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十大名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中國近代十大名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1831年-1863年),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初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一生軍功無數,屢戰屢勝,對湘軍取得了湖口大捷,樟樹鎮大捷 ,對楚勇(江忠源):取得了攻克廬州之勝,對綠營取得了水陸洲大捷,並大破江南大營。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吊膽。

人物生平

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 ,石達開出生於廣西貴縣那邦村。

1847年秋,洪秀全馮雲山至貴縣訪石達開,邀其共圖大事。太平天國史謂之“訪石相公”,以“三顧茅廬”喻之。

1850年8月20日 在螞蟥衝豎旗誓師,率2000人向金田開拔。在-,卷蓬等村遭地主團練截擊,大破之,並進展潯江北岸軍事要地白沙圩。

9月 率部4000人抵金田,與楊秀清,蕭朝貴共同主持團營軍務,負責訓練士兵,兼管財務。

1851年1月11日 金田起義,正號太平天囯元年。不久,分封五軍主將,石達開被封為左軍主將。

6月 石達開在中平新寨一帶大敗清都統烏蘭泰,周天爵部,是為“獨鰲山之戰”。

與蕭朝貴同為“開通前路”先鋒,率部自新圩突圍北上。

中國近代十大名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進克永安。此為太平軍所陷第一座城池。

1851年12月17日 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石達開封翼王,“羽翼天朝”,號五千歲。

1852年 4月5日 石達開率部於深夜出擊玉龍關,全殲守敵。全軍隨由此突出永安。

清軍烏蘭泰所部在龍寮口大洞山陷入石達開和蕭朝貴所設重圍,清總兵4員和5000清軍全數被殲。

太平軍在全州蓑衣度遭江忠源部湘勇襲擊,鏖戰兩晝夜,馮雲山傷重殉國。

10月 太平軍大部連日攻長沙不下,陷於5萬清軍內外夾擊之中。石達開率精銳兵渡湘江,築聯營阻敵援軍,並就地打糧。

石達開在水陸洲(橘子洲)設伏,清向榮部3000人全軍覆沒,向榮僅以身免。

12月 石達開率部奪益陽,下嶽州,克漢陽,取漢口。

1853年1月 太平軍圍武昌,石達開擔任拒援任務,與向榮援軍對峙,使其不能接近,武昌陷入遂成孤城。1月12日 太平軍攻克武昌 2月9日 督部自武昌分水陸東下,連下黃州,九江,安慶,蕪湖。

1853年3月19日 率部攻克南京,迎洪秀全入城,建都“天京”

3月-8月 協助東王楊秀清佐理政務。

9月-12月 出鎮安慶,經略安徽。其間試行“按畝輸錢米”的土地政策,不過三月,即“軍用裕而百姓安”“頌聲大起”。史稱“安慶易制”。

1854年年初 以東王北王翼王名義發佈“照舊交糧納稅”政策,將‘安慶易制”全面推行,太平天囯從此放棄“天朝田畝制度”。

2月 奉召回京,主持天京防務建設,設“望樓”制。並助東王協理軍國要務。

6月 以東王名義覆信給英國使節麥華陀等,重申太平天囯在主權,宗教,通商等方面的立場。答英人所提出之三十條,並質問五十條。

7月 返回安慶,設廠造船,訓練水師。

12月 受命督師西征。旋赴湖口,指揮九江湖口保衛戰。

1855年1月 將湘軍水師肢解於內河與外江兩處,阻塞湖口,大敗湘軍水師。

2月11日夜 在九江再破湘軍水師,擄湘軍主帥曾國藩座船。曾國藩乘舢板逃脫,投水自殺,為其部所救。此後石達開分兵三路,全線反擊。

太平軍第三度攻克武昌,湖北省長江兩岸大部為太平軍所得。

10月 率部由安慶進援武昌,激戰後佔領崇陽,欲攻湘軍老巢湖南。因協同作戰的韋俊部連續受挫,遂改變計劃,突然回師江西,-皆捷。

1856年3月 克江西吉安,在樟樹大敗湘軍周鳳山部。江西13府中8府50餘縣盡歸太平軍所有。其間,胡林翼-放鬆對武昌的進攻而回援江西,湘軍悍將塔齊布,羅澤南皆死,曾國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1856年4月 率軍三萬星夜馳援天京,分三路入皖。

