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淵源、內涵及意義

核心觀點

第一,就業比GDP更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狀況。在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環境中GDP波動不大,而失業率更能反映經濟景氣度的變化。國際勞工組織公佈了失業概念,各國在實踐中存在差異,但各國失業率數據已經成為宏觀經濟景氣以及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中國也已經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管理目標,將會是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自2004年啟動,2014年首次發佈官方調查失業率數據,2018年公佈月度數據。未來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社會保障等重要參考之一。

第二,城鎮調查失業率與城鎮登記失業率在概念、主管部門、數據目的、統計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別。

(1)概念:城鎮調查失業率是指調查失業人員佔調查從業人數與調查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城鎮私營業主等之和的比重。

(2)主管部門和數據目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統計局主管,目的是為及時、準確地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情況,為宏觀調控提供依據。城鎮登記失業率為人社部主管,目的是從社會保障角度出發,為城鎮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就業培訓等幫助。

(3)統計方法: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採集方式為主動式,是由統計部門每月專門組織調查員按照抽取的樣本戶進行入戶調查獲取。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採集方式為被動式,主要是個人主動到勞動就業部門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來獲取失業人口的數據。

(4)數據來源:城鎮調查失業率調查對象為被抽中戶中調查時點居住在本戶的人和本戶人口中已外出但不滿半年的人。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對象指非農業人口,在勞動年齡(16週歲至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

第三,經濟結構轉型時期需要重新審視“奧肯定律”,需考慮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落後因素。經濟結構轉型(或第三產業佔比提高)對應的GDP增速下行但就業不一定下行,同樣的GDP增速貢獻率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更大。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轉折點為2015年,自2010年中國求人倍率與第三產業GDP貢獻率相關性開始走強,結構轉型中失業率數據較GDP增速可讀性更強。未來城鎮調查失業率不僅是反映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且將會納入其他政策的權重項。

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淵源、內涵及意義

正文

一、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出臺是大勢所趨

(一)就業比GDP更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狀況

增長率、就業、物價、國際收支,這是觀測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四個指標。一般來說,就業率和物價比GDP更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的狀況,在市場經濟相對成熟的環境中GDP波動不大,而失業率更能反映經濟景氣度的變化,還有些國家公佈新增就業人數等更為高頻的數據(如美國大小非農數據)及其他勞動力市場相關數據,作為宏觀經濟的測度指標。

國際勞工組織公佈了失業概念,但各國在實踐中存在差異。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推薦的失業標準,失業者必須具備這樣三個條件:一是沒有工作;二是能夠到崗;三是積極尋找工作。不同的國家對ILO定義有不同的解釋。失業率分母方面,各國對年齡界限、學生、軍人、不取報酬的家務勞動者等問題上,存在很大的處理差異。雖不盡相同,

但各國失業率數據已經成為宏觀經濟景氣以及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目前美國等根據自己情況公佈其他就業等高頻數據作為宏觀經濟景氣指標。最直接就業失業相關數據,如美國公佈“持續領取失業金人數”“當週初次申請失業金人數”“非農職位空缺數”,歐元區“每小時勞工成本指數”等;以及基於就業和其他數據等綜合編制的經濟景氣指數,如德國的“ZEW經濟景氣指數”,歐元區的“ZEW經濟景氣指數”。對於中國來說,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納入預期管理目標。

(二)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納入預期目標

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的目的不是衡量宏觀經濟的景氣度。我國一直沿用GDP及通脹等變化來衡量經濟運行,就業方面僅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出發點為社會保障,是失業人員主動參與登記的,統計方法也與國際失業率不同,公佈頻率僅為季度數據。

此外,人社部還公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城鎮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城鎮分行業就業人數,以及全國求人倍率等其他勞動力市場相關指標。總體來看,這些指標與城鎮登記失業率趨同,主要基於社保角度,且公佈頻率低、被動統計,統計數據並非預期管理目標之一,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效用不大。

因此我國不斷探索,城鎮調查失業率自2004年啟動,2018年公佈月度數據。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在全國開展勞動力調查工作,首次調查於2005年11月進行,2006年調查增加到兩次,分別於5月和11月進行。從2007年起,調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分別於2月、5月、8月和11月進行。2009年3月開始,在全國31個大城市開展了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2010年建立了31個大城市勞動力調查制度,按月反映勞動力的供求狀況。2013年增加到65個大城市開展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2014年首次發佈官方調查失業率數據,2015年7月,將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擴充到全部的地級市,其中原來的65個大城市由市級統計局繼續負責開展,後增加的地級市由國家調查隊負責開展。調查失業率於2018年4月正式公佈。

未來城鎮調查失業率將在宏觀經濟觀測中發揮重要作用,失業率將是制定相應的社會保障、財政與貨幣政策重要參考之一。

二、城鎮調查失業率與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差別

(一)概念

城鎮調查失業率是通過勞動力情況抽樣調查所取得的就業與失業彙總數據進行計算而得的,具體是指調查失業人員佔調查從業人數與調查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其中調查失業人員是指調查中,年齡在16週歲以上,有工作能力而未工作、近三個月內尋找過工作且有合適的工作能在兩週內開始工作的人員。我國的調查失業率全部採用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抽樣調查方法和規範,可以與國際失業率的統計方法接軌,易於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發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

