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譜寫華章——記廣東省特級教師周華章

本報主編 方觀生

孜孜以求,譜寫華章——記廣東省特級教師周華章

【編者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為人師者,應追求“創新”“獻身”“孜孜以求”這三種境界。周華章老師,從最初的一名懵懂迷惘的“學徒”,逐步成長為小有成績的“運動員”,進而修煉成領跑中心城區的“教練員”,這當中不但體現了他的“創新”意識和“獻身”精神,也體現了他為教育事業的“孜孜以求”。正因為他對教育事業的“孜孜以求”,他戰勝了無數困難,得到了不斷的提升,也推動著他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相信他會沿著夢想之路,譜寫更輝煌的人生華章。

周華章,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廣東省名教師培養對象、教育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廣東省骨幹督學、江門市專家工作室主持人、江門市名師名家、江門市學科帶頭人、江門市優秀教師。《語文教學通訊》封面人物。

多年致力於中考備考研究,並組織全市中考評卷。曾參加廣東省中考命題工作。參與和主持市級以上課題10項,作文教學研究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5項,其中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獲國家級獎勵1項。論文50餘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新作文·作文教學研究》《語文知識》《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專業期刊,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轉發於《初中語文教與學》。公開課獲市級以上獎勵30餘次,受邀請赴省內外講座60餘場次。出版專著《初中作文教學中的過程化訓練》,參編教學用書16種。

驀然回首,周華章老師躋身語文教師行列至今已27年了。在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這條道路上,他從最初的一名懵懂迷惘的“學徒”,逐步成長為小有成績的“運動員”,進而修煉成領跑中心城區的“教練員”。

一、初成“學徒”,勤學苦練漸成長

1990年秋,懷著“跳出農門”的欣喜,周老師躊躇滿志地回到母校——一所農村初中。

很快,他發現,以小學教師為培養對象的中師教育根本無法滿足初中語文教學的需求。他的語文課簡直就是“課文解剖”,從字、詞、句到段落結構一一講來。學生聽得辛苦,他講得也費力。雖然“三字一話”等教學基本功還算紮實,但就研讀課文、研究學生、研究教法而言,他還得從頭再來。而且,由於農村鎮中的所謂語文教研活動不外乎統一教學進度、聽課評課之類,想站穩講臺就得靠自己積極自覺地努力。

於是,他開始了整整一個學期的“學徒”生涯,自覺地奏響了備課三部曲:先是反覆研讀課文,記錄閱讀的疑惑和障礙;接著反覆閱讀教學參考書,在此基礎上備出初步教案;然後調課去聽其他教師如何上課,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

在昔日恩師們的指點下,他找來前幾年的各種試題,仔細分析題型和考點,並以此為每次上課的精要內容,不敢有絲毫懈怠地反覆訓練。很快,他的教學成績使他一躍成為全鎮的佼佼者。他也因此連年被評為“鎮級優秀教師”,年度考核連續5年獲得“優秀”等級,還於1994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教師”。

二、名師指路,“苦練內功”,成為不斷前進的“運動員”

雖然不久周老師就先後擔任了學校的語文科組長和教導處主任,但他卻時常有惴惴不安之感,因為他總覺得自己當時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教學實踐,離真正的語文之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相對閉塞的鄉鎮初中並不能給他更多的答案。但幾個關鍵人物的出現,使他如同在迷霧重重的旅途中遇到了指路明燈。

1994年,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在一次縣級教研活動中走進了他的視野。胡老師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展示“看他走”“扶你走”“幫你飛”三部曲,讓他第一次懂得了“單元教學法”的含義。此次會議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它為他打開了一扇窺望外部世界的大門,把無數素昧平生的優秀語文教師的事蹟和研究成果展現在如飢似渴的他的眼前。

於是,他也開始嘗試以單元為整體,根據編者所提示的課文類型確定其教學重點,挖掘每篇課文獨特的教學價值。隨著實踐的深入,他逐漸明白了若干年後才看到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的深意——重要的不是每篇課文學了什麼內容,而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思等各方面增長了什麼;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有所增長,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就能達到理想的狀態了。在若干年後,看到上海陸繼椿老師“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的觀點,讓他深以為然。

1996年,他現場聆聽了魏書生老師的精彩講座。魏老師以哲學家的視角和教育家的智慧,啟發他以更高的立足點審視他所從事的工作。他突然領悟到課堂並非教師展示個人風採的場所,而是教師幫助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取得最大限度發展的舞臺,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從此,他從課堂主講的位置上悄然隱退,他的課堂成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場。

