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了解他的功過是非

皖系首領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虎,以“三造共和”著稱於世,為民國初年的顯赫人物。自民國十五年退出政壇後,息影津門,深居韜晦,日以誦經下棋自遣,不復過問政事。民國二十五年病逝於上海,政府以其功在民國,予以國葬禮。然所謂功在民國,舉其要者,不外三事:其一、辛亥之役,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其二、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其三、復辟變作,誓師馬廠,迅遏逆氛。自復辟事平,段委徐樹錚組「安福俱樂部」,黨同伐異,破壞法統,禍國殊深;而段氏本人,亦懷有「北方軍人才是國族中堅」的偏見,始終不能與南方合作,梁啟超雖曾讚揚他「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入能比」,窺其一生事功,仍屬於軍閥者流。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段祺瑞

  • 早年的軍旅生涯

段祺瑞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與李鴻章是同鄉,生於同治四年(1865年)。祖父段珮,是淮軍名將,駐防宿遷。段祺瑞從八歲起就跟著祖父在軍營中讀書。光緒十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辦武備學堂,段祺瑞考入後學習炮科,這年他二十歲。

光緒十二年,段祺瑞畢業後被派到旅順監修炮臺。光緒十四年,李鴻章奏請考選武備學生五人赴德國學習陸軍,段以成績優異,獲得去德國留學的機會。歸國以後,初任北洋軍械局委員,旋轉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段在威海做了五年教習,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前後的幾年。

甲午戰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請天津武備學堂幫辦蔭昌為他物色人才;蔭保薦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梁華殿四人。袁任王為工兵統領,兼長工兵學堂;段為炮兵統領,兼長炮兵學堂;馮為督練營務處總辦,兼長步兵學堂。梁後於某次夜操溺斃,無聞。王、段、馮後被稱為北洋三傑,有龍、虎、狗之說。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依次為王、段、馮

  • 做了陸軍總長

武昌事起後,袁氏周旋於革命軍與清廷之間。清廷屢開御前會議,圖作最後決鬥。袁為自己權位計,乃授意前敵各將領,電請清廷退位。民國元年一月二十五日,段祺瑞率同四十二將領電請清廷遜位,實行共和。清廷知局勢無可挽回,遂於二月十二日下退位詔。不久,袁世凱做了臨時大總統,任段為陸軍總長。

民國二年五月一日,國務總理趙秉鈞因宋教仁案受各方攻擊,稱病辭職,段以陸軍總長代為國務總理。其後,二次革命起,袁世凱對南方用兵;其間,段一直代理閣務(中間朱啟鈐曾代理過兩天)。九月十一日,熊希齡正式組第一流人才內閣,段仍任陸軍總長。

民國三年春,有號「白狼」者騷擾於豫鄂一帶,河南督軍張鎮芳、河南省長田文烈久剿無功,袁世凱派段祺瑞兼領河南督軍,駐信陽督剿。

時袁世凱方破壞民元約法,欲實行專制,段頗不同意袁的做法。早在民國三年春段督師信陽之際,當時總統制之說大盛,有人詢問段的意見,段雲:「總統制未嘗不可行,但恐進而益之,並總統之名義亦不要耳。 」段深知袁氏之陰謀,故有此語。

  • 國務總理時代

民國四年十二月,袁世凱準備做皇帝,雲南首先組織護國軍,宣佈獨立,各省反對的風潮迭起。段在反袁運動中,亦暗為策劃。後袁氏為緩和民情,宣佈廢除帝制,以徐世昌為國務卿,段祺瑞為參謀總長。徐、段等分電西南,告以共和重建,請息兵籌商善後。其後,徐世昌因謀和不成,呈請辭職;國務卿一職,由段祺瑞繼任。這年六月六日,袁世凱在反對聲中羞憤而死,黎元洪繼任為大總統,段祺瑞恢復國務總理名義。

