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來一次減稅大放水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來一次減稅大放水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博士探討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大有作為的文章引發社會強烈反響。隨後財政系統專家們接連出來回應反駁,把討論推向了高潮。

再次強調對這個討論給予充分肯定,其意義已經超過了討論問題的本身。這是多年未看到的由徐忠博士“說實話、說真話、說百姓聽得懂的話”的一場討論,依稀看到學術與實踐上的生動活潑局面隱現出來。有人提出類似1978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有點過了。但其方式形式以及目的意義異曲同工,都是達到把“真理”越變越明,越利於決策層的良好願望。寄希望於這種討論常態化,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當然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決策。

就這場討論本身演變而言,徐忠博士文章發表後,先是號稱財政系統人士青尺發表了反駁文章,接著包括中財大等兩位專家以訪談的形式駁斥徐忠。今天(7月18日)厲害了,網媒上一個大標題:財政部最重量級官員出馬怒懟央行。一看到這個標題嚇我一跳,馬上點開閱讀。原來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發文回應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問題。我馬上認真拜讀。

縱觀劉尚希院長全文,我的感覺是,領導喜歡聽的話比較多,老調重彈重複的話不少,打太極繞來繞去的饒舌話充斥全文,民眾聽得懂的話不多。與徐忠博士文章直接說、說真話、說百姓能聽懂的話還有差距。對劉尚希文中的一處觀點,我也想談談看法。

劉尚希說:“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積極有效。”“大水漫灌”,這幾年一直應用在貨幣政策上。突然被劉尚希借用在財政政策積極與否上,我聽出的弦外之音是有點對貨幣政策旁敲側擊與諷刺的味道。這不是問題的實質,實質在於貨幣政策能不能大水漫灌,這幾年是否大水漫灌?堅決不能,這幾年貨幣政策一定程度的大水漫灌是存在的。劉尚希無論是何用意,這個事實都不能否定。

不能大水漫灌的目的在於防止貨幣超發。所謂貨幣超發就是超過全社會商品價值總額髮行貨幣。傳統的貨幣供應量=全社會商品價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供應量與社會商品價值總額成正比。如果忽略貨幣流通速度的話,有多少社會商品價值總額就應該發行多少貨幣。多於社會商品價值總額髮行貨幣一般視為超額髮行貨幣。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來一次減稅大放水

後來中國成為出口型經濟後,巨大的貿易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成為脫離上述公式後的被動發行貨幣。商品出口到了國外,貨幣發行卻發行在國內,成為另一種超發貨幣的形式。怎麼辦?長期以來採取的辦法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把被動發行的貨幣收回央行池子裡。

央行超發貨幣導致兩個結果,一是通貨膨脹,二是房價暴漲。決不能“大水漫灌”超額髮行貨幣。

那麼,財政政策是否可以“大水漫灌”呢?財政政策玩的是財政資金,而財政資金中稅收佔主要部分。財政資金與貨幣發行有著本質區別。財政稅收資金屬於對全社會生產成果的再分配,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而不是貨幣超發的多印紙片。在生產領域成果分配中包括三個主角:勞動者、資本、國家。勞動者以工資等形式參與分配,資本以利潤回報等形式參與分配,國家以稅收(中國包括收費)等形式參與分配。這三方中一方如果拿的多,另外兩方必然拿的就少,比如:國家以高稅率、多稅中從中拿的多,那麼勞動者、資本必然拿的少。在美國,勞動者拿走了一次分配中的70%,而中國不到40%。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財政政策根本不存在所謂“大水漫灌”帶來的類似貨幣政策的兩大惡果。

我倒是希望不妨財政政策來一次特朗普減稅式的“大水漫灌”,而且非常非常必要。特朗普把企業所得稅從35%一舉減到21%,下降14個百分點,就屬於財稅政策的“大水漫灌”。結果是,美國經濟達到歷史最好狀態,股市牛氣沖天,剛剛公佈的上市公司財報顯示大部分效益歷史最好,都異口同聲歸功於特朗普減稅。劉尚希院長,你不要說那個邪路我們不走啊!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來一次減稅大放水

再次呼籲財政稅收政策來一次特朗普式的“大水漫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