於是,他所任教班的學生思維格外活躍,不僅教學成績在全鎮名列前茅,而且校內作文競賽常常奪走70%以上的名次。1997年,語、數、外三科聯賽單科有18人進入全縣前20名。他覺得自己儼然就是一名不斷經受歷練的“運動員”,在語文教學的賽場上嶄露頭角。

2001年,他調入了江門市實驗中學,不久便結識了江門市中學語文教研員曹殿成老師。曹老師以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學科功底使他懂得了“厚積”與“薄發”的關係,警示他從課改初期紛繁迷亂的“假語文”“泛語文”現象中思索語文的“真諦”。

2005年,他開始得到廣東省初中語文教研員馮善亮老師的指點。針對當時語文課改中出現的種種遠離語文本真的流弊,馮老師告誡他們要“尊重常識,迴歸文本,以讀為本”,應當基於真實的學習問題設計“學程”,貼近學情設計和實施語文教學……那種樸實、執著的態度的確令他警醒。

兩位優秀“教練”紮實、穩重的作風深深地影響著他。他認識到:課改不應是將傳統的做法推倒重建,而是在“揚棄”傳統語文教學優秀經驗基礎上的改善與優化;課堂的活躍不應僅僅理解為表面的喧譁熱鬧,更應看重學生思維的活躍與交鋒。本著這種觀念,他以樸實無華的公開課連獲校、區、市一等獎,並代表江門市參與了2006年廣東省文學作品閱讀現場教學大賽,以一等獎第二名的成績刷新了江門市中學語文教師參與此類競賽的記錄。自此,受人教社、省教研室和市內外教育部門邀請,他先後30餘次赴省內外執教研討課或送課下鄉,他的這種不尚花哨、求真務實的作風一直深受好評。2009年1月,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選他為封三人物,並刊登了他題為《本色·生活·語文》的個性簡介。

一項項成績的取得讓他這位不斷前進的“運動員”越來越緊迫地感覺到“修煉內功”的必要。在兩位優秀“教練”的指引下,他一方面認真鑽研了葉聖陶、於漪、錢夢龍、李鎮西、程翔、寧鴻彬、洪鎮濤、鄭桂華、王尚文等教育名家的著作,從越來越多的專業雜誌、優秀教師課例錄像、課堂實錄中汲取精神營養;另一方面仔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學實踐,從中發現缺憾,針對性地予以優化,並嘗試改變常規做法,力求教學行為的最優化。

於是,他的一系列“對症下藥式”論文先後誕生:《芻議語文多媒體CAI運用的缺憾及優化對策》《初中語文校本教研常見缺憾的歸因及對策芻議》《名著閱讀教學的常見誤區及矯治對策略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簡介的常見缺憾及其優化策略》《淺談學生主體性在語文學習中的充分發揮》……這類論文基本上都遵循一個思路:羅列現實教學的缺憾與不足——分析歸納成因——提出優化對策。因為他深知:一線教師不可能具有專家學者那樣深厚的理論修養,不宜奢求在理論體系的“高大上”方面有所建樹;但由於天天都能置身課堂這個“實驗室”,時常都能進行觀察、實踐和反思,所以也擁有專家學者們所缺乏的優勢。

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師的“老大難”問題。在多年嘗試的基礎上,他摸索出“基於多向交流的重寫反省式作文教學的實踐”經驗。由於受傳統語文教學“好文不厭百回改”的思想和德國中學流行的“脫鉤教學法”的啟示,他的實踐著眼於三點:一是將初中六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目標按文體細分為若干循序漸進的點(即“鉤子”),讓學生每次訓練都力求能脫“鉤”而上;二是多次修改才完稿;三是在每次重寫前,應在充分交流基礎上,聽取小組成員、組外同學、語文教師和班外其他人員的評價和建議,形成修改意見。因此,每次作文不再只是“一題一遍,評改了事”,而是瞄準訓練目標,務求人人過關。該項作文教學成果獲得廣東省第七屆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被江門市蓬江區教研室邀請在區內大力推廣。他也受省教研室邀請在全省初中語文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專題推介這項教學成果。

三、“兩維並舉”,做一名勤勉不息的“教練員”

2009年9月,他被選拔成為江門市蓬江區中學語文教研員,開始扮演起指導全區240餘名中學語文教師的“教練員”角色。

他清醒地意識到,教研員不同於行政領導,也不應當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要想勝任“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責要求,首先得在中學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取得更大的突破,一直走在一線教師的前面,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和追隨。其次得給他們切實有用的幫助,引導他們攻克長期困擾的難題,才能激發他們參與教研活動的熱情和興趣。