黎、段上臺以後,恢復了民元約法,續行召集國會,共和得以重建。然不久政爭又起,段素輕黎,二人常生齟齬;正面交鋒的人物,為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和國務院秘書長徐樹錚。雙方以權限之爭,徐、丁先後下臺,這是府院鬥爭的第一幕。民國六年,歐戰方面,段祺瑞主張對德宣戰,黎元洪及國會不表贊同。四月二十五日,段召集各省督軍在津開會,圖利用督軍團的勢力,達到參戰的目的。五月七日,宣戰案提到國會;十日,眾院開會,段唆使「公民團」到眾院請願,要求通過參戰案。事情愈鬧愈僵,十九日眾院通過議案反對段內閣,黎遂下令免段職。段去職後,退居天津。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宣佈獨立,其他擁段各省督軍亦相繼響應。黎在北京無法應付,於六月一日召張勳入京調停,張帶著「辮子兵」進入北京,首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旋於七月一日擁溥儀復辟。黎元洪聞訊走避天津,請副總統馮國璋(此時兼領江蘇督軍,駐南京)代行大總統職務,並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七月三日,段在馬廠誓師,組「討逆軍」,以段芝貴、曹錕為東西兩路司令,討伐張勳。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黎元洪

復辟事件,或謂段祺瑞預先知道,其內情如何,茲且不論,張勳究為段解除了兩大政敵,即黎元洪與國會。復辟事平後,段不僅未將國會恢復,反進行新國會的選舉,此次選舉段挪用參戰經費二千萬元,以為選舉活動經費。當時北京政壇,除段系以外,以交通系首領梁士詒勢力最強;徐樹錚邀梁氏出面幫忙,約定兩院議席與交通系平分秋色,並以參院議長的官位作許諾。梁士詒鑑於當時南北衝突日甚,主張選一北人為總統,南人為副總統,以緩和局勢,故而答應合作。兩院議員選舉結果,眾院段派佔優勢,參院交通系佔優勢。其後,段設「議員俱樂部」於北京安福衚衕,並對新當選的議員月送津貼三至五百元,以相籠絡。議員對段唯諾而已,時人稱為「安福國會」。

另一方面復辟事件後,段祺瑞未恢復舊國會;孫中山以其破壞法統,故在廣州另組政府,與北政府對立。當時段對德宣戰的主張已經實現。遂藉機擴充軍隊,以推行其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但這種黷武政策,不為馮國璋所贊同。馮國璋是直系領袖,直系為了倒段,與南方聯繫,後來就發生了長江三督夥同直隸總督曹錕,一致通電主和,就連在前方作戰的王汝賢、範國璋亦聯名響應。段祺瑞乃憤而辭職。

  • 皖直戰爭爆發

皖系勢力的擴張,引起直奉兩系的側目。民國九年四月八日,曹錕、張作霖等組成八省(奉、吉、黑、直、蘇、鄂、贛、豫)聯盟,從事反皖。五月二十二日,吳佩孚自湖北撤防北歸,佔據河南為基地,佈置反皖軍事。

段祺瑞見此情形,命令邊防軍緊急動員,向北京附近集中。七月九日成立「定國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段芝貴為第一路司令兼京師戒嚴總司令,曲同豐為第二路司令兼前敵總司令,魏宗翰為第三路司令,徐樹錚為總參謀長。同時脅迫徐世昌撒吳佩孚職,曹錕褫職留任。七月十二日,曹錕、張作霖、李純、陳光遠等通電討段,直皖戰爭正式爆發。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吳佩孚

當戰爭開始時,段芝貴以邊防軍第一師(曲同豐)、第三師(陳文運)在京漢線涿縣迤南向保定推進為右翼(第二師馬良在山東,未參加作戰);徐樹錚以定國軍副司令名義率軍在天津為左翼。直方的佈置:在天津方面者為曹錕,在京漢線方面者為吳佩孚。交綏之後,邊防軍第一師師長曲同豐首先被俘,段芝貴庸懦退兵,右翼遂告瓦解;左翼徐樹錚與曹鍈戰於楊村,兵寡勢孤,張作霖復通電助直討皖,勝負之局遂定,七月二十八日,段祺瑞辭去督辦邊防事務,走避天津。次日,徐世昌下令通緝徐樹錚、曾毓雋、段芝貴、梁鴻志等。八月四日,並下令解散安福俱樂部。