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城鎮單位中的不在崗職工、城鎮私營業主、個體戶主、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之和的比重。其中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週歲至退休年齡),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

(二)數據產生背景

城鎮調查失業率自2004年啟動,2018年公佈月度數據。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在全國開展勞動力調查工作,首次調查於2005年11月進行,2006年調查增加到兩次,分別於5月和11月進行。從2007年起,調查每季度進行一次,分別於2月、5月、8月和11月進行。2009年3月開始,在全國31個大城市開展了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2010年建立了31個大城市勞動力調查制度,按月反映勞動力的供求狀況。2013年增加到65個大城市開展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2014年首次發佈官方調查失業率數據,2015年7月,將月度勞動力調查工作擴充到全部的地級市,其中原來的65個大城市由市級統計局繼續負責開展,後增加的地級市由國家調查隊負責開展。調查失業率於2018年4月正式公佈。

城鎮登記失業率由來更久。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登記失業制度,當時由於中國還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稱為“待業登記”,所有的城鎮無業者都必須首先到政府勞動部門登記,處於等待期的勞動者即登記為“待業”。1994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勞動用工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不再統一分配和安置工作崗位,企業和勞動者開始進行雙向選擇。相應的,1994年將“待業登記”更名為“失業登記”,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概念也由此開始。

(三)數據主管部門及數據目的

1、主管部門

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由統計部門負責開展入戶調查、數據採集、錄入、審核、上報等工作。

城鎮登記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開展數據採集、錄入、審核、上報和發佈。

2、數據目的

城鎮調查失業率的調查目的是為及時、準確地反映我國城鄉勞動力資源、就業和失業人口總量、結構和分佈情況,為政府準確判斷就業形勢,制定和調整就業政策,改善宏觀調控,加強就業服務提供依據。

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調查目的是從社會保障角度出發,為城鎮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就業培訓等幫助。

(四)數據產生渠道和數據採集的方式

1、數據產生的渠道

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產生的渠道只有一條,且計算式中的分子分母一致,均是統計部門組織調查員根據調查方案和制度,手執PDA對抽中的樣本戶進行入戶調查,錄入、審核和上報而產生。

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的產生依賴於4條渠道,且計算式中的分子分母獲取數據的渠道不一,其中分子即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來源渠道僅為一條,就是由當地非農戶籍人口和失地農民主動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進行登記而產生的人數總和。但分母數據的來源渠道則有三條,分別是統計部門的勞動工資報表數據、工商部門登記數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就業和失業人口登記數據。

2、數據採集的方式

城鎮調查失業率的採集方式為主動式,是由統計部門每月專門組織調查員按照抽取的樣本戶進行入戶調查獲取,屬於主動調查取得數據。

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採集方式為被動式,主要是個人為享受就業或失業人員相關的優惠政策和福利而主動到勞動就業部門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來獲取失業人口的數據,勞動就業部門沒有主動開展專項的調查。

(五)數據調查方式,如調查範圍、調查對象、調查項目等

1、調查範圍

城鎮調查失業率的調查範圍是抽中的城鎮和鄉村;調查單位為抽中的戶。

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調查範圍為全市。

2、調查對象

城鎮調查失業率調查對象為被抽中戶中調查時點居住在本戶的人和本戶人口中已外出但不滿半年的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對象指非農業人口,在勞動年齡(16週歲至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但不包括:(1)正在就讀的學生和等待就學的人員;(2)已經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雖未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但已經辦理了退休(含離休)、退職手續的人員;(3)其他不符合失業定義的人員。

3、調查項目

城鎮調查失業率調查項目分為按戶填報的項目和按人填報的項目。

城鎮登記失業率調查項目分為家庭人員情況指標、就業及培訓狀況指標。

4、調查方式

城鎮調查失業率是由調查員手執PDA入戶進行調查錄入,即錄即報,各級統計部門在勞動力調查平臺上對上報數據進行審核、驗收;調查頻率為月度;調查時點為每月10日零時,入戶登記時間為每月10-14日。

城鎮登記失業率是鄉鎮街道勞保部門根據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情況,及時將辦理情況錄入到該省就業信息系統網內,市、縣就業管理部門每月或每季度將錄入情況進行彙總、審核、上報和發佈。

(六)調查失業率相對登記失業率的優勢

1、覆蓋範圍更廣,涵蓋所有就業主體。根據定義,調查失業率的調查範圍涵蓋了所有人群,既包含城鎮非農戶口的失業人員,又包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既包含勞動年齡的人員,又包含退休後有勞動能力的人員,這一定義方法打破了傳統登記失業率的戶籍限制和年齡限制,既表現出顯性失業,又表現出隱性失業,使數據更為真實、有效。而登記失業率因為要求登記對象必須是當地非農戶口的居民,存在戶籍限制。我國流動人口眾多,例如農民工是我國流動就業人員的主體,他們既不是工作所在地的戶口,也不是非農居民,按照登記失業方法的統計要求,這部分群體便不能被覆蓋,導致登記信息缺失,制約了對失業人員的特徵分析,無法真實反映我國居民的就業狀況。

