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簡史:從大航海時代到大融通時代

何伊凡丨 華研數據

“我是誰?”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巨大石碑上的亙古一問,特別適合金融科技公司對自我的追問。應該更偏重金融還是更偏重科技?金融科技公司是否必然與傳統金融機構隔河對峙?曾是困擾行業已久的難題。

這些難題在2018年有了更清晰答案。參看螞蟻金服的動作可以瞭解到行業風向,這家估值在15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獨角獸,已明確了其以科技為本,尊重金融規律的定位,在上市前呈現出更開放的姿態。

5月22日,它與光大銀行、光大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在雲繳費、金融科技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共建“數據共創實驗室”,以助力光大銀行數字化轉型。

這只是一系列開放動作中的一環,這家標杆性的金融科技公司又在五月相繼開放了餘額寶、花唄等金融場景,至此,螞蟻金服包括支付、理財、保險、小微企業金融、農村金融、消費信貸等在內所有金融產品,都已經實現了與金融機構開放合作。

徹底開放金融業務場景,意味著螞蟻金服將要放棄迄今業界最成功的金融場景創新帶來的大部分收益,走向更徹底的科技立身策略,這種“舍”能否帶來真正的“得”?

除螞蟻金服外,樂信、京東金融也紛紛宣佈要做科技,不做金融。金融科技的大航海時代,一度被傳統金融機構視為最危險的顛覆者,如今,這些拓荒者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邊界,與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尋找穩定的共生關係。

作者丨何伊凡

來源丨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樂信集團上市之前,我曾與其創始人肖文傑有一番長談,也聊到金融與科技關係的話題。肖認為,消費金融是一套非常複雜的運轉系統,其中以科技驅動的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已不可逆,因為彼此需要。

傳統手段不足以讓金融更加普惠,效率也不高,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過開放自己的數據能力與風控能力為金融機構反向賦能,降低普通人的融資成本。

這亦是主流金融科技公司逐漸形成的共識。過去一年來,不管主要業務為智能投顧、普惠金融、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眾籌,都願意將自己貼上“科技”標籤,連各種論壇上,“金融科技”也正在替代“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將自己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無形中更強調科技在金融中的渠道作用,而“金融科技”則意味著科技對金融的系統改造。過去十餘年中,金融科技公司曾享受過制度紅利,監管保持觀望與寬容,而傳統銀行動作遲緩,先行者迅速跑馬圈地。傳統金融企業曾一度將金融科技公司視為門口的野蠻人,時刻警惕其對金融體系的衝擊,後者則將前者視為落後生產力,謹慎隱藏自己的高維優越感。

螞蟻金服因其體量及影響力,與傳統金融的合作姿態具備風向標式意義。這代表金融科技公司在謹慎探索業務邊界之後,逐漸明晰自己擅長的領地,與金融機構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走向穩定合作新模式。

這遠非一蹴而就,科技與金融經多年碰撞,才找到各自最佳定位,大航海時代各種金融文明之間的衝撞,終於重構為大融通時代的新金融譜系。

金融科技簡史:從大航海時代到大融通時代

1998年4月16日,家住深圳南頭,一個叫彭千的人通過招商銀行“一網通”網上支付系統,向先科娛樂傳播有限公司購買了一批價值300元的VCD光碟。這個交易在今天看起來平淡無奇,當時也未引起關注,但放在金融科技史中,卻是一次從0到1的突破。

此交易標誌國內首家使用銀行卡進行網上購物付款結算的電子支付系統正式開通。彭千不是別人,正是招商銀行網上銀行業務團隊最早成員之一。

一年後,頗具創新意識的馬蔚華正式調任招商銀行行長。馬對新生事物心態開放,他提出,“網絡銀行的崛起將讓銀行業重新洗牌”。就在1999年11月,招行正式推出網上銀行,成為國內首家經監管當局批准開展在線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到2000年底,招行網上交易就達到了8600億,網上客戶也超過1萬戶。

從1998年到2004年,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在隧道的入口摸索如何與技術接軌,雖然不乏點狀爆發式的創新,但多如流星劃過。

這一輪創新浪潮暴露出中國銀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速度慢、效率低,層級複雜,利益交錯,涉及需跨部門協調的創新,往往審批就需一年以上,甚至花費數年時間。

