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高材生,曾經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任校長,被譽為中國現代兵學泰斗,他也是中華民國時期最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著有《國防論》一書,其軍事理論和軍事思想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蔣百里也堪稱中國近現代國防思想的奠基人,他曾是中國政府對日作戰戰略層面上的主要設計者和策劃者,其重要的歷史貢獻還不為國人所熟知,但其女婿錢學森卻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

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寧人,1882年10月1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府海寧州硤石鎮。

其祖父蔣光煦是清朝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父親蔣學烺以醫為生懸壺濟世,母親楊鎮和出身名醫世家,是蔣百里的啟蒙老師,對其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浙江海寧是一個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之地,歷史上就曾建立了許多書院,從唐朝至清末,共產生了366名進士,這些燦若群星的歷史名人,既照亮了中國歷史的天空,也為海寧留下了綿延不斷的文脈。

1895年,蔣百里的父親蔣學烺亡故,年僅13歲的蔣百里只能與母親相依艱難度日,時常要依靠孃家的資助。

喜歡讀書的蔣百里經常溜到叔叔蔣世一的書房,傾聽私塾先生講課,先生見其聰慧伶俐,頓生愛才之心,免費教授其讀書,年少的蔣百里除了熟讀“四書五經”等典籍之外,還通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大量的古典小說。

1898年,蔣百里考中秀才,適逢戊戌變法運動興起,以康有為、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說服光緒皇帝倡導學習西方現代模式,力圖改革政治、教育等制度,蔣百里內心深受戊戌變法思想的影響。

當時海寧的南關廂街上建起了一座“雙山書院”,購進了四大櫥櫃經史子集和時務、策論、算學、格致等方面的書籍,蔣百里聞訊之後,就經常泡在“雙山書院”,如飢似渴地閱讀所藏書籍。

蔣百里尤其喜讀《資治通鑑》、《白芙堂叢書》、《日本國誌》、《普天忠憤錄》、《經世文編》等書,但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普天忠憤集》,這是一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詩文總集,蔣百里經常讀得熱血沸騰,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為國家效命。

1900年初春,蔣百里被鄰鎮孫氏聘為塾師,開始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擔,時任海寧縣令方雨亭賞識蔣百里的才華,將其推薦至杭州的“求是書院”深造。

“求是書院”是杭州知府林啟於1897年利用普慈寺創辦的一所新式學堂,也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學府,當時為了避免受到封建保守勢力的阻撓,因此起名為傳統的書院而未稱為現代學堂。

林啟親自兼任總辦(校長),聘請美國人E.L.Mattox為總教習,並延聘了各學科教習,所設課程有必修課和選修課之分,必修課以國文、英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化學及體操等課程,選修課則有日文、外國曆史地理、音樂等課程,學生可到藏書樓借閱圖書,學業以5年為限。

蔣百里在“求是書院”讀書期間,與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為同學,錢均夫年長蔣百里兩歲,是吳越國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32代孫。錢均夫於1904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曾長期在國民政府教育部任職,並擔任過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蔣百里與錢均夫私交甚篤,曾一度將三女兒蔣英過繼給錢均夫,並改名為錢學英,但蔣英長大之後又重新迴歸蔣家,但最終還是嫁給了錢學森,其身份也由女兒變為兒媳。

1901年,蔣百里在林啟、方雨亭和陳仲恕(普慈寺監院)共同資助下,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始入“成城學校”就讀,當時這是一所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後來被“振武學校”所取代。

1902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生總數已達3000人左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留學潮,主要因“甲午海戰”失敗並簽訂《馬關條約》而引發,一向被中國輕視的“莞爾小國”,竟迫使大清帝國割地賠款,將清政府和國人從大國的沾沾自喜中驚醒。

當時許多社會精英都紛紛東渡日本留學,以探求日本強大之奧秘,這其中就包括官費生和自費生,這些留日學生思想激進且傾向革命,清政府也完全沒有料到,為自己培養了許多的掘墓人。

1902年7月,蔣百里以自費生名義申請就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當年同批申請入學的中國留學生共有20人,具體名單不詳,陸軍省在徵求外務省意見之後,這20名中國留學生被批准入校,蔣百里以第一志願被錄取為步兵科。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的“士官”為中文“軍官”之意,設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和工兵科,主要教授軍事課程,教學嚴謹而科學,以培養中下級軍官為主,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所培養的畢業生成為日本軍隊中的骨幹力量,在非常尚武的日本社會具有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