5月 連克寧國等數鎮,逼近秣陵,分兵三路對敵形成鉗形攻勢。

6月 佯攻溧水,江南大營張國樑所部盡皆出援。石達開會同秦日綱陳玉成 李秀成部,大破江南大營。

7-8月 回援湖北,在洪山與攻武昌之湘軍展開激戰,漸將對洪山敵形成合圍。

韋昌輝 秦日綱等襲殺楊秀清及其部眾兩萬餘人,是為天京事變。

石達開撤軍,移營後退。

10月初 石達開輕車簡從迴天京排解,議止殺之計,韋昌輝欲害之,石達開縋城而出,家屬及王府所部盡皆遇害。石達開至安慶後,-天王,請誅韋昌輝,為天王所拒,天王並下詔懸賞捉拿石達開。石達開乃號召各路,舉兵靖難。是時得悉陳玉成寧國失利,皖南告急,遂暫緩回京,率師以援寧國。

11月韋昌輝被誅,石達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軍民共上“義王”尊號,天王封之為“聖神電通軍主將”。對“義王”之號,石達開謙辭不受,乃以“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之職總理軍政。

1857年初,石達開提理政務,軍事上採守江西,-鄂皖,局面漸漸好轉。但為洪秀全所忌,先封安福二王,後連封洪姓王侯16人挾制翼王,乃至有加害之意。

1857年5月底 石達開率所部隨從千人,離京至安慶。在安徽無為張貼《五言告示》,將-離京苦衷召告全國,並諄諭軍民“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或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勳。”。

9月天京形勢惡化,洪秀全罷安福二王,命人送義王金牌請石達開回京,是為石達開所拒。同月,石達開-天王,提出由自己先赴援江西,鞏固上游,而後兵進浙江,同時令李秀成聯絡捻軍張樂行分擾下游,陳玉成韋俊等回師天京,以相互配合,解天京之圍,為天王所允。

1857年10月 石達開兵進江西,克樂平,萬年。同月,洪秀全降石達開封號為“電師”(原為“聖神電”)

12月 石達開率兵援吉安,渡贛江受挫,退回撫州。同月,洪秀全取消所授“義王”封號,改回“翼王”。

1858年2月 自撫州,進賢,東鄉東進廣信,為入浙做準備。

4-5月 率軍入浙,克江山,所屬石鎮吉部佔處州,大敗清總兵周天受,明安泰,攻佔武義,雲和。

7月 放棄攻浙,分兵進入福建。

8月 洪秀全分封五軍主將,實際已取消石達開“通軍主將”之職,石部受封的楊輔清率部撤出福建。

11月 石達開回師江西

12月 進佔瑞金,南安府。

1859年2月 會諸將於南安,確定進圖四川之大計。同月分並兩路,突入湘南。

1859年5月-8月 與清軍激戰於寶慶,未克,-退入廣西。這是石達開遠征後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

10月 攻克慶遠府,屯兵駐軍,操連士卒。

1860年5月 所部彭大順,朱衣點等67名將領率軍20萬脫離。東返天京。

6月 撤離慶遠,進佔賓州,上林,武緣等地。

秋 “通軍主將”銜被洪秀全正式取消,加“開朝公忠軍師”和“殿左軍”虛銜。同時,“電師”封號被取消,改授與蕭朝貴(成為“聖神雨電”)。同時,取消韋昌輝“雷師”頭銜,改授與楊秀清(成為“聖神風雷”)。

1861年年初 “殿左軍”頭銜被洪秀全取消。

7月 因投效之天地會將領叛變,放棄上林等地,退至貴縣。

9月 離開貴縣,西出橫州,兼程北上,經融縣,懷遠衝出廣西,進入湘鄂邊界,直趨四川。

1862年 1月30日 在湖北來鳳與先期入貴州四川的曾廣依部會師,全軍已再次發展至10萬人。

2月 克咸豐,利川,17日進入四川。分別三路至涪州會師。

4月 渡過烏江,兵臨涪州。石達開發布著名的《翼王石達開告涪州城內四民諭》,被後世史家贊為“全篇革命大義與愛民精神充分表露,不作宗教宣傳之語,真是藹然仁者之言,是可傳也。”(簡又文《太平天囯全史》)

因敵軍有備,渡江不易,旋即放棄攻城,西進巴縣。

5月 進攻綦江,欲藉以攻重慶再渡長江。因內應暴露,敵軍有備,受挫後即停止攻城,渡赤水河,進入川南。

8月 回師川東,再次渡過赤水,進軍合江縣先市鎮,並在當地三渡赤水,於赤水河西岸大敗湘軍劉嶽昭部。因清軍沿江重兵佈防,沒有渡江機會,遂在合江四渡赤水,揮師東進。後在綦江縣東溪鎮召開軍事會議,做出分兵三路、繞道黔滇,至長江支流金沙江尋找渡江機會的戰略決策,史稱“東溪決策”。