2004年馬雲面臨一個新煩惱,這一年下半年,支付寶日交易量達到了8000筆。

此數據似乎不值一提,2017年“雙11”期間,僅淘寶支付峰值就達到25.6 萬筆/秒,應用金融級分佈式交易、分佈式大數據分析等處理起來依然遊刃有餘。但在當時,用Excel再加上人工對賬,8000筆就是個天文數字,連與它合作的銀行也不堪重負,轉賬憑證要用麻袋裝,打印機熱的發燙,浙江省工商銀行調動轄區內十幾家支行近300人來協助西湖支行處理,還是手忙腳亂。

幾次尋找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未果,馬雲決定自己幹。這一年12月支付寶從淘寶網分拆,宣告其從淘寶網第三方擔保平臺向獨立支付平臺轉變,科技與金融結合由此進入第二階段,即第三方支付崛起。

真正的第三方支付元年是2005年。這一年1月,馬雲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稱2005年將是中國電子商務的安全支付年,他提出,要保證電子商務環境安全,建立真正的誠信體系,就必須從交易環節入手。這一年果然出現井噴,除支付寶與財付通外,先後又有5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同年成立。

實際上,沒有一些開明的傳統金融機構支持,支付元年恐怕會成為“祭年”。2005年2月支付寶推出全額賠付制度,3月與中國工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協議,隨後又與農行、VISA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工行西湖支行說服總行出面協調,調動北京、珠海和浙江三地的技術中心一起開發技術系統,到這一年12月,系統改造完成,才緩解了轉賬壓力。

要知道,工商銀行當時面對的是一個規模微乎其微、法律模糊不清的新業務,它願意打開後臺,進行嘗試性接觸,頗需勇氣。

支付需要特定應用場景,第三方支付緣起於網購,跳到五年後回顧也不難看出,贏家多與集團電商平臺捆綁,這與Paypal、MoneyBookers等海外支付公司從創立起就是獨立支付機構大不相同。

彼時移動互聯網浪潮尚未到來,智能終端尚未普及,官方也未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資質上認定和國家信用支持,連行業標準和制度規範都在模糊狀態,供給方的熱情大於需求方。

支付寶最先意識到與傳統金融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與銀行業務存在重疊,也可將其看作銀行業務的增值或延伸。銀行想在線上支付有所作為,就必須實現跨行業合作,溝通成本巨大。而第三方支付攜獲客優勢、市場優勢、技術優勢,可以擊穿這層壁壘,但它們要想立足,靠自身力量不可能完全解決信用和安全問題,雙方合作勢在必行。

到2006年,第三方支付已不僅扮演信用中介角色,還具備支付清算與融資功能,成為集網上支付、電子支付、電話支付、充值卡支付、代收代付等多功能於一身的支付平臺,同時進入航空業、保險業等生活服務領域。

2008年支付寶與建設銀行合作,推出支付寶信貸服務,符合信貸要求的淘寶網賣家將可獲得最高十萬元的個人小額信貸。

關於合作,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建設銀行看中了淘寶與支付寶分別在電子商務信息流和資金流中的特殊地位和相互間信息緊密的關係,尤其是支付寶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對資金交割的監管過程,從而相信通過三方的合作能創建一種良好的業務模式,幫助建行拓展小額信貸業務,尤其是小額信貸在電子商務領域內的應用。”

這番話並非官樣文章,此時,阿里巴巴生態體系也初現雛形。

金融科技簡史:從大航海時代到大融通時代

2007年,上海出現了一家叫拍拍貸的小公司,註冊資本不過10萬元,幾個合夥人最初多數是兼職狀態,他們都是技術男出身,對金融毫無經驗,此時技術與金融的融合,對他們來說就是週末開車滿上海跑線下做風控,每天被忽悠。

關於P2P網貸鼻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英國人理查德·杜瓦等2005年在倫敦創建的全球第一家網貸平臺Zopa,拍拍貸就是借鑑了Zopa的模式,另一種可上溯到“窮人銀行家”尤努斯,他於1983年創建格萊珉銀行,通過開展無抵押的小額信貸業務和一系列金融創新機制。

以拍拍貸上線為標誌,中國P2P網貸業務正式開端,至2011年底,大約有20家網貸平臺,月成交額達5億左右,有效投資人數約1萬人。今日很多互金平臺對“P2P”都畏之如虎,但實際到2011年,都是此模式起步階段,基本未發生跑路事件。這正是金融與科技融合進入第三階段的標誌之一,此階段互聯網成為傳統金融的中介渠道,這也是線上傳統金融初次嘗試利用網絡放大銷售端。

