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靠什麼權傾朝野、把持朝政?

明朝末年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靠什麼權傾朝野、把持朝政?

魏忠賢劇照

魏忠賢,明朝末年權宦,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寵信,權傾朝野、把持朝政,人稱“九千歲”,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而魏忠賢能夠從一個貧家浪蕩子、大字不識的低品宦官,一躍成為大權在握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進而惑亂天下,不得不說奉聖夫人客氏、明熹宗朱由校、東林黨在其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明朝末年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靠什麼權傾朝野、把持朝政?

魏忠賢和客氏劇照

先說說奉聖夫人客氏,她可以說是幫助魏忠賢起家的貴人。客氏十八歲入宮成為皇長孫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可以說是被她一手養大的,因此感情非常深厚。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後,按照慣例客氏是要被遷出皇宮的,但是朱由校離不開客氏的服侍,力排眾議將客氏留在後宮,使得客氏力壓皇后嬪妃成為真正的後宮之主。

客氏為人陰險狠毒,佔有慾極強,將朱由校寵幸過的選侍趙氏、裕妃張氏、馮貴人等宮嬪全都害死;就連皇后張氏懷孕都被客氏害的流產,因此明熹宗朱由校沒有子嗣,就是這樣朱由校依然寵信客氏,這感情要多深厚啊!而客氏和魏忠賢是情人關係,正是在客氏的引薦下朱由校才認識了魏忠賢,魏忠賢才會受到重用。

明朝末年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靠什麼權傾朝野、把持朝政?

木匠皇帝

再說說明熹宗朱由校,童年經歷可以說是他登基後專寵客氏和魏忠賢的重要原因。朱由校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孫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因為萬曆皇帝從來都不喜歡朱常洛進而引發國本之爭、梃擊案等事件,朱常洛每天活的惶惶不可終日,自然也沒精力關愛自己的兒子朱由校;而且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僅一個月就死了,朱由校完全沒接受過如何治理國家、政治權謀等相關教育、歷練,堪稱“文盲皇帝”,讓一個16歲的孩子突然接手龐大的帝國,能不出亂子麼?史書上記載朱由校整日沉迷於當木匠不理朝政,最可能的是他確實不懂朝政。

另外在朱常洛去世,朱由校登基這中間,後宮嬪妃、司禮監太監、內閣朝臣為了控制朱由校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史稱“移宮案”。朱由校從他父親朱常洛以及自己的經歷中明白,為了權力有無數的人想算計皇帝,在自己難以掌控朝局的情況下,重用客氏和魏忠賢這兩個伴隨其長大、只能依靠他的人是朱由校最好的選擇。

明朝末年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靠什麼權傾朝野、把持朝政?

東林書院

最後再說說東林黨,正是東林黨那種打倒一切異己份子的勁頭,將大量官員推給了魏忠賢,使得魏忠賢的影響力遍佈天下。在萬曆年間因為利益、權力、執政理念等問題,形成了起源於東林書院的“東林黨”、山東人的齊黨,湖北人的楚黨,安徽宣城人的宣黨,江蘇崑山人的昆黨、浙江人的浙黨等政治勢力,而東林黨對於和自己理念不符的官員是一律要打倒的,使得明朝官員鬥爭從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演變為黨派鬥爭。

因為在國本之爭、移宮案等事件中,東林黨擁護朱常洛、朱由校父子而受到重用,明熹宗朱由校剛登基的時候,東林黨已經掌控內閣、都察院及六部大部分要職,利用“京察”考核京官的機會幾乎將其他黨派的官員趕出朝堂,而浙、齊、楚、宣、昆各黨為了翻盤就自發的團結到新崛起的魏忠賢麾下了。魏忠賢就是一個大字不識的地痞無賴,對於處理朝政能瞭解多少,他打擊政敵、把持朝政的手段基本上都是浙、齊、楚、宣、昆各黨官員出的主意。某種程度上來說魏忠賢的崛起,是因為東林黨在朝堂上過於強勢,打壓的其他派系沒有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