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44年11月15日,中共領袖毛澤東為鄒韜奮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鄒韜奮

鄒韜奮,原名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1895年11月5日生於江西餘江縣潢溪鄉沙塘村。近代中國著名記者和出版家。1922年在黃炎培等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編輯部主任,開始從事教育和編輯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週刊主編,以犀利之筆,力主正義輿論,抨擊黑暗勢力。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因病去世,享年48歲。

韜光養晦,奮鬥不懈

鄒韜奮,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鄒舒予曾考中前清拔貢,先後做過福建永安、長樂知縣,官至延平知府。1899年,鄒韜奮的祖父年老告退,父親帶著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補官。此時鄒家家道已趨沒落,生活拮据。作為長子,鄒韜奮從小便領略了生活的艱辛與困苦。

鄒韜奮剛滿6歲的時候,開始讀“三字經”,在私塾開始了幼年時期的封建啟蒙教育。這種教育與薰陶,對鄒韜奮早期的思想發展,有過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也培養了他堅實的文學基礎。

他的父親雖屬傳統大家長,但卻堅定“實業救國”的觀念。在父親的影響下,鄒韜奮14歲時考取了福州工業學校,兩年之後,他又被送往當時的“工程師搖籃”上海南洋公學,做了一名插班生。按照父親的想法,鄒韜奮“將來能做一個工程師”。然而,父親的想法似乎和鄒韜奮的天性有些偏差,按他自己的話來說,自己“實在不配做工程師”。在南洋公學期間,鄒韜奮從小學、中學一直讀到大學電機科二年級,雖然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但終因對數學、物理一類的科目不感興趣,最終未能遂父心願去做工程師。可那段日子卻讓他熟悉了《古文辭類纂》、《王陽明全集》等大量國學典籍,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功底,甚至還接觸到了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等進步報刊。

1919年9月,24歲的鄒韜奮破格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學習,主修西洋文學。而他的文學之路也充滿了實踐色彩。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大學畢業時的鄒韜奮

大學畢業後,鄒韜奮到工商企業任職,幾年時間獲得了寶貴的經營知識。1926年,他在上海接手一個叫《生活》的小刊物,這個刊物連他自己在內只有兩個半職員(其中一人還在外面兼職),其銷量不過2000份。因付稿費太低難以對外約稿,主要由鄒韜奮輪換用六七個筆名撰文。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鄒韜奮用極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生活》週刊的革新和編輯上。他把主編《生活》當作是最有興趣、最能竭盡全力服務社會的事業。

鄒韜奮上任後創新編輯方法,“避免使用貴族文字,採用‘明顯暢快’的平民式的文字”。在這裡,他開設了《小言論》、《讀者信箱》等專欄,都在日後成為了他與讀者心聲交流的重要園地。面對讀者來信,他成麻袋地寫信、寄信,回覆週刊讀者,每一封都要親自回。

幾乎每一天,鄒韜奮都要從下午開始回信,直到夜裡兩三點鐘。大到抗戰救國、社會變革問題,小到求學求職、婚姻戀愛、工作方法、寫作技巧等等,他都會給予具體的、個別的解答。

經過努力,不到三年其銷量便升到4萬份。“九一八”事變後,《生活》雜誌又以疾呼救國的政論為主,訂戶擴大到15萬份,遠銷海內外,創造了當時中國雜誌發行的最高紀錄。這一雜誌的稿費,又成為在國民黨文化“圍剿”的環境下許多革命文人維持生活的主要來源。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生活》週刊 資料圖

鄒韜奮的職業生涯用過許多筆名,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韜奮”。據他的女兒鄒嘉驪回憶:“爸爸的筆名‘韜奮’最早用於1928年11月18日《喂!阿二哥吃飯!》一文。他曾對好友說:“韜是韜光養晦的韜,奮是奮鬥的奮。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鬥。”他之所以選用這個筆名,意在自勉延志,“這就是他改名的意義。”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40 年,鄒韜奮全家攝於重慶(左起:次子鄒嘉騮、夫人沈粹縝、長子鄒嘉驊、幼女鄒嘉驪、鄒韜奮)

以筆為旗,為宣傳抗日吶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充滿一腔愛國熱情的鄒韜奮,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懣和悲痛,8天后,他在《生活》週刊如是寫道:“本週要聞是全國一致傷心悲痛的國難,記者忍痛執筆記述,蓋不自知是血是淚。”接連在《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痛陳國事,從這一刻起,為宣傳抗日,鄒韜奮再也沒有放下他手中的筆。

而隨著《生活》週刊日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其銷量也創紀錄地猛增至15.5萬份,成為了國內媒體抗日救國的一面旗幟,“鄒韜奮”這個名字連同《生活》週刊一起,在千萬讀者中廣為流傳。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生活書店重慶分店(1937年) 資料圖

1933年初,鄒韜奮加入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選為執委。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到爭取民眾自由權利的民主運動中,並在雜誌上大量發表魯迅的文章。隱蔽在上海的中共領導人瞿秋白也對雜誌提出許多修改意見。不久,蔣介石的嫡系軍官胡宗南“來訪”,與鄒韜奮爭吵了四個小時,隨後當局又以“言論反動,毀謗黨國”為由禁止郵遞《生活》雜誌。