1903年2月17日,《浙江潮》在東京創刊,主要由海寧蔣百里、諸暨蔣智由、秀水王嘉榘以及孫冀中、馬君武等人發起創立並擔任編輯,《浙江潮》以“洶湧革命潮”為象徵,宣揚暴力革命和排滿思想,傳播西方社會政治學說,浙江籍人士章太炎、王國維、周樹人、周作人都曾為該刊撰稿。

1905年,蔣百里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曾以少尉軍銜在日軍聯隊中實習,至於蔣百里究竟從幾期畢業?並無詳細史料佐證,其同期畢業的日本、中國學生中,都有哪些人與之同學,也無詳細史料考證。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右一)在軍隊見習時與友人合影

1906年,蔣百里回到中國後,在京城南苑禁衛軍中擔任管帶,當時禁衛軍設協、標、營、隊四級編制,主官都以管帶稱之。

蔣百里老師陳仲恕當時正在給主政東北的趙爾巽當幕僚,遂將自己的學生蔣百里舉薦給趙爾巽,而趙爾巽剛出任盛京將軍不久,急需軍事人才輔佐。

趙爾巽曾任湖南巡撫、戶部尚書、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是清政府最為重要的大臣之一,而趙爾巽所擔任的“盛京將軍”為清朝武官之職,是統轄東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盛京”即指今天的瀋陽,也是清皇室的祖籍之地。

趙爾巽召見了抵達瀋陽的蔣百里,當時日俄戰爭剛結束不久,蔣百里認為日俄兩國必將是中國最大的敵人,儘管俄國戰敗,但俄國的侵略野心尤甚於日本,因此籌劃東三省國防建設迫在眉睫,而訓練新軍更是第一要務,蔣百里遂被趙爾巽任命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協助趙爾巽籌建東三省國防建設並訓練新軍。

但籌建新軍工作不久,蔣百里就觸動了舊軍的利益,當時舊軍的主要統領張勳和張作霖等人都遷怒於蔣百里,新軍和舊軍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形勢對蔣百里極為不利,陳仲恕力勸蔣百里儘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免惹來殺身之禍。

蔣百里為此向趙爾巽請辭:“我在日本學的是初級軍事,中國國防應當取法於上,當今世界當屬德國陸軍最強,我希望有去德國實習陸軍的機會。”

趙爾巽極為賞識蔣百里的雄才大略,認為蔣百里為“特異人才,可以大用”,遂專門向朝廷遞交奏摺,舉薦蔣百里前往德國考察軍事,朝廷很快就批准了,蔣百里因此被公派前往德國研習軍事。

1906年底,蔣百里經日本前往歐洲,考察德國陸軍,學習更為先進的德國軍事理論,並在興登堡將軍所轄部隊中擔任實習連長。

在德國期間,蔣百里購買了歌德、席勒、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其所閱讀文學方面的作品甚至遠多於軍事方面的著作。

蔣百里還遊歷了德國許多地方,甚至還到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意大利旅行,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日後譯著《歐洲文藝復興史》打下了基礎。

蔣百里在結束德國遊學之後,又回到東北瀋陽擔任原職,這次歐洲之行,使蔣百里更加認識到東北國防建設的重要性,並且專門派人前往俄國留學,蒐集俄國軍事情報以做局勢之研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消息很快傳至東北,蔣百里與一些留日同學密謀策應,但終因所轄力量不足而作罷,此時新軍和舊軍之間矛盾更加激化,蔣百里甚至遭到了張作霖的追殺,只是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蔣百里才躲過了拘捕。

逃回浙江老家後,蔣百里被時任浙江都督蔣尊簋聘為都督府總參議,蔣尊簋與蔣百里同庚,二蔣也同是“求是書院”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並且還都精通軍事,因此被章太炎戲稱為“浙江二將”。

蔣百里在浙江任內不久,就被調往北洋政府出任陸軍部高等顧問,擔任段祺瑞的幕僚,從軍事戰略方面輔佐之。

1912年冬,蔣百里應蔡鍔之邀,準備前往雲南昆明出任民政長,以輔佐蔡鍔主政雲南,蔣百里與蔡鍔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學,二人可謂是生死之交,當蔣百里向段祺瑞總長辭行時,段祺瑞向其透漏消息,總統袁世凱擬讓蔣百里出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之職。

1912年12月15日,蔣百里以陸軍少將軍銜正式出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此時蔣百里剛過而立之年,當他一身戎裝地出現在保定軍官學校時,甚至驚呆了在校的15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對這位曾留學日本和德國的校長充滿了敬意。