保險與基金也開始跳出企業門戶資訊作用,進入交易環節。2008年,一批以保險中介和保險信息服務為定位的保險網站湧現,慧擇網、優保網、向日葵等獲得了風險投資。最初互聯網保險公司電子商務保費規模相對較小,渠道資源配置方面處於還是處於被忽視狀態。

2011年9月,保監會正式下發《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試行)》,互聯網保險走向規範。傳統金融與科技公司關注度最高的合作,還是“三馬賣保險”。2012年4月,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中國平安馬明哲共同協商成立一家網上保險銷售公司,“三馬同槽”已備受關注,再加上該公司不設任何實體分支,產品需求來自互聯網,保險流程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解決,完全通過線上銷售與理賠,是一套嶄新玩法。

2013年3月,中國保監會正式發佈批文,同意籌建三馬聯合的“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簡稱“眾安在線”,這被外界解讀為互聯網金融新時代。真正爆發來自這一年“雙11”。當日,壽險產品總銷售額超過了6億元,其中國華人壽一款萬能險產品10分鐘內就賣出了1億元。

2011年至2012年間,民間線下具有放貸經驗的公司,也看到P2P網貸機會,行業開始泥沙俱下,有些平臺管理粗放、風控形同虛設。2012年還出現“打新潮”, 新平臺開張,為了吸引投資者,一般都會給予高額的利息和獎勵,打新者追求高收益、願意承擔高風險,隨著新平臺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網貸投資人開始專門打新。

到2012年底,風險不斷積聚,出現了平臺提現困難,甚至擠兌倒閉情況。

更大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四

2013年P2P迎來真正爆發,一天內新增平臺高達數百家之多,大街小巷掀起一股“理財熱”,整個行業開始瘋狂,甚至出現了年化收益24%、36%、48%、180%的產品。當時曾從事該業務的冠群馳騁創始人劉廣東曾告訴我,當時用一句話概括:在互聯網金融這片藍海中,實現“大躍進”的目標並不是天方夜譚。

回憶那段日子,他談到最多的是人性,感慨:“金融把人性中貪婪的一面激發得淋漓盡致。

從2013年初,P2P網貸風險逐漸成為輿論焦點,2013年可統計出現經營困難、倒閉或跑路事件高達74起。

傳統金融公司一度與互金平臺關係緊張。這一階段關鍵詞是衝擊與顛覆,威脅與喚醒。

2013年6月餘額寶上線,這是支付寶打造的餘額增值服務,把錢轉入餘額寶即購買了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天弘餘額寶貨幣市場基金,可獲得收益。到2013年7月1日,餘額寶18天用戶突破250萬,資金規模為66.01億元;2012年天弘基金淨利潤為-1535.5萬元,2013年第二季度末,其公募資產規模達到了136.47億元,餘額寶只用十多天就為天弘基金吸金成功,上半年扭轉盈虧。

到2017年,餘額寶成為全球最大公募基金。

餘額寶用戶與規模快速上漲,讓傳統金融機構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威脅——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

移動互聯網此刻已對傳統產業產生摧枯拉朽的席捲,金融獲得了更豐富的線上場景。商業銀行曾在基金、保險等傳統金融產品代理銷售領域具有優勢地位,基金公司直銷與第三方市場佔比低。當第三方支付平臺開始與基金、保險公司合作,做大直銷和代銷,等於瓜分銀行代理業務這塊蛋糕。

2011年5月3日,央行發放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行業再次提速,隨之在備付金、清結算、二清、套碼等方面陸續暴露問題,監管層出手整頓。

2012年,監管部門就“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14年1月再次進行修改和補充, 2014年3月草案內容在網上流傳,一些支付公司對其中的限制條款頗有微詞。

騰訊與阿里均表現出“積極擁抱監管”的姿態。騰訊方面稱,“我們看到了央行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出發,恪守金融監管義務,為防範和降低風險、杜絕各類金融案件所做的努力,看到了一個既開放又審慎的監管部門對創新的高支持、對風險的低容忍。”支付寶則表示第三方支付是一個不斷向前向好的積極過程,“望行業監管應不斷開放和進步”。

2014年央行與銀監會分別發佈規範快捷支付流程的5號文、10號文,明確規定銀行與客戶簽訂授權、約定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方式,交易原則上由銀行驗證。這令支付機構感覺流程複雜,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在實踐中5號文與10號文並未嚴格執行。

