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問題疫苗,我們更需要理性和科學

兩年前的山東非法疫苗事件還未被忘記,近日,長春長生及武漢生物的百白破疫苗事件又讓家長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時間,種種輿論質疑呈井噴式爆發,真相和謠言紛至沓來,公眾除了憤怒、恐懼,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今天,我們暫且放下對生產企業的指責,只談疫苗本身。在火熱的三伏天裡,我們更需要理性和科學。

“百白破”是兒童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種比較危重的疾病的簡稱。按照國家免疫程序,百白破疫苗需接種4劑次,分別於3、4、5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次。6歲時,還需要強化免疫,打1劑白破疫苗。

本次涉事疫苗的問題是“效價測定”項不符合規定。

疫苗的效價指的是疫苗使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力的能力,也就是疫苗的有效性,受疫苗生產環節、保存環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需要明確的是,“疫苗效價”與“疫苗安全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效價不符合規定,可能會導致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滴度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而降低預防疾病的效果,甚至沒有效果。網上流傳的這張照片,可以說很形象了。

效價不符合規定,並不意味著接種後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理論上雖如此,但不確定的風險最讓人焦慮和恐懼,更何況,承受未知風險的是我們的孩子。所以,媒體炸了,家長慌了,朋友圈裡都是孩子的疫苗本。

如果發現孩子已經接種了涉事疫苗,怎麼辦呢?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諮詢當時的接種單位如何處理,如果需要補種,也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免疫程序來,不可盲目進行。

據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月23日消息,河北省已形成了補種實施方案,近期將開展補種工作。相信其它省份很快也會制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

面对问题疫苗,我们更需要理性和科学

疫苗究竟是什麼?

疫苗,是指為了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疫苗類預防性生物製品,往往來源於它所要防疫的病原體或其中的某一種成分。

疫苗接種的原理,是將疫苗製劑注入機體內(主要用於健康人群,尤其是兒童),使機體針對“外來物”啟動免疫應答程序,對相應病原體產生抵抗能力(即產生抗體),進而獲得對某些疾病的特異性抵抗力。

來看看牛痘疫苗的故事,就不難理解了。

18世紀,天花在歐洲大面積流行,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擠奶女工在患牛痘的母牛上感染牛痘後,就不會染上天花。經過反覆觀察和研究,他於1796年的一天,用刀在一個8歲孩子的兩條胳膊上劃破幾道,接種上牛痘漿,成功預防了天花的發生。就這樣,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支疫苗——牛痘疫苗。

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有什麼區別?

從疫苗的來源來看,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接種疫苗,就是接種病毒。只不過,這裡的病毒是經過特殊處理、減弱或喪失了致病性的病毒。

除牛痘疫苗是活疫苗外,其他疫苗大多是減活或滅活的。減毒活疫苗的病原體是“活”的,滅活疫苗的病原體是“死”的,前者能更好地刺激人體產生抵抗力,免疫效率高於後者。但對於抵抗力低下或免疫缺陷的人來說,減毒活疫苗還是有引發疾病的風險,應儘量避免使用。實際上,有些疫苗同時有減活和滅活兩種,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脊髓灰質炎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免疫學科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基因重組技術開始在疫苗中得到應用。我們熟悉的乙肝疫苗就屬於基因工程疫苗,只合成帶有抗原成分的病原體部分,不含致病部分、血液成分,因此更安全、更高效。

一類疫苗、二類疫苗,是按照什麼劃分的?

國務院2005年通過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對此做了明確說明: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

簡單一句話:一類疫苗免費,必須接種(孩子入托、入學,相關機構會查驗預防接種證);二類疫苗自費,自願接種。

至於為什麼有些免費,有些收費,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國家目前財力有限吧!將來國家更發達了,不差錢了,把所有疫苗都納入一類疫苗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家長而言,如何給孩子選擇二類疫苗,建議根據疾病危害程度、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自身的身體狀況,諮詢醫生後自願選擇。比如:小兒麻痺症一旦發生,危害極大,接種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就很有必要;水痘容易在冬春季流行,輪狀病毒性腹瀉容易在秋季流行,二者傳染性強,孩子極易中招,可以在流行季節前預防接種;平素體弱的孩子可以選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接種疫苗能保證100%的預防效果嗎?

