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寫信的感動越來越少,書信的形式也在漸漸消亡,它成為了社交、情感聯繫中的“奢侈品”,家書寫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少?真的是時代變了嗎?
摒棄書信就是真個性?
隨著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大量社交軟件的出現,信息溝通變得越來越“快餐化”。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信息溝通的方式是年輕人與老一輩人最大的差異化,相較於老一輩的書信,現代化的互聯網交流方式更能體現這個時代的“個性化”。
但這些“個性化”的溝通方式其實並不個性,互聯網式的交流方式最終會形成“千人一面”的“從眾化”,而“從眾化”的結果就是人們越來越缺失個性,從而丟掉了如何準確表達內心最真實情感的“技能”。
真正的個性並不是與上輩人之間的差異,與同輩人之間的不同才是最大的“個性”。為什麼說寫家書是有“個性”的?
家書的“個性”有時就來源於對著信紙字斟句酌地沉思和醞釀,我們聽過《朱生豪情書》中寫到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的浪漫,也看過袁牧在《隨園詩話》中提到的“碧紗窗下啟緘封,咫只從頭徹底空。應是仙朗懷別恨,憶人全在不言中!”的纏綿悱惻。
那麼問題來了,書信與電話、微信、視頻的區別究竟在哪兒呢?余光中的《催魂鈴》曾這樣寫道:“比起電話來,書信的好處太多了。首先,寫信閱信都安安靜靜,不像電話那麼吵人。其次,書信有耐性和長性,收到時不必即拆即讀,以後也可以隨時展閱,從容觀賞,不像電話那樣即呼即應,一問一答,咄咄逼人而來。”
雖然時代不同,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書信的“個性”之處。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既可以讓寫信的人在含蓄中表達情感,也可讓讀信的人感動中體味真實。
節省的是時間,浪費的是情感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寫信,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浪費時間,浪費感情。有寫信的時間足夠給父母和愛人發N條微信了,可事實真的是寫信浪費時間,浪費感情嗎?
事實並非如此,在18年叫好叫座的《朗讀者》和17年的綜藝清流《見字如面》中從另一個角度給我們證明了書信的意義。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這種舉重若輕的表達讓我們在《朗讀者》中認識了一個不同的麥家,而這封麥家寫給兒子的家書也被譽為“2017最美家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和不捨。
在《見字如面》中,我們聽到華南農業大學白血病患者李真寫給母親的信,不知道那句“願您能收住淚水,笑看過往”擊倒了多少人的小心臟,以至於很多人沒有追上自己偷跑而出的眼淚。
一個是知名作家編劇、一個是白血病患者,“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這兩句話在他們身上顯得尤為貼切,但他們在選擇自己情感表達方式時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浪費時間”的書信。
用家書這種字斟句酌的方式來承載情感,它浪費的或許是時間,但沉澱的卻是記憶深處最美的感情,它讓情感可以不因時間變化而逐漸冷漠。
正如《洛麗塔》中所寫道的那樣:“世界上有三件事無法隱藏,咳嗽、窮困和愛。”面對無法隱藏的愛時,我們與其“隨大流”的在微信、朋友圈中表達,不如嘗試用一封醞釀家書。我們不是要讓大家摒棄現代化的交流方式,只是希望更多人在一些表達愛意的重要時刻可以選擇更富情感方式的呈現。
面對即將到了的父親節,這次我們可以不發朋友圈,不如嘗試醞釀一封家書來表達你最真實的情感。
在這裡,我們向您發出徵集,希望您在6月10日前將您寫好的家書,以手寫後拍照的方式發送至信使莎普愛思藥業 的郵箱:[email protected],並附帶聯繫方式。
我們將選出5封最美家書,由莎普愛思藥業在父親節當天送出精美禮品一份,給您的父母送去特別的驚喜。願我們的父母家人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情感,而不是看到朋友圈,願世界每個人都被溫柔以待。
(此圖為書信拍照示例)
閱讀更多 電影漫遊指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