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聚氨酯行业“华峰之巅”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获评“全国优秀企业家”

2018-07-25 18:5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丽云

登临聚氨酯行业“华峰之巅”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获评“全国优秀企业家”

日前,经瑞安市企业家协会推荐,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于6月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尤小平是华峰集团的“掌舵人”,作为一名杰出“温商”,一名“新温州模式”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带领下,华峰早在20年前就独辟蹊径进入“石化”领域,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低端产品小厂“华丽转身”到化工新材料领域,把一个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的“小舢板”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下辖45家全资及控股公司且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和一个资产过354亿元、产业遍及全国11个省市、产品销往近100个国家与地区的聚氨酯制品“航母”企业。

在尤小平看来,华峰打造聚氨酯制品王国,登临聚氨酯行业之巅,离不开对品质的坚持,对人才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品质革命”:独占市场鳌头的根本

“制造强国的竞争,不仅表现为数量和规模的竞争,更表现为质量与品牌的竞争。”尤小平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自己对“质量”的独特认识:“质量质量,质在量前,有质才能有量。品质上去了,品牌叫响了,才能占领市场,形成有效供给。”

“十三五”以来,一场“品质革命”正在华峰展开,华峰加快走出一条以质量、技术、品牌、标准引领产业升级的新路子,向“中国制造”的标杆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华峰的“品质革命”以科技进步为引擎。

华峰新材料公司开发的“高铁减震垫用聚氨酯原液”所制成的高铁垫片,完成沪宁城际K245上道试验段的施工,通过半年的监测,顺利通过了专家技术评审,获得了上海铁路局一等奖;华峰合成树脂公司研发的“环保型革用聚氨酯树脂”被浙江省列为“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华峰铝业公司与上汽合作研发的电动汽车电池软包合金材料目前也已进入客户端测试阶段……。

一项项新技术合奏出动人的创新进行曲。

与此同时,“华峰制造”的两大系列产品获得“浙江制造”认证,3家公司分别入选“全国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与“全国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

“快人一拍,赢在半步。”尤小平深刻认识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企业技术领先必须要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加快产品向绿色化、差别化、高附加值和高品质升级,用过硬的“拳头”产品提高市场话语权和树立“华峰制造”的尊严。

新技术提供了质量提升的新契机。如果说工匠精神可以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上,让产品无限趋近质量的极致,那么科技创新则可让产品质量实现大跨度进步,甚至突破性飞跃。

近几年来,华峰集团年均投入制造业销售额3.5%以上的经费用于科技研发。截至2018年3月,华峰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58项,主导及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91项,新增高附加值、高端应用型(原创性)新产品20余项,新产品增加值占营业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华峰的“品质革命”以品质管理为支撑。“好的品质就是严管出来的。推进‘品质革命’,就是对品质的专注,对每一道工序的‘吹毛求疵’。”尤小平说,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质量降低成本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实际上是自掘坟墓的行为,是丧失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华峰的“品质革命”以对标国际为瞄向。“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尤小平在企业内部会议上多次表示。近几年,华峰超纤公司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速了标准的编制发布, 截至2017年底,华峰超纤主导及参与制定并实施了18项标准,其中2项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

华峰的“品质革命”还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并以服务型制造为突破。华峰将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原料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的转变,实现价值提升。

人才团队:托起华峰事业

“以资待天下有常之士,以望待天下非常之才,使二者各有所得,足以相推而不足以相碍。”是秦观的《淮海集·官制上》上的一段话。

对照华峰“掌舵人”尤小平的用人思想完全可以用这段话来概括。尤小平知道在企业中,没有绝对的最优秀的人才,而只有更需要和更合适的人才!

