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拉墊背,德國18輛虎式坦克,英勇對轟英美巡洋艦

1939年9月1日,伴隨著坦克發動機“轟轟”的震動聲,以及履帶碾過石子的“咔咔”聲,數以千記的德國坦克向波蘭發起了猛擊。

死也要拉墊背,德國18輛虎式坦克,英勇對轟英美巡洋艦

依靠著坦克履帶輪子帶來的快速機動性,以及坦克炮塔火力的突防性,波蘭在德波邊境集結百萬大軍構建的“碉堡式”防禦陣地瞬間土崩瓦解。

9月17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克萊斯特的第22裝甲軍相繼出現在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並迅速對其完成了“團團包圍”。德國坦克用勝利向全世界宣佈,坦克不是步兵的附屬單位,而是能夠有效插入對手背脊骨的利刃。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爆發,參考波蘭戰役經驗,希特勒再一次大膽的採用坦克集群作戰,將之視為自己割破敵人喉嚨最有效的利刃。

而這隻利刃的核心化身即為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赫爾曼·霍特的第15裝甲軍和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

死也要拉墊背,德國18輛虎式坦克,英勇對轟英美巡洋艦

法國戰役打響之初,英國、法國分別在德法邊境、比利時境內豎起了“高高在上”的防禦牆,與“天險”阿登山脈構成了“銅牆鐵壁”。

而從戰役結果為英法慘敗來看,德國坦克即為撕碎“銅牆鐵壁”的超級利刃。那時阿登山脈由於道路崎嶇,按那時的常識是基本無法支撐大規模部隊的迅速推進,

因而英法未能在阿登山脈集結足夠多的防禦部隊,而以古德里安所部為首的裝甲軍正好抓住了這個“漏洞”,做了一件讓英法不可思議的事,翻越“阿登山脈”。

由於英法幾乎沒有防禦該地的意識,很快德國得以殺入一馬平川的歐洲平原,在哪裡坦克的機動性又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迅速將英法前後線分裂,英法作戰部隊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局之中。

為法國戰役的德國勝利打下了最憨厚的基礎。德國坦克部隊由此走上了榮譽巔峰——最強陸軍,成為德國的“守護神”。

死也要拉墊背,德國18輛虎式坦克,英勇對轟英美巡洋艦

1943年9月8日,為了能夠迅速結束意大利地區的戰役,英美軍隊計劃在意大利北部薩萊諾地區登陸,迫使德國軍隊撤出意大利。

而由於意大利失守,德國將陷入3線受敵的無奈之中,薩萊諾的德國駐軍選擇了抵抗到底,而首當其衝的即為“守護神”坦克部隊。

德軍第13裝甲師為了彌補灘頭火力不足的缺陷,抱著“死也要拉墊背”的心情,將18輛虎式坦克,43輛4號坦克送上了灘頭當炮臺,在哪裡跟負責掩護英美登陸的2艘驅逐艦,1艘輕型巡洋艦直接對轟,由於坦克火炮口徑都在100毫米以下。

而驅逐艦火炮往往都逼近150毫米,結果可想而知,在數輪對轟之後,德國坦克基本被打的癱瘓,連中數彈的“倒黴蛋”更是直接被打回了“零件”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