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断舍离?如何做断舍离?在心理疗愈中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断舍离?如何做断舍离?在心理疗愈中的现实意义!

看到网上有这么个段子: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他们是一群为了生存再也没有梦想的人,也是一群再也不敢任性的人,年纪越大,拥有的东西似乎也越多。但正是这些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来之不易的东西,正如一个又一个枷锁束缚着我们,让我们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妥协!

禅宗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人要过河,于是花了半天的光阴亲手打造了一个筏子,当他度过湍急的河流之后,舍不得这个亲手打造的筏子,于是背着这个筏子继续蹒跚上路,我们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背着沉重的筏子踟蹰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终难以抵达心灵的彼岸,我们对自己创造的一切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也很难舍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尽管那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的累赘,它已经超出了你的负荷,可你依旧背负着它,直到一天它将你压趴在地上。

这些筏子也许是物质也许是荣誉也许是某段早已消逝的情感,它都源自于你的执着,那些你自以为是的使命,也就是《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限制性信念,人生在世,沉湎贪嗔痴,不懂断舍离,唯有追寻内心的意识之光,抛弃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才能找到自我,剩下的是真正的快乐,断舍离也就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东西;离,就是脱离对欲望的执念。通过实行“断舍离”,摆脱物给人带来的压力,真正减少物对人本身的消耗,了解自己最真实的需求,从而达到空间和心灵的解放。

在欲望牵制下,我们都在追寻那些看似永远也达不到的人生彼岸,而身上积压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我们不知道需要什么,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攫取,让身心变得无比的臃肿,很多时候,人会被眼睛欺骗,也就是《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见”,比方说见到食物色泽鲜艳,气味诱人,你就会想吃。但你的身体真的需要这些吗?其实身体早就吃饱了,但是头脑会让你忍不住再吃一口的念头,这就是欲望,可见你要断舍离的对象是你的没有穷尽的欲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断舍离呢?在之前的观点中我提到了面对欲望要推迟满足感,不让其发展为欲求,其核心就是自律,而要自律你必须极具意识,意识在你一不留神的时候就会跑掉,所以为了保持这个意识,你时刻要以“本我”为中心,要以思考“本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质的附庸,以此达到人生清净高效的自有境界。断舍离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且“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物质情感名誉要有用才有价值。所有的物质情感名誉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集在物品上,而没有聚集在“本我”身上。

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聚焦于“本我”才是问题的本质,在漫长的人生长河里很多事情其实都不管你的事,弄清了这一点你才能断舍离,你才能在一堆乱麻中抓住主要的经络,断掉一切不该有的纠缠;舍掉一切舍不得的贪念;离开所有不在乎我的一切。世间众生万象,精彩纷呈,实在难以一一涉足,唯有断舍离,把这短暂的一生,先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除了物质,也可以断舍离于你的情感,名誉,你一定要有断舍离的勇气,有断才有续,有舍才有得,有离才有合。当一种关系需要你委曲求全去继续,不断牺牲利益去维护时,其实,它早该结束了。你若没这魄力,那么就会被拖入万丈深渊,拒绝无意义的社交,终结无结果的感情,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让脚步变得轻盈,每减一分纠结,快乐就会增长一分。不值得交往的人,别交往了。不值得爱的人,别爱了。不值得付出的工作,别做了。这些断舍离带来的痛苦,跟人这漫长的一辈子比较起来,就如白驹过隙。

唯自律者得自由,自律就是带有意识的生活,自由的人生,不会以物质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也挣脱了物质的桎梏。不会用堆砌物品来彰显自身的充实。不困于情,不惑于心,自律的人给自己做减法,主动断舍离,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更纯粹的自己,也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实践“断舍离”。孩子的思想才能得到整理,心情才能变得放松,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这也有助于保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专注,更容易进入《了凡心疗愈》里提到的意识的状态。

因为“断舍离”就好比是电脑的重启键,长时间的运行让电脑积累了太多的垃圾,只要一键重启,错误的行为意识可以立马终止进程。一切就像数据缓存可以清空;软件可以随时中止再重新打开;像系统一样可以更新优化。

断舍离能让生命更流动,鲜活而富足,断舍离是用自律推迟对欲望的满足感,舍弃对物质的迷恋,对情感的执着,对名誉的贪婪,让自己处于自由自在的空间,在纷繁中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渡河到了对岸,丢下身上的筏子,连头也不要回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