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1855年6月,李开芳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北伐战争宣告失败,这对天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要知道,虽说在明代之前北伐几乎都没有成功过,但至少能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太平天国在浦口誓师北伐时,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九个月便打到天津,堪称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朝的再版。不过,北伐军由盛而衰,很快便从天津撤退,最终在连镇和冯官屯两地被全歼。

一直到今天,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史学界认识不一,不过许多都认为是杨秀清偏师北伐所致。孤军深入,后援断绝,不失败才怪!其实,就当时的局势以及随后的作战表现而言,北伐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能取得成功。之所以弄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即是缺乏名将!

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首先,纵横国史给大伙说说北伐成功的客观条件。就清军的兵力部署而言,北方理论上有十几万雄兵,但均驻扎在各个城镇,难以集中一处。要知道,北京的门户之一天津,正规军也就五百人,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就军队的战斗力来看,北方清军除僧格林沁所部两万多骑兵外,其余军队不堪一击,这在后来的战争中可以明显看出。再从思想准备角度分析,清廷从没想过太平天国会挥师北伐,敢于直捣燕京,所以防务非常空虚。此外,北伐军多为广西老兄弟,战斗力和革命信念相当强,堪称一把利剑。

从以上分析可知,若是不出意外,北伐军成功的概率非常高,很有可能实现将胡虏驱逐出中原的夙愿。那么,林凤祥和李开芳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呢?即使不能成功,为何还不能全身而退,弄得全军覆没的下场?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名将,不能随机应变,以致错失攻克北京的良机!此外,大军撤退时,指挥上错误百出,终于迎来厄运!在此,我们就来看看林凤祥和李开芳是如何毁掉这一手好牌的?

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其一、违背东王策略,中途攻坚,背离兵贵神速之道。定都天京后,杨秀清便着手北伐工作,目标很明确,就是不要占领沿线城市,而是直捣燕京,驱逐鞑虏!按照杨秀清战略部署,北伐军不要贪恋攻坚,而是快速北上,趁着清廷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拿下北京。那么林凤祥和李开芳是如何做的呢?目标是北京,这一点没有改变,但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直取燕京,而是在中途搞攻坚战。例如,六合、怀庆、沧州等,这些地方本可以直接绕过,可林凤祥和李开芳却非要停下来攻打城池,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宝贵时间。如此一来,清廷既料到北伐军的战略意图,又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兵力部署,北伐军想兵贵神速已经不可能了!

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其二、意气用事,滥杀无辜,得不到北方民众支持。就天京事变之前而言,太平军确实是做到了“不扰民”、“不劫舍”、“不滥杀”,其军队纪律相当好,因此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力量不断增强。奈何,李凤祥、林开芳等人勇猛有余,却智慧不足,不会搞宣传工作,不会动员民众参与革命。其过于激进的手段将群众推向了清军阵营,这非常可惜!在遇到团练武装强烈抵抗后,只要攻破城池,则鸡犬不宁,搞得人心惶惶。例如,攻克沧州后,为了泄愤,林凤祥居然下令搞屠城,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无辜,其低下的政治眼光可见一斑!

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其三、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敢强攻天津,拿下北京。北伐军渡过黄河后,从山西进入天津,直抵燕京东大门,京师人心惶惶,官绅多有逃亡。此时,天津兵力空虚,正规军只有五百余人,再加上团练武装,守兵最多五千!若是林凤祥敢于强攻,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攻克天津丝毫没问题。天津若是失守,北伐军声势更大,北京危矣!可惜,林凤祥、李开芳估计是在沧州被打怕了,居然只是试探性的进攻天津,劫掠粮草之后,直接南撤了!若是两位敢于固孤注一掷,也许会再现徐达、常遇春之辉煌,成为大英雄!

其四、撤退途中,固守待援,还分兵把守,不能突围南下。从天津撤退到杨柳青后,北伐军人数应该还有五六万左右。此时,林凤祥、李开芳有条路可以走。第一、直接突围南下,渡过黄河,回到安徽,然后汇合西征军。当时清兵腐朽,不敢追击,只敢围堵,成功机会很大。其二、趁着僧格林沁和胜保相互倾轧之际,出兵攻击清军,各个击破,然后再次北上!可惜,他们却分兵驻守孤城,既不做突围打算,也不主动出击,活生生让清军给困死了!

一路势如破竹的北伐军,为何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原因就四个字

总而言之,北伐军之所以失败,与林凤祥、李开芳两人的错误指挥有很大的关系。如若是换成罗大纲、林启荣、韦俊、曾天养等名将做统帅,估计咸丰真得跑回东北打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