1933年夏,人權保障同盟的具體主持人楊杏佛遭暗殺,大家得知特務也把鄒韜奮列入黑名單,便力勸他出國避難。

同年7月14日,鄒韜奮前往歐洲,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他先後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國、英國、德國、蘇聯和美國,蒐集了大量寶貴材料,並就沿途中的所見所聞,作了許多心得筆記。是年底,《生活》週刊被國民黨政府查封。經過漂流海外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參觀學習,鄒韜奮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逐步將立場、觀點和方法轉到馬克思主義方面來。他參加過美國共產黨地下支部的會議,並向旅美中共黨員提出了入黨申請。

1935年5月,發生了“新生事件”,國民黨政府封閉了《新生》雜誌,並逮捕了主編杜重遠,鄒韜奮對此深表不滿,故於同年8月離開美國回到中國。

同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週刊。不久,一二九運動爆發,《大眾生活》對這場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鄒韜奮在報刊上接連發表評論,痛斥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並對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進行大力宣傳和熱情支持。他高度讚揚了學生救亡運動:“這是大眾運動的急先鋒,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他呼籲凡是確以民族解放鬥爭為前提的人們,應該“共同擎起民族解放鬥爭的大旗以血誠擁護學生救亡運動,推動全國大眾的全盤的努力奮鬥!”該刊因此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同年12月,銷售量達到20萬份,超過原來的《生活》週刊,創造出我國雜誌發行的最高紀錄。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大眾生活》週刊 資料圖

也是在12月,他又與沈鈞儒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他當選為執行委員。

一系列正義言行,再度激起國民黨政府的惶恐。反動派對鄒韜奮本人進行人身攻擊,並嚴格限制《大眾生活》,禁止它在各地發售及從郵局郵寄。他們還接連派出政壇說客拉攏、利誘鄒韜奮屈從就範。對此,鄒韜奮明確表示:“不參加救亡運動則已,既參加救亡運動,必盡力站在最前線,個人生死早置之度外。”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鄒韜奮與親友合影。左起:鄒韜奮、陳德恆、鬱鴻詒、鄒恩泳

“戰而不屈”的七君子

面對國民黨的高壓,鄒韜奮把希望寄於共產黨。到武漢後,他向周恩來提出入黨申請,得到的回答是“現在以黨外人士身份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樣”。在重慶,他是“周公館”常客,周恩來也經常出席《生活》書店的茶話會。鄒韜奮臨終前曾說,周恩來是他畢生最敬佩的朋友。

1936年11月22日,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在243天的獄中生活裡,鄒韜奮等人始終以一個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的姿態,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戰而不屈”,表現出無畏的革命風範及英勇的鬥爭精神。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37年在蘇州看守所,鄒韜奮樂觀地讀書、寫作。

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1937年7月31日,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將鄒韜奮等7人釋放出獄。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37年7月,“七君子”出獄時合影。左起:王造時、史良、章乃器、沈鈞儒、沙千里、李公樸、鄒韜奮。

面對國人的支持和努力,鄒韜奮心裡十分感動,他由衷地表示:“我們報答之道,只有更努力於救國運動,更致力於大眾謀福利的工作。”出獄之後,他輾轉重慶、漢口、香港繼續開展愛國救亡工作。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37年12月,鄒韜奮從香港、廣西、湖南轉赴漢口,途徑長沙時留影

“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

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鄒韜奮帶著全家躲進銅鑼灣的貧民窟裡。鄒韜奮原打算回重慶,卻得知國民黨特務機關已下密令,只要發現他便“就地懲辦,格殺勿論”,便暫留粵東遊擊區與戰士們一起住草棚,在山間密林中行軍轉戰。後來,周恩來考慮到鄒韜奮的安全,電示當地黨組織將他轉移到華中新四軍處。1942年9月,鄒韜奮化裝成商人,步行千里,通過國民黨和日軍的重重哨卡,經武漢到上海,再由交通員接到蘇中解放區。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1939年10月,鄒韜奮(中)與夫人沈粹縝(右)參加在重慶舉行的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三週年大會。

進入了根據地,鄒韜奮感覺到了新天地。他同新四軍一起行動,考察抗日政權的活動,並在千人大會上講演。他還打算北上遍訪各解放區,一直行至延安。然而,鄒韜奮的耳病日益嚴重,有時痛得打滾,經診斷是耳癌。當時,根據地沒有治療條件,只好派人秘密將他送往上海。毛澤東對此事也非常重視,黨中央專門致電華中局指示要贈送足夠的醫療費。

1944年7月下旬,鄒韜奮自知時日無多,再次表達了願望:“我自愧能力薄弱,貢獻微少。二十多年追隨諸先進,努力於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進步文化事業。竭盡愚鈍,全力以赴。雖顛沛流離,卻甘之如飴。死後,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的一生奮鬥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帶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眷戀和深情,與世長辭,享年48歲。

同年9月28日,由周恩來親自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發出。唁電錶示接受鄒韜奮的臨終請求,追認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韜奮先生二十餘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鬥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到最後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

周恩來評價其:雖坐監流亡,決不屈於強暴,直到最後一息!

《鄒韜奮誕生九十週年》郵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