為此,他“兩維並舉”地開展了勤勉不息的“教練”工作。

其一,努力提高個人業務素養,力爭各方面都給一線教師良好的示範。

為了獲得更多專業理論,他系統鑽研了王榮生、韓雪屏、餘映潮、程紅兵、洪宗禮、黃厚江、程翔等名師的專著,並寫下了20萬餘字的讀書筆記。為了保持一線教師特有的現實感,嘗試或印證關於一線教學的各種新的設想,他堅持到區內各中學借班上課。7年來,他累計上課70餘節,積累了近30萬字的教案、課堂實錄和教後反思。為了激勵自己不停地探索與思考,他堅持參與各類業務競賽,連續七年獲得江門市年度論文評比一等獎,平均每年發表教學論文3篇,先後獲評第六屆“語通杯”全國中語“教改新星”提名獎和全國語文教師第十屆“四項全能教師”。

在改進以前作文教學實踐基礎上,他提出了“以過程化訓練優化初中作文教學”的構想:從宏觀層面構建了初中三年六個學期的訓練序列,綜合考慮單元人文主題、文體技能訓練點和年級特點設置每次訓練的內容;從中觀層面設計了每次作文訓練的全過程,即寫前指導——初稿成文——多向評議——修改重寫——多向評議——形成定稿——發表歸檔;從微觀層面根據不同課型設計了每堂課的教學環節。這個構想很快申報成為江門市“十一五”規劃課題和廣東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並於2013年和2016年先後順利結題。他已經帶領全區骨幹教師編制好了初中階段40餘次作文訓練的序列內容,並開發了相應的教案、課件供全區語文教師共享。課題論文《中學生寫作素材的發掘與積累策略探析》發表於《課程教學研究》,並被中國人民大學資料複印中心轉載。課題研究成果經省教研室推薦參與全國中語會舉辦的優秀教學改革成果(2009-2013)評比中榮獲國家級三等獎。他三次在北師大組織的全國作文教學研討會上執教了研討課並作主題講座,得到與會專家和教師們的廣泛好評。2016年9月,他又成功申報了廣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學情視角的初中作文過程化訓練》,致力於貼近學情實際,對症下藥式地制定作文教學訓練的目標,有效解決作文教學全過程中的真實問題。

其二,深入教學一線,在摸清教情基礎上想方設法地開展教研活動。

教練員有效訓練的前提是準確地把握運動員的情況,教研員工作的有效開展也必須以把握教情為基礎。通過師資情況統計、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座談交流、聽課評課等方式,他很快掌握了全區中學語文教師的現狀。針對語文教師們普遍致力於應試訓練而忽視素質培養、偏重於教學實踐而忽略理論學習的現實,他開展了三方面的教研活動。

一是狠抓備考研究,引導科學備考。既然考試成績是教師們關注的焦點,他就以此為突破口,通過中考備考研討、質量分析、複習課研討、模擬試題徵集、複習資料編寫等活動,揭示了近幾年中考試題“考什麼”和“怎麼考”,讓大家明白平時教學應當“近為考試,遠謀發展”,考試大綱其實源自語文新課標,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七年來,全區中考成績一步一個新臺階,各項指標一直位於全市各區、縣前列。

二是改革教研模式,落實全員培訓。針對常規的隨機聽課活動輻射面小的不足,他將全區劃分為六大片區,每週到一個片區開展全員教研活動。著眼於教師們語文教育能力的提升,他們通過專題講座、主題教研、同課異構、觀課評課、讀書報告、送課下鄉等靈活的方式,有計劃地對全區中學語文教師分批培訓。七年來,全區累計開展片區教研活動近百次,各種類型的磨課、聽課、評課超過700節,教師們獲得了更多的交流、學習與展示的機會。此外,他搭建了區域網絡教研平臺,使全區語文教師的交流突破了時空侷限,為教師們的互動提升拓寬了渠道。

三是舉辦業務競賽,樹立正確導向。針對全區青年教師偏多的實際,他組織開展了各種類型的業務競賽活動,如複習課研討、青年教師彙報課競賽、優質課大賽、錄像課例競賽、模擬試題評比、骨幹教師論壇……七年來,全區60餘人次的中學語文教師獲得市級以上公開課、錄像課例獎勵或展示。

從教27年來,他已經實現了從一名“學徒”到一名“教練員”的角色轉變,從當年那個惶惑無助的“愣頭青”成長為小有名氣的廣東省特級教師和教授級高級教師,今年又獲評蓬江區拔尖人才、江門市專家工作室主持人和江門市名師名家。但他深知,無論哪個角色,他所取得的成績與這些角色的要求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他將一如既往地勇敢攀登,矢志超越。

本文已在廣東教育廳主管,廣東教育學會主辦的廣東教學報上公開發表,未經許可,不能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