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見有男女豈可乎

無論中外,都存在著歧視女子的歷史。現今設立了婦女節,來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保障女子權益。

而在中國古代也有一位先知,他主張男女平等,對封建禮教進行尖銳的批判,甚至可以說是儒教的“叛徒”。

李贄。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

農耕社會,女子對生產的作用已經漸漸減小,地位慢慢降低。

自孔子提出“禮”的思想後,經過後人對儒家思想的多次繼承與發展,為逢迎當權統治者,仁善之學的儒學已經漸漸僵化,變成“吃人”的東西。尤其發展到宋明理學,道貌岸然的假道學家借禮教為遮羞布,來掩飾自己的慾望。

電影《阿嬰》中,縣令對小妾謊稱自己在看朱子的書,實際上卻在看《金瓶梅》。

講堂 | 謂見有男女豈可乎

而李贄則揭露了封建社會“無所不假”、“滿場是假”的虛偽現實。

李贄反對歧視婦女。

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

在《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短見書》中,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

他說:“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公所謂短見者,謂所見不出閨閣之間;而遠見者,則深察乎昭曠之原也……短見者祗聽得街談巷議、市井小兒之語,而遠見則能深畏乎大人,不敢侮於聖言,更不惑於流俗僧愛之口也。

餘竊謂欲論見之長短者當如此,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

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

這是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尖銳挑戰。

講堂 | 謂見有男女豈可乎

李贄還主張婚姻自由。

他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兩人相愛的故事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這不僅因為愛情的美好,還是因為其中體現的自由、勇敢。

而司馬相如飛黃騰達後,移情別戀的時候,她沒有逆來順受,遵從所謂的“三從四德”,而是以詩告別。卓文君身上所體現的獨立、颯然的品質,讓人意識到女子並不是男人的附屬品。

他不僅認為男女平等,還提倡人類平等

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

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鬥爭。

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

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

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衝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李贄,一位以“奇談怪論”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的學說使他處於時代矛盾的焦點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爭論。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中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文化成果,但也有不少糟粕存在。所幸我們從未放棄光明的方向,取精用弘是我們的態度。我想,為正確的事犧牲,李贄先生是絕不後悔的。

女權運動已發展多年,也取得了成效。生活在這個最好的時代,應銘記先驅。

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

手闢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

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