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說起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歷史君就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朱重八先生建立的這個王朝,曾經是那麼的輝煌:建國初期橫掃北元,將蒙古貴族趕回了北方草原;明成祖在位時,鄭和下西洋帶去了無數的愛與和平,最後促成了萬國來朝,東方的強盛得以享譽全球。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明原本英姿颯爽的氣勢卻不復存在了,曾經都不敢和明朝叫板的周圍國家,什麼韃靼、瓦剌、日本、女真,先後來欺負明朝,要不是于謙、戚繼光等等繼位偉人橫空出世,大明空恐怕已經倒閉關門了。

但是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十六世紀末,明朝也快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但是和前朝不同,從未被外敵打趴下的明朝,卻是自己作死的。明朝中後期幾乎每個皇帝都巨能作,其中將明朝徹底作死的,要數明神宗萬曆皇帝了。

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明神宗這位皇帝在明朝歷史上極為重要,他共在位48年,卻同時也是不上朝最久的皇帝,28年不上朝,也是夠懶得。其實說他懶也不太公平,其實神宗也有苦衷,這都是他童年實在太悲劇了。

這時候就有人要問了,神宗生下來就是太子,怎麼會有悲劇童年呢?

是的,萬曆確實貴為皇子,小小年紀就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繼位的頭十年,卻是挺難過的,因為一個人——張居正。

萬曆繼位那年八歲,年紀還小字都認不全,只能讓母親李太后輔政,而他爹臨死前還給李太后找了個幫手,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

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這位張閣老,人長得帥,書讀的多,權力還大,能力又強,又有隆慶皇帝(萬曆他爹)的託孤之情,那是相當的認真負責,經常“敲打”不好好讀書的萬曆,每次萬曆寫錯字都大聲斥責,嚇得萬曆瑟瑟發抖。

能嚇得皇帝瑟瑟發抖,張居正確實是歷史獨一位,萬曆好幾次都很委屈,去找他媽媽李太后哭訴,沒想到卻得到了這樣的回答:“還敢告狀?好好聽張先生的話,再不好好學習本宮和他一起打你!”

這種日子,萬曆整整持續了十年。歷史君想說,要是換做我,我早離家出走了,不然肯定有心理陰影!但是,萬曆不行啊,他是皇帝,只能待在皇宮。

而萬曆十年,一切都變了,因為張居正去世了。萬曆皇帝終於沒人管了,他確實也開始放飛自我,從此大明朝就頭也不回的一路下坡,離末日越來越近。

萬曆親政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尋仇,他立刻叫人挖了張閣老的墳,然後把他的子孫充軍,以解自己十年的心頭之恨。

隨後他開始自己處理政事,說實話張居正教他的東西還挺有用,從萬曆十年開始,明朝大有下坡減速起死回生的趨勢,但是到了萬曆十四年,剛二十多歲的萬曆就開始對政務充滿了厭煩。

萬曆十五年,本來就對政務已經很不耐煩的萬曆皇帝徹底爆發了,原因則是因為大臣們要管他的家事——立太子。立太子這個事兒自古都是大臣碰不得的禁忌,說好聽了能榮華富貴,說的不好聽那就是撤職殺頭的大罪,所以一般王朝都是大臣私下下和皇帝討論,當眾提這事兒,但是明朝的大臣們可不一樣。

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明朝的大臣們,確實是歷史君讀書以來認識的最耿直的一批人,好話套話不多說一個字,專挑不好聽的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多管閒事兒。

這不,萬曆十五年的時候,大臣們就在朝堂上向萬曆唸叨:皇上,皇子們都不小了,您該立太子了!

萬曆笑笑:還早還早,不急不急……

誰知大臣們不依不饒:怎麼能不急呢?您看啊這個早立太子有很多好處的,比如(此處省略一萬字),因此,根據我的觀察,我覺得老大比較好。

萬曆不以為然:我覺得不行,我還是喜歡三兒子(鄭貴妃生的)……

大臣不悅:根據禮法應該立長,您不立長我們大臣們就一起上奏到底!

萬曆更不悅:我怕你們?有本事就來!

於是乎,萬曆朝最為爭議,也是最沒新意的爭論——爭國本開始了。

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大臣們統一意見,一直覺得長子朱常洛比較賢德,而萬曆受到枕邊風的影響,比較喜歡三兒子朱常洵,大臣們大罵鄭貴妃有個妖豔賤貨吹枕邊風乾涉朝政,萬曆也不生氣。大家就這麼一直耗著,大臣們一批接著一批毫不退縮,萬曆也不著急,大臣們一說就退朝。

過了不久,萬曆使出了一個獨門絕技——罷朝。

從萬曆十五年秋開始,萬曆皇帝就不上朝了,大臣們一度以為皇帝只是鬧脾氣,但是誰曾想到,好多大臣至此沒見過皇帝一面。

從萬曆十八年(1589年)開始,萬曆皇帝再也就沒出過宮門,傳言說他是鴉片上癮,還有人說是因為沉迷酒色,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一開始皇帝不上朝大家還沒覺得有什麼問題,畢竟內閣可以管得了政務,但是過了十年,大家發現問題嚴重了。

畢竟大臣們年紀都大了,科舉考上來的新人必須皇帝親自定,皇帝不上朝,老人都走了新人選不出來,所以好多位置空著,國家沒法運轉了。

大臣逼皇帝立太子,皇帝卻找個地方藏起來,大臣們氣的集體辭職!

怎麼辦,只能請皇帝他老人家出來。所以大家一起寫奏摺,順宮門塞進去,然後期待著萬曆能給個回覆。但是過了很久,這就奏摺如同石沉大海,沒了一點音訊,這時大臣們徹底傻眼了。

隨著歲月一天一天流逝,內閣和各部的大臣們一個個都老的走不動了,好多大臣交了一百多封告老還鄉的奏摺,一個都沒收到回覆,最後官帽一扔,走人!

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四年,內閣空了一半,六部尚書不辭而別多達7人。官員走了,政府的效率就會低下很多,很多事情沒人做,公文多的如同山一樣高,刑事案件也一大堆,從萬曆早年關進監獄的罪犯們,到了刑期卻沒人記得放他們出來,最後在監獄裡悲憤而死的有上百人。

從萬曆十九年開始,這種日子一直持續了近三十年,這期間也不是萬曆皇帝啥事兒都不管,大事兒還是很認真的,比如三次大的軍事行動,其中援朝還是萬曆親自指揮組織的,但是這一點微小的工作,都不能挽救大明這個大企業走向衰亡。

清朝的時候,修《明史》的官員們都明確寫了“明未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這話不假。

但是歷史君覺得,很多事情都有其發生的原因,特別是古代皇帝,在做一些決定的時候,都和他的心裡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回想一下,要不是當初張居正先生別給萬曆留下那麼大的心理陰影,後來爭國本的時候,文官集團和萬曆的矛盾那麼深,或許大明王朝還能續命上百年。

可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的假設都是為了惋惜某個已經發生的悲劇,畢竟人們都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不想因為某個悲劇導致曾經輝煌燦爛的瞬間被毀壞,還是那句話: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萬事行動之前好好審視一下,可能就沒有那麼多後悔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