为此,华峰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育和梯队选拔来取得“有常之士”和“非常之才”这两类人才,并且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得“才得其序,绩之业兴”。

在人才引进方面,华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校招、社招、网招、内部推荐和通过猎头公司甄选等多种方式,择优选聘人才,适度储备人才。并综合考虑人岗、区域以及价值观的匹配性、适用性,不断提高人才招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避免了“人才高消费”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面,华峰一直遵循“在岗学习、集中培训、知识管理”三大培训机制,并通过传帮带、轮岗、项目历练以及一系列针对性、系统性、实战型的培训促使人才快速成长,同时通过推进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为员工设置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成长环境。

在人才使用方面,华峰以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根本,通过创新人才选拔、使用及后备干部选拔与竞聘上岗等方式,在实践中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并始终坚持“以德为先,适者为才”的用人理念,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出人才就是出业绩”的意识,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一个人才大流动的时代,光凭借一个口号或者仅凭较高的福利待遇来实现引进、留住人才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必须在平台、福利、待遇、文化等各方面统筹兼顾。

多年来,华峰始终坚持把人才视为企业的“知本”与“资本”,坚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完善内部分配和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人才引进计划、培养计划、使用计划、安居计划和致富计划,形成了进出有度、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和人才涌动、人才荟萃的格局。

一句话,华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的举措,打造了企业与员工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了一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托起华峰事业向“千亿”目标奋进的人才队伍。

责任关怀:助力美丽化工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为,也应该超越简单的捐赠,它已经内化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责任。安全、环保、节能不能简单地视为外加的社会责任或法律要求,它能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利润。这是尤小平对“责任关怀”理念最直观的理解。

作为我国首批自愿承诺实施责任关怀的民营企业之一,华峰集团自2006年起从点到面导入责任关怀以来,致力于走“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为改善企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的表现,实现既要快速发展、又要碧水蓝天的“发展与美丽同行”的目标,华峰自觉、自律地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推行“1+3”项目的“联帮带”模式和“滚雪球”效应,不仅将责任关怀理念逐级分解落实到企业及全员行动上,同时也把企业践行责任关怀的做法经验,传递给利益相关方,像蜜蜂一样,既自身酿蜜,又为他人传播花粉。

历经10多年的学思践行,如今,华峰通过以价值理念深度融合为要点,构建了责任关怀的理念体系、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和组织推进网络;通过以“全员承诺、全员培训、全员稽核、全员应急”为关键,树立了人人参与、责任共担的责任关怀意识,确保了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效响应,并让每一员工具备了责任关怀工作的能力素养及变一双眼睛为众多双眼睛盯安全、环保。

在推进责任关怀行动的同时,华峰通过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为抓手,努力打造节能减排标杆、技术创新标杆和绿色园区标杆,实现了“三废”全面达标排放,推动了企业及产业链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以信息公开、社区沟通及在全国企业界对责任关怀的呼吁推广等载体为支撑,改善了公众“狼化工”的认知,重塑并传播了“美丽化工”行业新形象。

多年来,致力于践行责任关怀、担纲绿色使命、打造美丽化工的华峰,现已逐步建立形成一套高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且相对系统、相对成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责任关怀新路子。现园区废水、废气已基本实现“零排放”,固废利用率也达到99%以上,并取得了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分别比国内清洁生产标准低45.2%和62.8%的好成绩,达到行业国际先进水平。

华峰不断提升的绿色环保、安全可靠、勇担责任、美丽清新的企业新形象,获得了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尊重。

如果说责任关怀是华峰打造美丽化工的一种载体,那么以尤小平为首的慈善公益事业则是华峰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责任体现。

此外,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华峰还为抗洪抗震救灾、助学助教、扶贫济困、植树造林等捐赠了1亿多元。2009年华峰被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除了直接捐赠以外,尤小平还利用自己的声誉和号召力,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为慈善事业出力。2010年为推动长江绿化,再现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贡献一份力量,华峰捐赠1000万元用于长江沿岸的植树造林。同年12月,华峰再次捐款1000万元,用以打造“森林瑞安”,捐款当天,瑞安当地企业也纷纷响应,先后捐款达6000万元。2013年,华峰又捐出1000万元用于“五水共治”,打造美丽浙南水乡。这三笔捐款,折射出华峰沉甸甸的“绿色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