  • 三角同盟

皖系既敗,直系的勢力如日中天。徐世昌雖仍任大總統,操縱政府的人物,卻由皖系的段祺瑞,換為直系的曹錕和吳佩孚。奉系張作霖在倒段之役中著有微勞,眼見吳佩孚的飛揚跋扈,頗為側目。段祺瑞徐圖再起,一面與奉張親善,一面派徐樹錚赴粵會晤孫中山。

這次直奉戰後,直系的氣焰益盛。民國十一年六月,假恢復法統為名,迎黎元洪覆總統位,並恢復舊國會,實際上是為曹錕賄選鋪路。民國十二年十月,曹錕當選總統。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曹錕

曹錕非法選舉,段祺瑞在天津通電攻擊,粵、奉、皖三角同盟至是進一步結合,於民國十三年春在奉天簽訂盟約。時皖系殘餘勢力尚有浙督盧永祥、淞滬護軍使何豐林、第四師長陳樂山、福建軍務督辦王永泉,和廈門總司令臧致平。段祺瑞命陳樂山在上海設立機關,連絡國民黨及閩浙各方,於是廣州、上海、天津、奉天間,信使往還,絡繹不絕。

民國十三年秋,反直戰爭醞釀成熟。九月三日,浙督盧永祥與蘇督齊燮元發生衝突,江浙戰爭開始;九月四日,張作霖通電反對曹錕;九月五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言北伐。直系面臨三面作戰,其主戰場則在奉直之間,最終以奉軍大獲全勝收場。

  • 出任臨時執政

直系瓦解後,馮玉祥原請黃郛出組「攝政內閣」,邀孫逸仙北上,共商國事。但奉系和皖系迫不及待,準備擁段祺瑞出山;直系殘餘齊燮元、蕭耀南等亦表支持。於是馮玉祥、張作霖、盧永祥等在天津開會,公推段為臨時執政。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段以奉軍吳光新部為衛隊,入京就任,組臨時政府。

段祺瑞就任執政後,以王揖唐為安徽督軍,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頗想恢復皖系的勢力。然而馮玉祥、張作霖乘機擴張,使他無所施展。當時民軍的勢力在西北,奉軍的勢力伸展於東南,段祺瑞周旋於兩大之間,執政府的官員分為東北與西北兩派,皖系勢力遂衰。

民國十四年秋,直系勢力在南方復興。首先孫傳芳以蘇浙閩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名義通電討奉;既而,吳佩孚在漢口就任十四省區討賊聯軍總司令,響應孫傳芳。於是段祺瑞下令南征,京漢線責成馮玉祥、嶽維峻;津浦線責成張作霖、李景林。然孫、吳的勢力銳不可當,逼使國民軍的馮玉祥通電下野,北方局勢鬧到不堪收拾的地步。

  • 下野與去世

奉直既決定聯合討馮,奉軍勢力此時伸入關內。段祺瑞派人與奉軍通謀,想裡應外合把北京的國民軍解決。事為國民軍偵知,鹿鍾麟(京畿衛戍司令)先下手為強,把段的三個衛隊旅包圍繳械,段遂通電下野,退居天津,不復過問政事。

被稱為北洋之虎的軍閥段祺瑞,十分鐘瞭解他的功過是非

民國二十二年移居上海,二十五年十一月二日病逝滬寓,遺囑以「八勿」戒國人:

一、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

二、勿尚空談而不顧實際。

三、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

四、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

五、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

六、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

七、治國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

八、求學者勿務時尚之紛華。

十一月五日,政府令國葬。十二月七日,移靈北上,卜葬北平西山。


全文終,其一生功過褒貶且留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