2、發佈頻率較高,更能反映就業形勢。調查失業率的時效性較強,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勞動力調查頻率為每月5次,每月發佈一次調查失業數據,便於相關部門及時分析和預測勞動力變化的趨勢,為政府制定就業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據。而登記失業率無法準確地反映出全年的失業情況。

3、統計方法科學,作為我國制定就業政策和提供就業服務的準確依據。調查失業率採用抽樣調查手段獲得數據,繼而運用概率的方法加以運算,從而得出失業率數據。這要求所選取的樣本無論在質量還是在代表性方面都是最優的,而且操作過程嚴謹規範,不可人為隨意更改。而登記失業率受地方政府的主觀限制,易造成虛假的失業數據。與傳統的登記失業率相比,採用第三方調查統計得出的數據較少受到地方政府主觀的影響,更能準確地反映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

4、採用國際通用方法計算,可與國際接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數據庫顯示,上報失業率數據的國家共有116個,其中,有76個國家上報調查失業率,佔65.5% ,包括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西班牙等國家;有32個國家同時上報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佔27.6% ,包括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德國、英國等國家;有8個國家只上報登記失業率,我國就是其中一個。而我國的調查失業率全部採用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抽樣調查方法和規範,一般不會發生歧義,可以與國際失業率的統計方法接軌,有利於國家間的橫向比較,易於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發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

5、更加準確、客觀地反映勞動力測度的指標。在我國衡量宏觀經濟的四個指標中,就業率和物價比GDP更能反映出經濟運行的狀況。在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裡,GDP沒有大幅度的波動,所以不作為衡量經濟的重要指標,相反,失業率更能反映某個行業景氣度的變化。通過失業率,我國制定相應的社會保障、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查失業率之所以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是因為運用了科學的手段採集樣本。實施調查失業率的作用不僅體現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依據,也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城鎮調查失業率與GDP增速關係之辨

(一)經濟結構轉型時期奧肯定律不一定成立

經濟結構轉型時期需要重新審視“奧肯定律”,需考慮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對落後因素。根據2011年到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鑑》,我國登記失業率均保持在4%左右,且2013年以來每年實際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均超1300萬,但我國GDP增速由10%降至7%,且經歷三去一降一補,因此,中國失業和經濟增長數據明顯不符合奧肯定律。然而,這種背離在經濟結構轉型期存在普適性,主因第三產業在經濟中佔比加大,而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滯後,相同GDP貢獻率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更大。

(二)第三產業佔比上升則GDP增長中樞下降、就業不降

經濟結構轉型(或第三產業佔比提高)對應的GDP增速下行但就業不一定下行。原因有二:第一,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較第二產業低,第三產業佔比上升則會拉低整個GDP增速,這種“拉低效應”會隨著服務業佔比上升而逐步增強,在第三產業佔比超過50%之後尤為明顯;第二,第三產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生產率低,因此相對於第二產業,同樣的GDP增速貢獻率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更大。

(三)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失業率指標將更具表徵意義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轉折點為2015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GDP增速的貢獻變化轉折點為2014年12月(如圖1),2015年3月至今呈震盪上揚趨勢,2015年3月開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GDP貢獻率之差上升至10%以上,2016年3月,二者之差達到20%以上,截至2017年12月,二者之差為22.5%。

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淵源、內涵及意義

自2010年中國求人倍率與第三產業GDP貢獻率相關性較強。由圖2可知,第一,中國GDP增速2015年三季度開始跌破7%,儘管中國GDP增速進入新常態,但求人倍率與第三產業GDP貢獻率不斷上升。第二,中國求人倍率轉折點為2016年6月,當地產業GDP貢獻率創62.2%新高時,求人倍率由1.05%升至2017年年末的1.22%。

結構轉型中失業率數據較GDP增速可讀性更強。由上文可知,GDP增速新常態中波動幅度不大,美國等經濟轉型及後期的發展也印證了此現象,而隨著新產業結構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相對密集,因此使用失業率數據能夠對經濟運行做出更準確、更直接的判斷。

未來城鎮調查失業率不僅是反映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且將會納入其他政策的權重項。此外,整個勞動力市場情況將會是未來經濟政策實施的重要權衡,未來可參考美國等發佈高頻就業人數數據指標,形成系統的勞動力數據指標,同時可以輔助加強失業率數據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鮑莫爾-富克斯假說研究新進展》王耀中、陳潔,《經濟學動態》2016年第2期

《失業率定義的國際比較及中國城鎮失業率》張車偉,《世界經濟》2003年第5期

《調查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的比較分析》程睿、劉聰、周杰,《商業經濟》2017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