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文化与命理学的哲学思维(中国周易协会投稿文章)

绿野居士/文

论易文化与命理学的哲学思维(中国周易协会投稿文章)

《周易》是古代人用在占卜中非常丰富的经验记录,编纂而成的一部预测诸事吉凶的重要经典著作。

它涉及天文、地理、兵法、医药、人文等,广罗万象,无所不包。对后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它从伏羲的《连山易》、神农氏的《归藏易》和黄帝的《乾坤易》,以经卦为八,别卦六十四的爻象卦序雏形,到周时代的《易经》、《易传》,形成了一个一直沿用至今的象与义的主框架。它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一个衍化过程,经过了无数代术学家的研究、争辩、实践、创新。由此成为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素质的重要理论基础。

但是,历史的长河也会经过高山平地,急流险滩,不免会泥沙混杂。易文化也不例外,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学术派系的理论,以它为依据,在广泛传播发展,就连许多杂敎邪说,也披上易理的外衣汇入其中;甚至连后来入主中国的佛教,也与它发生了关系。

可以说,易文化在大千世界已是无处不在。自古至今,各类书刊文汇浩如烟海;派别宗师繁星点点;论点的争辩不止不休。使无数习易者犹如腾云驾雾。

其实,易文化之所以风行古今成为经典,乃是因为它首先揭开了宇宙间大自然的奥秘,并能对天、地、人的运行规律进行预测,使其成功的为人类所利用。在逐步完善它的内含和指代意义的同时,一方面被社会的统治者演变为奴化劳动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了被统治者造反起家,夺取天下改朝换代的重要舆论依据以及战争策略。

于是,便产生了占据易文化主导地位的易经八卦和道教巫术以及风水命理。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依托,具有一定的哲学性和非哲学性。琳琅满目的各类学说给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人看似更加迷雾重重。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几种学术的创意和在运用中的实际意义。

一、笔者认为,易者,变也。这应是贯穿整个易文化理论的精髓,并以天道、人道、地道之三才,作为宇宙间大自然的结构总骨架;以奇(—)偶(--)之数的演变分蘖作为代数学;形成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再生三百八十四爻象。由此得出“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测断依据,在这其中,时时、事事、处处,无不充满着动与变的过程。然而,这种变都是以阳和阴的相对性为前提的。六十四个卦象,全是在围绕着这种变化,把世间一切事物的对立和统一表现出来。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象给人穿衣戴帽一样,给卦和爻赋予了许多实际的代表意义。比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或四方四隅,或人畜车马等等。并且用卦辞、爻辞给六十四卦象及三百八十四爻象安上了定义。

《易经》的出现,是对人类用八卦预测一切事物的重大贡献。其中的象理和易理看似是定义,其实不然,它里面无不充斥着阴阳变化的哲理。如《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初爻九:潜龙。勿用。二爻九: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三爻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四爻九:或跃在渊。无咎。五爻九: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爻九:亢龙。有悔。用爻九:见群龙无首。吉。以上不难看出,爻辞前一句为“象”,后一句为义。龙从潜于深渊,到见龙在田,又飞龙在天。当飞至过高时,便是“亢龙。有悔。”亢是象;悔是义。从初爻到上爻,蕴含了“水满则溢”和“物极必反”的哲理,用于气象,便是“阳极阴生,阴极阳盛”,用于人事则是“谦受益,满招损”。由此可见,《易经》是一套充满辩证法的哲学用典。

有人说,《易经》作为占筮之书,以刻板的言辞示人吉凶,属于典型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又说,占筮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活动,它让占者把卦爻辞看作是神灵的启示,只可服从,不可违抗,彻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浮浅而偏颇的。事实并非如此,古人早有“从筮不从卜”的说法和观点,即采用起卦之法,卜辞可据实而应变。

八卦之首《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在昭示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诱发辩证思维,以致达到符合客观规律的合理内含。八卦的形式为“象”,是用来占筮的外形,而卦爻辞则是“义”,包含着广泛的测断空间。从汉代“象数派”的理论角度上看,占筮卦象成,吉凶则定矣。这好像是唯心论的思想体系。相反,“易理派”则是注重卦爻辞的变易内含。各讲各的道,各说各的理。

千百年来,在八卦预测方面,无论是“梅花易数”,还是“六爻纳甲占筮法”,这两种理论都在相互批驳,究竟取象数,还是趋义理?令后学者无所适从。正因为这样,时至今日,占卜始终未能突破“精准”二字。当然,历史上许多高手在定国安邦、改朝换代方面,成功运用《易》文化是卓有成效。虽然在史书中不免有虚构的成分在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用辩证法灵活的掌握天道、人道、地道的自然规律,使易理发挥到了高深莫测的境界。然而,他们也并不是局限于一种术数,并非是出神入化,失误也在所难免,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失败。