10月 入貴州,長驅直入。分並兩路(後成為三路),以迷惑敵軍。

11月 石達開本部由雲南鎮雄入川,進駐橫江。

1863年1月 清軍調集川滇湘軍多部,欲攻佔橫江,以阻止太平軍搶渡金沙江。15日,雙方在橫江激戰,太平軍堅守22日,後因叛徒倒戈而-撤兵,退入雲南。

4月 石達開命分支李福猷部大張旗鼓東入貴州,各路清軍誤以為是其主力,紛紛追趕,另有四川清軍多部將川北地區的賴裕新部誤為主力予以追擊,15日,石達開率本軍三四萬人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自米糧壩輕易渡過金沙江,兵不血刃突破長江防線。

5月 太平軍進佔寧遠,四川總督駱秉章得寧遠戰報,始知石達開主力已渡江多日,急命諸軍回援,但除唐友耕距離較近外,它部遠不能及。太平軍經冕寧小路,14日進抵大渡河南岸與松林河交匯處的紫打地,此時北岸尚無一名清軍。太平軍造筏準備渡過大渡河,直下成都。率殘部6千人離開紫打地向-圍因被老鴉漩水勢所阻,突圍無望,石達開至洗馬姑清營談判。談判後,遣散4千人,餘2千人不繳械,移住大樹堡。當日,石達開率幼子及少數部將入隨楊應剛而行。後唐友耕強行奪俘,石達開等與2千人失去聯絡,後此2千人大多被殺。

1863年6月27日 石達開在成都慷慨就義。

石達開藏寶之謎

太平天國末期,由於權力鬥爭日漸激烈,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逃離政權,但由於進退無路,覆滅於大渡河。在覆滅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財寶埋藏於某隱秘處。石達開當時還留有一紙寶藏示意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訓。

抗戰期間,國丅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秘密調了1000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後山坡下,工兵們從山壁鑿入,豁然見到3個洞穴,每穴門均砌石條,以三合土封固。但是挖開兩穴,裡面僅有零星的金玉和殘缺兵器。

當開始挖掘第三大穴時,為蔣介石偵知。他速派古生物兼人類學家馬長肅博士等率領“川康邊區古生物考察團”前去幹涉,並由“故宮古物保護委員會”等電告禁止挖掘。不久,劉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丅日,掘寶之事終於-中止。根據研究人員赴現場考查後判斷:該三大洞穴所在地區和修築程度,似非為太平軍被困時倉促所建。石達開究竟在這裡有沒有藏寶,也成了歷史未解之謎。

而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是,在重慶南川市鐵廠坪有段傳說,當年石達開西征途中曾經路過南川,留下了一批寶藏,只要找到了一座名為“太平山”的位置,就能找到石達開寶藏。

兩地的文物部門都肯定了石達開部隊在當地的活動,說,“至於寶藏,不好解釋,找不到東西”。

在大渡河岸邊的安順村,當地老百姓這樣講石達開的傳說:“當年石達開率三萬大軍走到大渡河的時候,有個愛妃生了兒子,石達開犒賞三軍用了三天時間。結果三天過後,大渡河漲水了,軍隊無法渡河。這個時候清軍又分別從前後對石達開軍隊實行追堵,看見了嗎?當時他們住在村後的營盤山上,而山上只有幾戶人家,根本沒多少糧食供給軍隊。”

“石達開隨軍帶了很多金銀財寶,我們的祖輩說,這些金銀財寶被裝到7個大棺材裡,一個連的軍隊負責埋藏,結束出來的時候,10個人的小分隊守在出口處把這一個連的人全部殺死了。然後,這10個人的小分隊回去吃完飯後全部死去,而做飯的炊事員後來也被一支毒箭射死。所以寶藏究竟埋在哪裡根本沒人知道。”

在重慶南川市,當地盛傳的說法是,找到了“太平山”,就可能找到石達開的寶藏。據《南川縣誌》記載,石達開率部經過合口河到橋塘,沿路軍紀嚴明,在老百姓家用飯,都會把銀子留下。南川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李黎說:“這是我們在縣誌裡查到關於石達開唯一的文字記載,至於在太平山藏寶的傳說無法求證。”

和世界上所有的藏寶之謎的複雜性一樣,太平天國的兩大藏寶之謎至今仍未解開。僅靠文物部門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希望這些埋在地下深處的寶物能早日重見天日,以造福人民。

