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慈聖光獻皇后曹皇后生平

勤謹清儉 處亂不驚

曹皇后祖父曹彬是宋朝開國元勳,史稱“宋朝良將第一”,子孫皆為文臣武將,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學習詩書禮樂和歷史典籍,而且練就一手好字。她親事農桑女紅,體會稼穡之艱難,培養勤儉惜物之美德。年齡稍長,她已品貌雙全,光彩照人,具備方正嫻雅、沉毅機敏的素質。18歲當上“母儀天下”的皇后以後,她更加註意率先垂範,倡導勤儉清正,讓宮內外都注重國計民生,關心百姓疾苦。她經常率領宮人種谷植桑養蠶,不辭勞苦。她待人寬和,對皇帝很體貼,但聞過必諫。

宋仁宗慈聖光獻皇后曹皇后生平

慶曆八年(1048)正月,江寧府(今南京)駐兵縱火致災。此事引起了曹皇后的警惕,所以當仁宗打算在閏正月十五日再度張燈結綵鬧元宵時,她立予勸止。過了三天,親軍武官顏秀等人作亂,擊殺軍校,乘夜直逼皇帝寢宮。仁宗聞變,跳下床就要往外跑,曹皇后一把將他抓住,關上門,派人速召衛士護駕。顏秀等殺到殿下,亂砍宮人,慘叫之聲直達寢宮。宦官何承用怕皇帝受驚,謊稱是乳母毆打小宮女弄出來的怪聲。皇后喝斥道“:反賊在殿下殺人,皇上正想往外跑,你還敢胡說!”衛隊一時沒趕到,情況萬分危急!一向舉止嫻靜的曹皇后顯露出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料到反賊必會放火縱燒,當即命令宦官們提著水桶暗中跟蹤。反賊果然縱火,宦官們慌忙潑水,火隨起隨滅。被派出行動的宦官,曹皇后都親剪其髮以為標識,說“:平賊後論功行賞,誰出了力,以此為證。”宦官們聽了,個個奮勇當先,與趕到的衛隊一起擒滅了反賊。

仁宗特別寵愛張美人,原先曾想立她為後,因劉太后干涉而未如願。張美人“巧慧多智數,善承應,勢動中外(宮內外)”,仗恃皇上恩寵,總想耍嬌賣乖出風頭。曹皇后對她也能涵容愛護,同時進行感化教育,使她逐漸向善。元宵之亂後,仁宗對大臣們說張美人“護駕有功”,有人乘機順杆兒爬,提出要給張美人“尊異之禮”,因翰林學士張方平反對而作罷。曹皇后付之一笑。不久,張美人要出去遊玩,向仁宗鬧著要借用皇后的車蓋抖抖威風。仁宗明白這是僭越禮制,大臣們不會善罷甘休,皇后也不會答應,便推說“你自己去借借看”,沒想到曹皇后竟然爽快地答應了!張美人樂壞了,仁宗一想不對,便嚴肅地教訓她說:“你用皇后車蓋招搖出宮,公卿大臣不會放過你!”張美人羞悔而罷。后妃爭寵火併是常事,有些王朝後妃窮爭惡鬥,內結宦官,外連朝臣,外戚、諸侯一齊上陣,攪得烏煙瘴氣,乃至亡國。曹皇后深知其害,自己持身嚴正,對妃嬪也馭之有術,既不傷和氣,又不釀禍根,使偌大一個後宮井然有序,皇帝高枕無憂,妃嬪相安無事,因此受到上上下下的普遍敬重愛戴。

撤簾還政 公私分明

仁宗抱養堂兄濮王之子趙曙,曹皇后精心撫育。後來趙曙歸濮王府第,始終牢記曹皇后的教誨,篤孝儉素如儒生,刻苦讀書不惰嬉,成為宗室王子中特別傑出的人才。仁宗諸子皆早夭,曹皇后促使立趙曙為太子。嘉祐八年(1063)三月底,仁宗病逝。時值深夜,左右想開宮門召輔臣入內,皇后說:“當此非常之時,宮門豈可夜開!”隨即收齊各宮門鑰匙,又密諭諸臣黎明入宮。四月初一晨,諸臣來到,皇后主持緊急會議,迅速議定嗣君等事,即召太子入內,讓他繼位。太子且悲且驚,哭著往外跑。皇后令輔臣們將他護住,給他換裝;接著下令宣召百官入朝聽旨;又召翰林學士起草仁宗遺詔。百官到齊後,宰相韓琦宣讀遺詔,趙曙即位,是為英宗。仁宗暴病身亡,曹皇后當此危殆之際,再次顯示出處亂不驚、指揮若定的非凡才幹,一切安排妥當,朝中肅然安靜,百官貴戚無不歎服。