包括现代的预测高手,虽然具备多种占筮手段,如遇大事,为求“精准”,也不免多方验证,底气不足者,结论往往也会模棱两可。前些年,有人自创了一套《六爻预测新法》,将古筮书中的许多论点通通斥为垃圾,说成“臭狗屎”,“放狗屁”,一概舍弃不用,说自己的新法如何如何“精确”。可是书中的许多卦例却藏头露尾,怕读者学会,说想学者需交三千元人民币到他处参加“学习班”。我觉得,如果这套体系的确“前无古人”,应当象邵伟华先生那样,好不保留地传播出来,你无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岂不功利双收?

现在,许多网络文章的作者(包括本人)都在用自己的很多体会和感悟示以读者,有很多预测辅法是值得借鉴的。有一位女士写了一本书,其中是《梅花易数》和“纳甲法”相结合用来占断。令人耳目一新,可以使初学者顿开茅塞。

本人也曾用“纳甲法”的取用神借助命理中的地支循藏,但不敢自我吹嘘如何精准,只能说作为参考。笔者原本是无神论者,但《易经》八卦的神奇,却令人感悟颇深。实践得知,某人若测一事,只要心诚,用时间起卦或用其他方法起卦,再加上麻钱摇卦,所得出的卦象不是相同,就是相似。其中的真谛和内涵,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因此说,《周易》是最早出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传承文化。其中有些辩证思维和哲学观点仍旧沿袭至今。

论易文化与命理学的哲学思维(中国周易协会投稿文章)

二、一水奔流,泥沙俱下。历史上,太上老君立了道教;释迦牟尼立了佛教;孔夫子立了儒教。随着时间的潜移默化,便有了道教出神仙;佛教出菩萨;儒教出圣贤的说法。

同时三教还与《周易》扯上了关系。其中属道教最为杂乱。修道者几乎都与《周易》有缘。八卦太极应用于风水、星象、面相、巫术、命理等,无处不在。自古以来,一贯供奉鬼神的各种道、会、坛、敎、堂等极为盛行。其实,老子立教的初衷是以教化民众,崇尚道德为根本,使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去恶向善,化腐朽为神奇。东汉时期,天师张道陵,将镇妖除魔、禳灾符咒之术布入道教,使其成了统治者们愚弄奴化人民的利器。御用文人们将先人的兴周灭商编成了《封神榜》,其中的意义可想而知。

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泰山封禅、祭祀天神都是为了把他们打扮成“天子骄子”,夺权天下被看作是“天意”。在民间,人们渴望那些神像、佛像能够赐财赐福、降吉降贵。

时下,道教最受推崇的法术有二。第一是鬼神之说。几千年来,受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鬼神的信奉程度甚于其他。甚至连外国的有些民族也受其影响,只不过是“神”的名称不同罢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这些是封建迷信、唯心论的东西,但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或人类之生命运行,会存在着许多非科学的神奇现象。

当用科学无法破解或者制约这种现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借助于对神灵的依赖才能禳解。譬如现代生活中的小儿丢魂、鬼打墙等等。笔者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邻居二堂哥的岳母,有一天晚上去邻村祭奠死去的亲人,回家后得了一种怪病,说话变成了粗声大气的男人腔,语无伦次,不着边际。饭量突增了一倍。白天昏睡不醒,夜晚吵闹不休。家人四处求医问药,皆无效果。最后偷偷(由于文革)请了一位道士,那道士先是画了两道灵符,一道贴在病人前额,另一道化成符水自己喝下,然后开始仗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约莫半个时辰后,道士收法打坐,闭目祷告。

可是,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家人特地炒了四盘菜,分别在四个碗下扣着,没人动过,当揭开用时,竟发现各盘里的肉片踪迹全无,使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道士自知“道行”不敌,只好赍恨走人。后来家人在厨房的风箱底上发现了所有的炒肉片。在那年代,无处请高人,最后,那女人被怪病折磨了六年后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本人并无半点虚构。常有人讲,鬼神之说是迷信,是旁门左道,信则有,不信则无。我认为,世上只要有万物,就会有魑魅魍魉等精灵,也会有许多神奇古怪及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象存在。这正是用辩证思维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态度。

