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歷史的風塵002期 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最近幾年一直在寫一個系列小說,名叫《西遊八十一案》,以玄奘西遊為線索,貫穿起《西遊記》中的虛構和公元七世紀大唐與西域各國的真實歷史。在寫第三部書《大唐梵天記》中,因為需要查閱大量的史料,結果有一些很冷門、很偏僻,但很有意思的發現。

這是一樁發生在1400年前的古印度宮廷中的謀殺案,死者與兇手都是帝王。

在講述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先比較一下和玄奘生命息息相關的兩位帝王,大唐的李世民和天竺的戒日王。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李世民,生於公元599年,高祖李淵的次子。

戒日王,生於公元590年,天竺光增王的次子。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李世民,詩作書法都很值得稱道,流傳下來的詩作88首,頗有名篇章句。

戒日王,喜好戲劇創作,至今流傳有他創作的戲劇《龍喜記》、《瓔珞記》、《鍾情記》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李世民,十八歲起兵反隋,戎馬半生,掃滅隋末群雄,二十七歲即位。

戒日王,十六歲即位,花了十三年南征北戰,玄奘說“象不解鞍,人不卸甲”最終征服諸國,統一北印度。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殺兄奪位,奠定了大唐盛世。

戒日王,也做過同樣的事,殺兄奪位,開創了笈多王朝崩潰後的大一統盛世。

仔細比較起來,甚至兩人的人生命運甚至種種手段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十分奇妙。我們且慢慢道來。


戒日王(約590—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彈那,意譯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稱。父親光增王,兄長王增,妹妹羅伽室利。

在公元600年前後,笈多王朝崩潰之後的北印度逐漸形成以四大王國形成的軍事對峙,分別是西部的坦尼沙國,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國,攝鎧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臘婆國,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學界仍有爭議;東部高達國(高達為西方譯名,唐人意譯為金耳國,梵文譯名過於複雜),設賞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彈那。

四個大國互相結盟,彼此對抗。高達國和摩臘婆國結盟之後,光增王也將女兒羅伽室利嫁給穆克里國的攝鎧王,兩國正式結盟。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坦尼沙國靠近西部,當時嚈噠人被驅逐出印度後,盤踞在吐火羅一帶,時而入侵。公元604年,嚈噠人又一次入侵,光增王派王增和喜增討伐嚈噠人,自己身患重病。喜增離開前線返回國內伺候父親,光增王臨死前要剝奪王增的繼承權,讓喜增即位。但喜增只同意暫攝國政,父親死後,又將王位還給了王增。

根據玄奘和宮廷詩人波那記載,王增和喜增兄弟二人互相謙讓,王增為了讓弟弟繼位,甚至要進入山林修行。但喜增十分淳樸,堅決要把王位交給哥哥。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玄奘和波那雖然記載了大量兄弟辭讓的感人故事,但光增王剝奪長子繼承權的真相仍然撲朔迷離。

王增即位一年後,四國大戰爆發。摩臘婆進攻穆克里國,殺死攝鎧王,俘虜羅伽室利。王增讓喜增監國,自己和婆尼率領一萬騎兵攻打摩臘婆國,王增勇冠三軍,徹底殲滅摩臘婆軍隊,將其國王斬殺於亂軍之中。

設賞迦王宣佈調停兩國爭端,邀請王增赴會談判,王增不知有詐,結果在會場中遭到設賞迦王的暗算,被殺。

王增死後,坦尼沙國人心惶惶,國危民亂,婆尼帶領眾大臣勸喜增登基,玄奘連兩人的對話都一字不差清晰記錄了下來。

婆尼說:國內民望都期待著您登基,您應當率領國人,報殺親之仇,雪國家之恥,光大父兄功業,功莫大焉,萬望不要推辭。

喜增偏偏就推辭了,我們看看他怎麼推辭的。

繼位之事十分重大,推選嗣君應該審慎。我德行不夠,父兄又已經辭世,你們推戴我,可我怎麼能夠勝任?大家認為我合適,我卻不敢忘記自己才虛德薄。恆河畔有一座觀音像,十分靈驗,我願意請觀音幫我辭掉。

於是喜增來到觀音像前虔誠祈禱,菩薩被他誠心感動,現出本相。

喜增說:我罪孽深重,自知德操不足,但仁厚兄長被害,國人擁戴我繼承王位,我不知所措,懇求菩薩指引。

菩薩給他講,說他前世是僧人,這輩子是來護法的。設賞迦王毀滅佛法,你應當繼承王位,使佛法昌盛。我會賜給你福澤,你名義上也不要採用“大王”的名號。

喜增聽從了菩薩的勸說,才終於繼位,只給自己上了德號,就是戒日

我們大都自小對這種三辭三讓的戲碼見得多了,很明顯能嗅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味道。這股味道便是王增之死的歷史疑案。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從記載來看,王增死亡的地點、原因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然而這裡面卻有一個巨大的

BUG——戒日王在位時,王增死亡的地點便存在兩種說法!