這本質上是銀行開始與互聯網公司爭奪用戶入口,銀行已意識到,貼近用戶、掌握賬戶入口資源才是通向未來之路。

這一年10月16日,螞蟻金服成立,旗下擁有支付寶、支付寶錢包、餘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及籌備中的網商銀行等品牌。如此龐大的巨獸,卻選擇了一個最不具威脅力的名字。還強調“從小微做起,只對小微的世界感興趣。”這隱喻從成立之初螞蟻金服就表明姿態,並非顛覆或取代傳統金融機構,而是要與傳統金融機構一起融入新生態。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風向再次發生變化,野蠻生長逐漸終結,政策體現出鼓勵創新、加大扶持和加強監管並重。

經過早期粗放發展,到2015年9月末,P2P行業整體交易額已超過9000億元,全國有近3000家。

這一年底,“e租寶”事件爆發,此案後監管細則加速落地,行業凜冬降臨。

經過近兩年超高速成長,2015年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徘徊與迷茫期。

螞蟻金服一位90後的工程師,發了一篇相親帖,第一個月沒人搭理,後來他在介紹中加了“區塊鏈工程師”,兩天內收到了近300條女孩兒的私信。

這不僅是笑話,新秩序就隱藏在混亂之中,2015年科技應用開始在金融領域全面爆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底層技術不再是遙遠的概念,金融業出現了超越式變化,給從業者內心帶來極大衝擊。他們意識到科技對金融的改變並非侷限於單一環節進行優化,而是一旦達到引爆點會產生指數性變革。

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積累了基礎能力,支付寶曾引領支付史上大量創新,包括擔保交易、快捷支付、移動支付、先享後付和刷臉支付,螞蟻金服CTO程立將其概括為BASIC:Blockchain (區塊鏈)、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 IoT(物聯網)和 Cloud computing(雲計算)。此階段,金融科技公司逐步開放成熟技術,並確定了科技立身定位,它們以金融為抓手,成為各個領域的“水和電”。

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以網商銀行推出的310模式(3分鐘申請、1秒鐘審核、0人工)為例,就是大數據、AI技術在金融服務的綜合應用。

2015年9月螞蟻金服啟動“互聯網推進器”計劃,要推動平臺、數據和技術方面能力全面對外開放。其科技能力遠不止應用在金融領域,在出行、醫療等商業領域都有應用。

2016年到2017年,國內有50多個城市實現支付寶掃碼乘公交,完成智慧交通第一步。這背後,包括雲計算、地圖導航、辦公協同等能力都將被整合起來服務公交地鐵領域,這是一個比移動支付更宏大的故事。

2017年,雲棲大會的螞蟻金服專場ATEC大會上,時任螞蟻金服CEO的井賢棟就承諾,“螞蟻金服將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術能力,成熟一個,對外放一個”,它相繼在金融雲、生物識別、區塊鏈、開放平臺、風控、信用、核審領域進行開放,開放技術越來越完整、越來越核心。

除了繼續擴大C端觸點與影響力之外,它更像一家B端技術供應商。

可見,經歷過支付寶圈子事件,螞蟻金服終於放下了自己的社交執念,在金融與科技之間不再搖擺。馬雲也對公司定位拍板:只做Tech部分,Fin交給金融機構。

如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朱民所描述,金融科技對金融機構的衝擊在於“把生產過程從內生過程變成了一個外化過程”。金融機構以前產品設計、生產、分管、配置、銷售完全在機構內部,而金融技術的演進逼迫著把這個內生環節外生化、社會化、商品化、產業鏈化。這意味著今天金融產品設計、生產、控制、配置、銷售變成了一個產業鏈、市場化過程。

從2015年至今,金融科技深度滲透入支付、存、貸、產業鏈、融資眾籌等各種金融場景,改變了用戶生態,市場基礎設施,並進一步影響監管與法律。技術把金融產業拉長、拉細,使得金融科技企業能夠通過專業化和細分市場併入供給鏈。朱民認為金融供給鏈出現“四化”:成本商品化、利潤共享化、風險共擔化、合作伙伴化。這對傳統金融企業與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巨大的挑戰,雙方都必須從各自封閉體系走向更加開放體系。

這是中國金融歷史新機遇,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才能走向更加市場化、專業化、效率化、競爭化之路。

這也是通向未來的唯一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