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承論語智慧: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盡在小雞破殼的竅門裡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孔子《論語·述而》

參考譯文: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

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注意:“憤”即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悱”即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

郭繼承論語智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盡在小雞破殼的竅門裡

大家讀《論語》時,孔子教育學生有一個要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我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育經驗覺得孔子講得太好了,原因何在呢?

比如你跟一個學生做交流,什麼時候最有效呢?

他自己思考了,百思不得其解,特別渴望有人指點而自己已經有了相當基礎,

就跟雞蛋孵小雞一樣,小雞已經成型了,在蛋殼裡面啄殼,自己啄卻無從下嘴。

這個時候老母雞在外邊,啪啪幾下,小雞破殼了,就那個時候好。

郭繼承論語智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盡在小雞破殼的竅門裡

如果裡面的小雞還沒有形成的時候,老母雞迫切心急的話,幫她啄一啄,就會一灘水出來了,雞蛋清就出來了。

所以孔子才講這個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定是在這個“憤”、“悱”的時候點撥他。

把握好這個節候,效果自然就出來了。

郭繼承論語智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盡在小雞破殼的竅門裡

所以我的學生經常問我問題,我會說你覺得呢?

他就給我講一大通,應該怎麼辦怎麼辦

我說好的,去做吧

他說解決了嗎?

我說解決了,你的答案特別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