很遺憾,不能。這與疫苗本身的質量和受種者自身情況有很大關係。只能說,疫苗可以保護絕大多數人接種後產生預防效果(比如百白破疫苗,完成全部接種,可達到80%~100%的預防效果),即便有不良反應,也是輕微的。

疫苗接種的禁忌症及不良反應有哪些?

帶孩子接種時,家長都要簽署知情同意書,裡面有詳細的接種禁忌、不良反應等說明,建議家長耐心過目,不明白的地方詢問醫生,還要主動告知孩子的信息,比如:近期健康狀況、病史、用藥情況、過敏史、既往接種疫苗的情況等。

一般來說,處在發熱或疾病急性期的孩子應暫緩接種,在康復期後補種;其它特殊情況,如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不全、患神經系統疾病等,應由專業醫生來判斷是否適合接種,家長不可自作主張。

疫苗常見的不良反應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4~48小時內,主要有:發熱(一般不超過38.5℃)、皮疹、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等,一般都比較輕微,這是免疫系統激活的表現,家長不必過於緊張。而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多發生接種後半小時內,所以,建議每次接種完成後,都要在接種單位至少觀察30分鐘再離開。若不幸出現意外,方便及時搶救。

疫苗可以提前或延遲接種嗎?

疫苗接種的時間應按照免疫程序規定來,不需要提前接種(可能會降低免疫效果)。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以延遲接種,缺幾劑補幾劑,不需要從頭開始。

最多可以同時接種5種疫苗(口服+左右上臂+左右大腿),但要由醫生根據疫苗的不同類型、孩子的身體狀況及耐受程度而定。比如:如果是兩種減毒活疫苗,間隔時間應不少於1個月;如果是兩種滅活疫苗,或者一種滅活疫苗加一種減毒活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一定要選擇不同的注射部位,且不可混合針劑。

孩子打疫苗,家長要做哪些功課?

接種前,對即將要注射的疫苗及預防的相關疾病進行了解,並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吃點東西墊墊肚子,避免因低血糖或害怕而出現暈針;選擇正規的接種點,不要輕信所謂特殊渠道獲得的疫苗。

接種時,幫醫生固定好孩子的四肢,以防亂動,並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接種後,觀察孩子的變化,保留好疫苗本以及接種單位的電話,記住下次接種的時間、疫苗種類;方便的話,對疫苗的外包裝盒進行拍照留存;回家後,讓孩子適當休息,多喝水,避免抓撓注射部位,避免著涼,但不用特殊忌口,接種當天也可以洗澡;留意孩子接下來幾天的身體狀況。

脊灰疫苗糖丸比較特殊,因它的藥效與溫度有關,溫度過高會使其失去活性,所以,不能用熱水送服,之後半小時內也不能進食任何溫熱的食物,包括餵奶。

疫苗的發現,是醫學界的一個偉大奇蹟。迄今為止,人類面對傳染病最好的自我保護,還是接種疫苗,這是毋庸置疑的醫學事實。

就拿我國來說,疫苗在疾病預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5歲以下兒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1992年為9.67%,2014年已下降至的0.32%;2000年,我國實現了無脊灰的目標;麻疹、破傷風等多種疾病,通過疫苗的高接種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瞭解疫苗之後,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共鳴:如果因噎廢食,拒絕疫苗,無疑會將孩子暴露在更大的危險之中,是不理性、不可取的。

但生命經不起兒戲,疫苗接種不是賭博。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不應承擔無謂的風險;疫苗是孩子的保護傘,不應成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籌碼。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出現。

內容支持:忍冬 南方醫科大學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