但這兩種說法又語焉不詳,如今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有玄奘的記載和波那所著的《戒日王傳》、以及出土的戒日王銘文

《戒日王傳》記載:

戒日王得知,兄弟(王增)雖然輕而易舉戰勝摩臘婆軍隊,卻中了高達王的詭計,拋棄武器,獨自一人,深信不疑,在自己的住所遭遇不幸。

戒日王繼位十一年後,為了紀念王增,鑄造了六枚銅牌,上刻銘文。(目前為止印度共出土的戒日王銘文銅牌為六枚,鑄造於公元627年—630年。史學界根據出土位置,命名為班斯凱拉銅牌默圖本銅牌等。未來也有可能出土更多銘文)

銘文則記載:

戰爭中,吉祥天護等國王,彷彿難馴的戰馬,在他(王增)的鞭打下低眉順眼,統統被收監。剷除敵人,贏得大地和人民的愛戴,在敵軍營帳,他拋棄生命,由於高尚的誓願。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問題來了:王增到底是死在哪兒的?是死在自己的住所還是敵軍的營帳?

玄奘到達印度的時間,距離王增之死已經過了幾十年,他的記載且不作為第一手證據。波那是戒日王的宮廷詩人,他創作的《戒日王傳》可是經過戒日王審核的。波那和戒日王會搞不清王增死在哪兒?

為什麼戒日王自己鑄造的銅牌上,又說王增是死在敵軍的營帳?


因此印度歷史學家馬宗達(R.C.Majumdar)提出:雖然設賞迦王直接殺死王增,但戒日王很可能參與了殺害兄長的陰謀。另外王增遭遇危險的主要原因是大臣婆尼的失職,而從婆尼和戒日王的關係看,也很難脫罪。

婆尼是誰呢?婆尼是戒日王的堂兄,是王增時的朝廷大臣,與王增一起出徵摩臘婆。戒日王即位後,又提拔他做了宰相。

關鍵連婆尼自己也承認過,他在勸說戒日王登基時說:“輔佐無良,(王增)棄身仇手,為國大恥,下臣罪也。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這是玄奘記載的。玄奘去天竺的時候婆尼還是宰相,他肯定不會亂寫的。問題在於古人寫作經常省略主語,所以就為解讀這句話帶來一定麻煩。是誰輔佐無良?下臣是婆尼的自稱還是指代王增的手下?

我們可以這樣解讀:(我婆尼)輔佐無良,(導致王增)棄身仇手,為國大恥,下臣(我的)罪也。

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波那在《戒日王傳》裡大肆辱罵婆尼。說“婆尼彷彿因為拋棄主人而偷生,所產生的罪過和恥辱用淚水面紗遮住了臉龐……婆尼的四肢軟弱無力,羞愧地蜷縮著。他彷彿一個罪犯,彷彿一個兇手,彷彿一個叛徒。”

要知道,《戒日王傳》頒行時,婆尼還活著……(我想捂臉)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關於這場疑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波那的《戒日王傳》。這是波那奉戒日王命令所寫,記述了戒日王王位的正當合法性,比如:天神預言幼子成為轉輪王;父親光增王希望幼子即位;長子王增愚鈍且不願即位。

仔細看看,這三條合法性理由李世民曾經原封不動地用過

比如李淵太原起兵前對李世民許諾說:“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

這算是從源頭上確定李世民即位的合法性。問題是李淵起兵前就做出這許諾,也著實荒誕。

比如《舊唐書》說“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實為二兇。元吉狼戾,人神不容。”

說實話,這樣咒罵建成和元吉有些過了。這跟“王增愚鈍”其實一個道理,抹黑政治對手。


好了,我們不提李世民,繼續說戒日王,揭穿戒日王弒兄真相的,就是這本《戒日王傳》。

《戒日王傳》裡面波那用了大量的雙關和隱喻,有一處是致命的:喜增彷彿忙著抹去殺死Agraja的汙點。像天神之主梵天企圖抹去殺死Agraja的罪行

古印度神話裡,梵天(原文翻譯為因陀羅)曾經殺死他的兄長眾色,砍掉了眾色的三個頭顱。Agraja,就是婆羅門。在梵語裡Agraja具有雙關含義,既為婆羅門,又為兄長。

事已至此,無需再辯。


歷史的風塵|西遊中的古印度宮廷謀殺案

戒日王登基後,找到妹妹羅伽室利,但羅伽室利已經出家為比丘尼。於是戒日王代理了穆克里國的政權,幾年之後將兩國合併,成立戒日帝國。隨後經過十多年的攻打,終於在619年戰勝設賞迦王,統一整個印度北部。

之後戒日王繼續擴張,南征南印度的遮婁其國,結果在耐秣陀河戰敗。

戒日王在位四十一年,整個天竺獲得了三十年的和平,各種姓和教派之間和平共處,經濟發達。然而他無子,駕崩後,被權臣阿羅那順篡位。戒日帝國滅。


玄奘回國後,和弟子辯機著成《大唐西域記》,關於王增之死這一節,玄奘記載道:

設賞迦王曰:“鄰有賢主,國之禍也。”於是誘請(王增),會而害之。

玄奘是文字高手,這個“”字含義實在豐富,可堪琢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