石達開後人

天京事變時,石達開留在天京的家屬全部遇害。

大渡河邊,石達開決定捨命全三軍時,攜帶5歲的兒子石定忠一起進了清營,石達開死後,石定忠被以石灰悶死。另外兩個孩子年幼,恐怕路上無法照料,本意由王娘抱著投河。但當時有位劉王娘求石達開讓她帶其中一個幼子潛出險地,以求來日報仇。劉王娘確實帶著這個叫石定基的孩子離開了險境,後來她被清人俘虜,但石定基的後事記載中語焉不詳不祥。

石達開在金田起義前已經結過婚,但是那位妻子不願意隨軍,石達開便和她脫離了關係,金田起義後不久她就改嫁了。她改嫁後,攜有石達開的一子,後來石達開的姐姐(未隨軍)把這個孩子裹著來偷了出來,對外假稱是自己的孩子撫養。石達開這個姐姐的丈夫姓胡,所以這個孩子對外稱姓胡,後代延續至今。這就是現在可查的石達開後裔。

石達開被凌遲處死

1863年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佈防,太平軍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為求建立“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勸降,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石達開麾下兩千將士全部戰死。

1863年(同治二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他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駱秉章率領清兵把石達開和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等綁赴刑場。石、曾二人分別被面對面縛在兩個十字木樁上。執行凌遲時,劊子手先對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過,慘叫狂呼,石達開斥責他說:“為什麼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曾仕和這才咬緊牙關,不再叫喊。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百多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連敵對勢力的四川布政使劉蓉,都不得不如此贊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

人物評價

後世評價

太平天國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達開莫屬。他不僅是一位形象很陽光的大帥哥(時人曾贊其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頗富文韜武略,而且是當時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其短暫的人生(卒時年僅32歲)迸發出許多閃光點,照亮了太平天國本來乏善可陳的歷史天空。

石達開既是著名的軍事家,又是優秀的政治家,文韜武略都很出眾,因此對其經歷不夠了解的人常誤以為他曾經中過科舉(連咸豐皇帝都曾誤因為他是湖南貢生),並把他想象成和曾國藩年齡相仿,在太平天國時期已過不惑之齡,傳統戲曲中,以老生來飾演石達開,央視電視劇《太平天國》中,也把石達開演成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左圖為電視劇《太平天國》中的石達開),對觀眾造成了很大誤導。實際上,石達開在被洪秀全“訪請出山”時只有16歲,金田起義時19歲,在湖口、九江大捷中令曾國藩兵敗投水時是23歲(時年曾國藩46歲)在成都英勇就義時年僅32歲,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

民間看法

“稗史漫傳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鳴”,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歲便“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敵人提心吊膽,甚至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蹟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有關他的民間傳說更遍佈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

太平軍的高級將領們對石達開的膽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陳玉成認為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說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是“首惡中最狡悍善戰”。不只如此,他還贏得了眾多與他敵對立場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叢談》中稱其為“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說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與他為敵的許亮儒對他的英雄氣概與仁義之風欽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後,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有這樣的記敘:“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為不可及。”

在有關石達開的各種評價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傳教士麥高文通訊中的一段話了:“這位青年領袖,作為目前太平軍的中堅人物,各種報道都把他描述成為英雄俠義的----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無可非議,可以說是太平軍中的培雅得(法國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溫厚,贏得萬眾的愛戴,即使那位頗不友好的[金陵庶談]作者也承認這一點。該作者為了抵消上述讚揚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貶低他的膽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們口述歷險經過的外國水手聲稱的,翼王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駁斥了這種蓄意貶低的說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長的“ 電師”的頭銜,正表示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敢做敢為的人”。

李宗仁、白崇禧祭石達開——

“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胄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金田,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冕,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已粗備。雖勝敗非常,興亡飆忽,然種族思想之磅礴,奇才異能之薈萃,**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俸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

“先烈石達開,廣西貴縣人也。崛起嶺嶠,掃蕩瞻腥,還我河山,名華天壤。顧清社未屋,既往績之弗彰,民國以還,復歧說之約起。倘不蒐羅文獻,正恐有誤前人,說非訪剔巖阿,定更難成信吏。比以重修邑乘,尋翼王之故宅,吊先隴於荒兵,既獲遺碑,兼得殘刻,塋墓雖毀,世系仍胎。蔓草荒煙,慨先芒之久悶;斷碑殘碣,此皇鳳以堪珍。足揚國光,宜揚先烈,爰於東湖之濱,創建先烈石達開紀念塔,並築翼王亭。庶幾高山仰止,用增民族**之殊榮;片石一存,永作湖山潤色之佳話。”

中國近代十大名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中國近代十大名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