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十一篇

周更/兩篇

明仁宗在位只有十個月便死去,他的死因是一大懸案。同年1425年,其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年號宣德。

朱瞻基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只有十年,加上他父親仁宗的一年,也只有十一年,但就是這短短的十一年,卻被後世史學家公認為是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這段時期休養生息、清靜養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黃金時代。

但禍患亦伏於此,宣宗時期的太監團體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說明朝,太監這群奇葩有必要說一說。

別以為太監好混,咔嚓一刀就行了。實際上在明朝,要想混到太監這個稱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太監是指宦官的首領,不是誰都有資格稱為太監的。明朝宦官的級別很多,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就能被升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聞名遐邇的太監了。

有難度吧!

一個剛入宮的宦官想要出頭,先要看他被分在哪個部門。如果被分在司禮監或是御馬監,那就要恭喜了,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遺臭萬年都是極有可能的。因為這兩個部門是權力最大的太監機構,司禮監就是專門掌管內外奏章的,相當於皇帝的個人秘書,其中權力最大的兩大職位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一個的管奏章的,一個的蓋印章的,是中國人一看就知道這兩個職位是相當有權力的,更何況是在政府最高首腦——皇帝的身邊!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十一篇

這兩大職位尤在掌印太監為重,因為掌印太監還兼任東廠太監,所以權傾四海,威震天下,後來的馮保、魏忠賢就是。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明朝著名太監都出自司禮監。

司禮監出監才啊!

如果沒有能夠進入司禮監,而是進入了御馬監,那也同樣是值得恭喜的,這也是個“好地方”,雖然這裡出的名人沒有司禮監多,但也不少,比如汪直。要說明的是,御馬監不是管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的,所以大家也能明白這個部門的重要性。

當然有好必有壞,萬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監和都知監,那就慘了。因為這兩個部門名字雖好聽氣派,卻只管一件事——清潔衛生。

閒話少說,從宣宗一朝開始,太監開始參與政治,當年朱元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訓開始動搖。

但太監與皇帝的關係還有另一層深意,我們往往誤解了在明朝太監與皇帝兩者的關係,實際上,在明朝中後期很多自幼與太監一起長大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親人的。換了你做皇帝,你是喜歡一個從小大到無話不說,又十分聽話的玩伴,還是那些個表情嚴肅,經常批評、干涉自己的大臣?

至少在皇帝們看來,這些太監很好,從小陪伴他一起長大,一起玩耍,而且十分服從。

還有一點很重要!

明朝中後期的文官集團的權勢已經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們不但干預朝政,批評皇帝,還監控皇帝的私生活,說三道四什麼都管,雖然他們自己也幹這些事兒,卻不允許皇帝幹(比如張居正),朱元璋廢丞相,沒想到來了更狠的。

於是,皇帝只剩下了一個選擇——讓太監去制衡大臣。如果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為何能專權了。

其實這些太監與大臣都不是問題,因為只要皇帝英明、是個雄主,一切都不是問題,但不幸的是明朝中後期開始出現政治腐敗,屢出昏君,這就問題大了。

明宣宗在位十年,1435年病逝,其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十一篇

明英宗就是之前熱播的古裝劇《女醫明妃傳》中的霍建華飾演的皇帝,從他開始,明朝皇帝就變得一個比一個奇葩了,可以說有“三個代表”——一個是頑童、一個是懶蟲、一個是木匠。

而在明英宗時期,大明之殤——太監之患開始了,王振成為明朝開國以來第一個專權的司禮監大太監!他甚至把五十年前太祖皇帝朱元璋立在宮門口的——鑄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高大鐵碑給卸了下來。當然,文武百官無人敢說、全體沉默!

放在朱元璋手裡你敢?

寄語

得意而不張狂已是很難,失意卻不帶戾氣更甚!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