蔣百里自己也是信心滿滿,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的建軍救國思想,他在就職演說中鄭重承諾:“今後一切事物,我必率先躬行,如果我做了榜樣,你們不跟隨,當嚴厲制裁;如果方震不盡職責,辦不好學校,當以自戕,以明責任。”

蔣百里履職之後,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整肅清潔和儀容;二是改善伙食;三是嚴格規章制度、四是整頓教師隊伍;五是提高教學質量。特別舉薦同學張承禮出任教育長,輔佐學校事務,整個保定軍校面貌煥然一新。

當蔣百里謀求進一步發展和改革時,經常遭到北洋政府陸軍部的掣肘和抵制,尤其是得不到充裕的辦學經費,致使蔣百里精心設計的保定軍校願景和規劃不能實現,因此而鬱郁不得志。

1913年6月18日早晨,在軍校例行早操訓話之後,蔣百里以白朗寧手槍自戕,已兌現自己當初的承諾,幸虧被人擋了一下,子彈從肺葉之間穿出,經日本醫生搶救而脫離了生命危險,其寫給張承禮、蔡鍔和家母的遺書也被公之於眾,此事件引起朝野一片譁然,也由此看出蔣百里剛烈的個性。

蔣百里在療傷期間,日本護士佐藤屋登對其精心照顧,她對蔣百里有這樣一段勸慰之語:“忍是大勇者之所為,自殺不是勇敢,而是逃避人生責任,人生責任應當以大無畏的精神,衝破一切難關,以求實現偉大理想,如果不能忍耐,將來如何能夠成就大業?如果有熱血、有志氣的好男兒輕言犧牲,國事尚有何人承擔?如何對得起國家和培養人才的前輩?”蔣百里聞之甚為羞愧,對其心生情愫,經過艱難的追求,二人最終喜結姻緣,併為妻子取了中文名“蔣佐梅”。

蔣百里傷愈之後,被袁世凱任命為公府軍事處參議,期間為袁世凱撰寫了《孫子淺釋》一書,對《孫子兵法》作通俗解釋,並在《庸言雜誌》上連載發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在北京宣佈恢復帝制,激起全國人們的憤慨和反對,蔣百里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也非常反感,與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密謀反袁,並參與了一些討袁活動。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副總統黎元洪接替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任命蔡鍔出任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此時蔡鍔已身染重疾,蔡鍔力邀蔣百里入川輔佐,出任都督府參謀長並代行督軍職權,蔣百里見到蔡鍔之後,卻決定陪好友蔡鍔赴日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鍔因喉癌醫治無效病逝。

1917年2月,蔣佐梅在北京待產,蔣百里服侍在旁,期間接到四川方面來電,督促其儘快履職,蔣百里在南下途徑長沙時,被同學故舊挽留小住了幾日,因此躲過被殺一劫,他又輾轉返回北京。

蔣百里回到北京後,被段祺瑞晉升為陸軍中將並出任總統府顧問,這實際是一個閒職,並無多少事務可做,此時老友梁啟超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北京松坡圖書館館長,梁啟超邀請蔣百里主持圖書部事務,蔣百里利用這個機會,開始著譯工作,藉以消遣時光。

1918年底,梁啟超組織了一個“歐洲考察團”,這個團的成員都是一些學有所成的名人,蔣百里也在被邀請之列,這次歐洲之行歷時十個月,蔣百里應梁啟超之邀撰寫了《德國戰敗之諸因》,分析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原因,蔣百里在回國之後,又開始著譯《歐洲文藝復興史》一書。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左一)、梁啟超(左三)、張君勱(左四)

1920年9月,由蔣百里主編的《改造》雜誌創刊發行,與陳獨秀的《新青年》相媲美,蔣百里每期都要發表一篇親自撰寫的文章。

1921年1月4日,蔣百里與鄭振鐸、沈雁冰、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這個文學性質的社團是新文化運動中影響最大的社團之一,宗旨就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1921年,蔣百里完成了《歐洲文藝復興史》的著譯,交由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梁啟超為之作序,但所寫序言竟達5萬多字,實在不像一部書稿的序言,只好另寫短序,而這篇長序在增添完善之後,取名為《清代學術概論》出版,梁啟超又請蔣百里為之作序,成為民國文壇的一段佳話。

1923年,蔣百里又與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人創辦了新月社,這個文學社團先以聚餐會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為俱樂部,徐志摩以泰戈爾詩集《新月》為之命名,蔣百里十分賞識徐志摩這個海寧小老鄉的才華,與小其15歲的徐志摩結為“忘年交”。