英宗“每有裁決,皆出群臣意表”“,莫不當理,中外翕然皆稱明主”。曹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不預朝政,英宗患病後與群臣懇請她暫時聽政,她考慮到內憂外患萬機待理,遂慷然應允。當時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曾公亮、歐陽修等群賢輔政,曹太后對他們十分敬重,雖然垂簾聽政,卻只出坐於小偏殿,出令發言都只用普通人的第一人稱“吾”,而不稱“朕”,凡一時難以裁定的,她總是說“:諸位先生再商量商量。”從未自作聰明,隨意拍板。由於熟讀經史,掌握治國理民理論,本身又睿智機敏,處理事情頭頭是道,高人一籌,效率甚高。英宗病癒,曹太后即撤簾還政。她垂簾聽政一年多,大權在握,卻對孃家親屬及左右臣僕要求特別嚴格,絲毫照顧都不給,更不準曹家人隨便出入宮禁。曹家人也都能深刻領會她的良苦用心,人人爭氣,奉公守法,為其他人做出了好榜樣。

曹皇后胞弟曹佾長期任地方官,政聲極好。英宗根據眾大臣的一致意見,詔拜曹佾為相。太后將詔書鎖了起來,不讓下發。英宗苦苦懇請,反覆說明他給舅爺加官絕不是出於對外戚的私情,而是考慮到國家的公利,太后才勉強同意了。

英宗逝世後神宗繼位,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神宗也身受曹太后教誨,刻苦好學,知書達禮,對祖母特別孝敬。太后對這位年輕有為的孫子也特別慈愛,每當神宗退朝稍晚,她總是走到屏風後面矚望等候,還常常親自端著飯菜給神宗吃。神宗見祖母年老,舅爺曹佾是她唯一的弟弟,也年老,二人長期不得見面,便好說歹說,請求祖母破例讓曹佾進宮一次。可是,太后在這件小事上偏不依他。後來曹佾因病告假,病癒入朝謝恩。神宗靈機一動,對曹佾說“:舅爺一定非常思念太皇太后,我去求求。”過了好久,神宗跑回來,喜不自勝地說“:太皇太后答應了,真是天大喜事!”老姐老弟都是六十開外的人了,一見面禁不住流淚。神宗見狀,起身告辭,好讓他們單獨多聊聊。誰知神宗剛出門,太后便對弟弟說:“這兒可不是你可以久留之地。”說完就把他送出宮去。

外戚干政像後宮內亂一樣,也是封建王朝“常發病”,發作時間大都在皇帝幼弱而太后或皇后有些權謀術數和政治野心之際,總是造成禍國殃民乃至傾覆一朝的惡果,有時外戚直接篡位;而外戚也往往因干政落得覆滅宗族的慘局。曹太后熟讀經史,明察前車之鑑,所以她對外戚嚴之又嚴,防微杜漸。正因為如此,曹氏滿門忠君愛國,廉政惠民,明垂青史者多多。神宗曾十分動情地對大臣們說“:曹王(曹佾襲封郡王)雖然親貴無比,卻端正謙恭,善於自處,真是純臣呀!”

臨死救賢 千古美談

仁宗時,范仲淹等人進行改革,史稱“慶曆新政”。神宗用王安石變法,比慶曆新政要深廣激進得多,新政派大都成了反對派。新法在推行中確也出現了不少流弊,連入京赴試的陸佃都不得不向他老師王安石直言相告:“新法並非不好,只是推行後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反過來卻擾亂百姓。”曹太后深明“民為邦本”、民受擾亂則江山不穩之理,所以特別關注民生,對神宗說:“我從前一聽說民間有什麼疾苦,一定告訴仁宗,都採取了好的措施來解決。現在也應當這樣做。”

蘇軾出任地方官,體察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寫了些諷喻詩,希望感悟神宗。但在推行新法中,他卻能“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後來投機政客紛紛混入變法派並對政敵傾軋報復,李定等人於元豐二年(1079)摘錄蘇軾幾句詩,彈劾他誹謗皇上。蘇軾禍從天降,鋃鐺入獄,朝臣中只有張方平、範鎮、王安禮向皇帝求情,其餘都不敢說話;而李定等人又藉機株連張方平、範鎮、司馬光、曾鞏、劉攽、蘇軾弟蘇轍等名流數十人,企圖大興文字獄,一網打盡異己。這就是舉國震驚的“烏臺詩案”(烏臺是中央監察機關御史臺的別稱)。人們都說蘇軾必死無疑,都深為這位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的悲慘下場哀嘆,也為宋朝安危擔憂。

當時曹太后病得很厲害,神宗日夜奉侍,衣不解帶。一天,太后昏沉中偶爾聽到誰在議論烏臺詩案,嚇得一下子清醒過來,連忙對神宗說:“以前仁宗錄用了蘇軾兄弟,高興地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現在蘇軾被抓,是不是仇人害他呢?羅織罪名,竟至於在詩文中找詞兒,即使真有些牢騷話,那也是雞毛蒜皮小過錯嘛!我的病已經難好了,可不能再搞出些冤案傷害中和之氣!”神宗邊聽邊哭,滿口答應。加上王安石也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免大禍,很快獲釋。曹太后不久即溘然長逝。

曹太后在皇宮中45年如一日,恪守“母儀”清規;佐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高風亮節,垂範後世。諡法規定:“揚善賦簡曰聖”,“聰明睿哲曰獻”,她得到“慈聖光獻”的美諡,可謂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