第二是风水论。从古至今,风水无处不在,它能影响人的活动、生存、命运,早已成为人们永久的话题。本人研讨多年,自然也是道教中的一份子。风水堪舆是天人合一自然现象和阴阳易理的综合学术。它融汇了天时星象,地理地貌,人类的命理,居住环境等许多哲理,并附之于以奇门要术为代表的理论依据当中,占断吉凶。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阴宅的堪舆,已成为影响后代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被古人早已验证过的,也是现代术学家门推崇备至的《易经》科目。

其实,我认为,人类所居住的阳宅吉凶应该更为重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说明风景秀丽、包罗了阴阳万象的自然环境才是赋予人类特有灵性的根本所在。但也有“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我认为这是旧时代统治者对敢于反抗的劳苦人民的一种污蔑。其实从辩证的角度上看到的应该是另一面,那就是,历史上只有刁民造反才能改朝换代,其中也有不少人因为走出了所谓的穷山恶水,改善了居住环境,换来了大富贵。不难看出,动与变的概念在风水学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悄然兴起的“玄空风水学”,正在备受推崇。这是活学活用《易经》的又一运作,是由“河图”、“洛书”衍化出来的,是古代天文家、地理学家经过数年的实践验证,并代代相传的一套被誉为“帝王之学”的奥秘学术。其“九宫飞星”是“奇门术数”的动变,以罗盘为神器,测定二十四山向的吉凶和旺衰。其中的哲学性、准确性有望广大读者去了解、验证,以便运用。

论易文化与命理学的哲学思维(中国周易协会投稿文章)

三、关于命理学。前些年,邵伟华先生用“信息论”和“天人感应论”解释了《四柱预测学》的科学性。赢得了易学界的普遍认同,破除了被世人诬为“封建迷信”的观点。虽是这样,现在仍有不少人对命运的概念颇有微词。认为无论是唐时的李虚中,还是宋朝的徐子平,所创之法大同小异,人的生辰八字以及大运干支在出生时便已成定局,无论顺排或是逆排,都是固定干支在前,行运过程在后。干支蕴含的五行是固定的,那么命运如何改变?这是典型的“定命论”,显然是唯心论的产物。

我认为,对古人创立的任何一种方术、一个观点,都应辩证实质,不可动不动就加以否定,不能象有的现代人张口闭口就说古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应当剔除。在这里,你只要细加分析,就会明白,古人的命运学术,其实是一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词典。

譬如在命运中,正官本为正,若无印,则无权;逢绝地则无官;逢伤官则为祸。反之,七煞虽是偏官,属不祥之神,但若有制,羊刃无冲,则为官贵,且位高权重。劫财,虽为不利,如遇人命中无财可劫,年日干支处于休囚之地,身处弱势,劫财便又成了帮身的喜用神。

凡此种种,这是一套阴阳交替、相互制约的辩证理论,就好比气象中,阳光明媚并不代表暖和;阴云密布也不代表寒冷。再者,风云变幻的流年、月令、日辰的干支,无一不是动变的因子,为其改善命运的行程传递着信息,每时每刻在和四柱及大运干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年四季的五行旺衰,至关重要,古人把四柱中的日干、坐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从而透出人自身的强弱本质和大环境的影响,所富含的哲理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深奥难解之感。

如同六十四卦的图象一样,明明是有规则的动变卦序,令人一目了然,但是内在实质却是包罗万象变化无穷。命理也是如此,起胎息,起命宫,排大运干支,自有一套潜规则,如同游戏。看似平常。然而,使预测者运用起来却感到神奇。有时会令人觉得好像这一切是固定的,上天安排好的,运势随它而行。可有时往往又不是这样,命运和实际情况相背离,便形成了“准”与“不准”的两种结果。这就是“定命论”与“变命论”的哲学辩证,需要预测者在自然、社科、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灵活运用。不能像查字典那样生搬硬套古人的东西。

记得过去有一部戏,叫做《状元与乞丐》,里面的故事虽是对算命先生的极大讽刺,但它却告诉了人们一条真理:那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上苍定下的框架。

人作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更不可能静止不变,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易文化之中的“道”。自古以来,无论那一代统治者,都想用一种“天命难改”的框架套在人民头上,达到永远君临天下、奴化人民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三皇五帝,还是文王周公,人类只有具备探测宇宙之谜的智慧,却没有改变它的能力。我想这也可能就是没有哪一种奇术,能将世间万物预测绝对明白的原因吧?

声明:本文章为本人投稿中国周易协会考核论文,著作权归本人所有,未经许可,翻版必究!

个人公众:周易风水小知识(分享十二生肖更多运势,周易文化,道家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