蔣百里樂於混跡於文人騷客之中,但這只是他的雅好而已,他真正傾心的還是在軍事上面,如蔣百里亦軍亦文之人,翻遍古今中外,也實在找不出幾個與其類似之人。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右六)與泰戈爾、徐志摩、胡適等人合影

儘管蔣百里身為將軍,卻從未領軍一兵一卒,更何況統兵打仗,他是一個天生的幕僚之才,猶如諸葛亮再世,無論哪位軍事統領,都視蔣百里為座上賓,頗有得蔣百里而得天下之。

因此活躍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等各路軍閥,也都曾極力拉攏重用蔣百里,以憑藉蔣百里之智慧而立足紛繁複雜的中國社會。

唐生智是蔣百里在擔任保定軍校校長時期的學生,對蔣百里推崇備至,但此公一生三次起兵“倒蔣”,蔣百里曾力勸唐生智謹慎行事,但唐生智卻最終一意孤行,最終受唐生智牽連,蔣百里被蔣介石拘捕入獄達20月餘。

徐志摩聞訊之後,曾哭喊著要陪蔣百里坐牢,後來在陳銘樞、吳稚暉等黨國大員的保舉之下,蔣百里才被釋放出獄。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出獄後留影

193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駐守上海的第19路軍中幾個保定軍校出身的將領,曾多次問計於蔣百里,蔣百里給出的策略是,隱兵於公共租界之內,迫使英美參與調停而不能採取隔岸觀火態度,但南京方面所採取的方針是“一面交涉,一面抵抗”,蔣百里的策略未能被採用。

“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蔣百里認識到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而南京國民政府加強國防建設的步伐也刻不容緩,為此,蔣百里撰寫了大量有關介紹國防建設方面的文章和一些軍事論著。

1933年,蔣百里奉蔣介石之命赴日考察,蔣百里在日本不僅有廣泛的人脈,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他詳細考察、瞭解和分析了日本政府的對華政策,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以有助於南京國民政府進行決策。

蔣百里還從軍事角度開始擬就中國的國防計劃,提交南京政府參考,以備不可避免發生的中日之間戰爭。

蔣百里認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將是持久的,津浦線、京漢線及沿海地區將被日軍佔領,中國的國防應以洛陽、襄陽、衡陽三點一線為據點逐次抵抗,而戰時大本營宜設在芷江、洪江一帶,因為這裡是天然的防守地帶。而中國的國防工業佈局,應以湖南南嶽為工業核心,分佈在株洲、郴州一線,一旦中日開戰,江西九江以下地區都不是安全區。

1935年夏,蔣百里被聘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參與國家的國防建設和全國軍事戰略部署。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在著述時留影

1936年,蔣百里又被軍委會派往歐美考察軍事,他與駐法大使顧維鈞、駐意大利大使劉文島等人同船抵達歐洲。

蔣百里先後訪問了意大利、奧地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在意大利訪問時還拜訪了墨索里尼。

蔣百里在途徑德國時,將三女蔣英、五女蔣和留在德國學習,在訪問法國和英國之後,又橫跨大西洋抵達美國和加拿大訪問。

1935年12月初,蔣百里結束歐美之旅回國,他根據歐美各國的國防建設和戰時總動員法等情況,撰寫了一份軍事考察報告——《總動員綱領》,向軍委會作了詳細報告,並提出了在國防建設中應重點建立空軍的建議,這也是中國最早關於空軍軍種構建的思想。

蔣百里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海軍為主導,我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將以空軍為主力”,歐洲各國都在拼力發展空軍。只是由於中國積貧積弱,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導致中國空軍發展經歷了一個特別緩慢的歷史過程,以致中日戰爭期間,中國完全沒有制空權,任憑日機在中國上空肆意轟炸。

蔣百里還提出這樣一個主張——“勇者授勳,能者在位”,中國自古以來,任何當權者都是重軍功而輕人才,論功行賞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慣例,一介武夫僅憑一點戰功就被重用為獨擋一面的大員,而無論其有無統御和管理疆域之才能,以致武夫常常擁兵自重,盤踞一方割據,無視國家統一,實乃誤國誤民,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幕僚輔佐,更是貽害無窮。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時,蔣百里也恰巧在西安,被張學良當作國府大員扣留,蔣百里遂在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斡旋,蔣鼎文被派回南京商談協調事宜,就是蔣百里推薦的結果。

