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家人群让亲戚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

现在,似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家族亲友微信群。和那些同学群、同事群相比,亲友群的存在似乎更加充满温情,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在同一个城市、天各一方的亲人们来说,有一个随时可以交流的微信群,似乎很能拉近亲情。然而,冷冰冰的事实是:在诸多的微信群中,那种动辄二三十人的亲友大群,往往成为一种很“鸡肋”的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亲人之间偶尔传达的问候与亲情,也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的热闹,在众人的围观中,反而失去了真心。

为什么微信家人群让亲戚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

中国人素来崇尚中庸之道,习惯抱团群居,对自己人更是喜欢关起门来说话。然而,当真正处在一个群里的时候,彼此的距离确实是拉近了,但问题也出在“太近了”的距离上。

第一当数养生鸡汤,本来在外漂着的孩子们每年也就在家的那几天要忍受一下父母的唠叨,还有点儿幸福感。但自从有了亲友群,这唠叨就变成天天在裤袋里跟着,只能不时地回复几声“嗯嗯”。

第二大类是生活哲理鸡汤。这其中最尴尬的,就是那些劝子女们守孝道的。平时说说也罢了,一旦发进亲友群,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就似乎变成了给亲戚们提供自己在家不孝顺父母的八卦素材。要是一不小心各位长辈间还引起共鸣了,亲友群就会进入长辈集体“声讨”晚辈的节奏。

第三大类,就是各种不着调的虚假新闻和煽动性文字了。长辈们接受新事物时间较晚,判断能力不强,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往往听风就是雨——哪哪的水又有毒啦,某某事件有阴谋啦……有些谣言对中老年人有极强的迷惑性,最后孩子们不得不出手来辟谣,给老人们普及知识,他们却还半信半疑的样子。

家人亲戚群往往是在激情中组建,在沉默中尴尬。下面要说的就是第四大类,也是最令人无语的。就是当你生活中遇到了一件开心的事或者不开心的事想要跟亲人们分享一下的时候,抱着等待回复的心情发出一些文字图片,几分钟过去了,几小时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回复,难道这么多人都没有看手机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懒得回复,甚至是看其他人都没有回复,索性就默契的统一装哑巴了。

当然,想要他们开口也容易,一个红包可以唤醒好些人呢!

为什么微信家人群让亲戚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

为什么亲人之间会出现如此尴尬的画面呢?原因在于现如今亲友群纷纷走上了大跃进的道路,追求规模庞大、千军万马,恨不得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拉进来,然后冠上个“X氏家族”这样大气磅礴的名号,动辄二三十人在里面待着。这样的亲友群里,亲友们实际上并不完全互相了解,有些亲友间可能世界观相左,文化水平差异较大,聊不到一起也实属正常,现实中碰到面还可以勉强交谈几句,但是在看不到脸的网络上,大多数人就不想假惺惺再去应付了。

家族微信群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拉近了亲情,也方便了家人之间传递消息,让交流更及时有效。但另一方面,亲戚之间,有些话并不适合让所有人看到,而且相互之间年龄差距也比较大,共同语言不多,一起交流难免尴尬。怎么对待家族微信群呢?最好还是按照生活中和亲戚相处的方式,比如七大姑、八大姨平时都是过年过节才聚一次,你不妨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集中问候,多发红包,告诉他们其他时间比较忙,看微信群的时间少,如果有事一定打电话。说话方式也要注意,尤其是在大家族群,同辈之间能理解的一些话,可能在各自长辈耳中,就有了另外的意思。

为什么微信家人群让亲戚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

其实,微信群也是有生命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群,都可能经历从刚开始的热闹,到慢慢冷场,最后零星有点消息甚至彻底被遗忘的过程。家族微信群也是如此,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真正维系亲戚关系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线下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