蔣百里年長蔣介石5歲,在蔣氏王朝中處於一種尊而不親之地位,在西安事變中與蔣介石共患難之後,蔣介石對蔣百里開始重視起來,更何況二人還是浙江同鄉,而蔣百里的軍事理論之建樹,更是無人能出其右。

1937年初,蔣百里奉蔣介石之託,到全國各地視察防務,他幾乎走遍了半個中國,在杭州遇到老同學錢均夫,二人談起中日之間關係時,蔣百里分析到,除了打之外,別無出路,中日戰爭即將爆發,而世界大戰也不可避免。

當錢均夫問起中國能否打過日本時,蔣百里說:“感謝我們祖先,中國有地大與人眾兩個優越之條件,不戰則已,戰即不能不動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爭合流,我們轉弱為強,把敵人拖垮而後矣。”

1937年3月,中日之間戰爭已經箭在弦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廬山舉辦高級將領軍事訓練班,蔣百里受聘擔任訓練班教官,學員們都喜歡聽蔣百里授課,其軍事素養以及對日本和世界各軍事強國都有深刻的瞭解和分析,尤其對中日之間的形勢判斷和分析,讓這些高級將領受益匪淺,對其佩服之至。

“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成立了戰時諮詢機關“國民參政會”,蔣百里被聘為參政員,同時也是國防參議會議員。

1937年9月18日,蔣百里又一次奉命出使歐洲開展外交戰,爭取外援對中國的幫助,國民政府這一時期的外交方針,主要是聯絡美英,分化德意日聯盟,蔣百里第一站抵達意大利羅馬,與墨索里尼展開斡旋,隨即趕往德國柏林,會見了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和納粹黨第二號人物戈林,並看望了在德國留學的女兒。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左三)與女兒蔣英(左二)蔣和(左四)

1938年初夏,蔣百里與女兒蔣和一道從歐洲回國,在女兒的建議之下,他撰寫了《抗戰一年之前因後果》一文。

蔣百里匆匆趕到武漢,向蔣介石彙報歐洲考察情況,並應蔣介石之邀,撰寫了《為國聯開會警告英倫人士》一文,以警告英國人的綏靖政策。

針對當時亡國論之說,蔣百里發表了《抗戰基本觀念》一文,以鼓舞全民族堅持抗戰的決心,他在文章中寫道:“戰爭的目的,在於屈服敵人的意志,而屈服一個將軍的意志,使之放棄抵抗,這是可能。屈服一個政府的意志,使之改變政策,也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個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意志,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能的。中國最大的武器就是堅強不屈的民族意志,日本人想要屈服中國人的意志,則是完全不可能的。”

蔣百里對中國的抗戰前途是持樂觀態度的,力主政府實行持久抗戰,這是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總方針,對付日本的唯一之方法,就是在軍事上反其道而行之。“彼利速戰,我持之以久,使之疲敝;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線,我則置之第二線,使其有力而無用處。”

蔣百里對蔣介石是完全信任的,這種信任來自於蔣介石的堅強意志,蔣介石能在中國諸侯中脫穎而出並能夠立足,完全仰賴其堅強的意志,而領袖所具備的這種意志,也正是一個政府的意志,更是中國國民的意志,蔣百里在其《國防論》的扉頁上題詞:“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1938年10月,蔣介石邀請蔣百里出任陸軍大學校長,陸軍大學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自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來,一直都由蔣介石親自擔任,蔣百里不肯出任校長之職,只願以教育長輔佐之,最終蔣介石決定任命蔣百里為陸軍大學代理校長。

蔣百里:他是中國最儒雅的將軍

蔣百里將軍

此時武漢會戰已近尾聲,蔣百里奉命將陸軍大學由湖南桃源遷往貴州,1938年11月4日凌晨,蔣百里在途徑廣西宜山時,由於過度勞累,罹患心臟麻痺症而突然病逝,享年只有57歲,一代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就此隕落,對於正在浴血抗戰中的中國,可謂是巨大的損失。

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這樣評價蔣百里,“百里先生是中國有數的軍事學家,他未曾典兵,而他的學生多是典兵大將;他的軍事著作雖不算多,而片語隻字都可作兵學經典,百里先生的淹博宏通,實是一位罕有的學者。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人,多是文學修養很好的人。百里先生如果典兵,便是典型的儒將風流。”

2018年是蔣百里逝世80週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除了一些軍事院校和軍事愛好者知道蔣百里其人其事,國人還很少有人知道蔣百里的歷史貢獻。

對於蔣百里的研究,也是歷史學者和軍事學者面臨的研究課題,蔣百里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理論和戰略思想,更是值得學者進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