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都想葬在这个地方的秘密(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侯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 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 说甚龙争虎斗。

在千年古都洛阳,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海拔仅仅250米左右,绵延190余公里,宛如一条卧龙围绕着洛阳城。这座山丘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北邙,也叫做邙山。邙山位于黄河南岸,是崤山的支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依山傍水,枕山蹬河,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葬之地。

王侯将相都想葬在这个地方的秘密(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自从东汉以来,这里先后埋葬了24位皇帝,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当你站在邙山向下俯瞰,大大小小数不尽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墓冢。根据统计,包括皇族大臣,达官显贵的陵墓在内,邙山地区总共有古代陵墓超过1000座。

以邙山为中心,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范围,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被人们称作是“东方金字塔”。

王侯将相都想葬在这个地方的秘密(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早在唐宋时期,每逢重阳佳节,去邙山登高望远的游人就络绎不绝,“邙山晚眺”还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唐朝诗人张籍在一首诗里曾经写道:“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由此可见邙山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

晋人陶渊明诗云:"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唐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邙山上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交错毗连。这些陵冢动辄高数十米,周长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历尽沧桑,仍不失霸气。

王侯将相都想葬在这个地方的秘密(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东汉陵区

东汉定都洛阳,历11帝,有10帝葬于洛阳,5帝葬于邙山,分别是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原陵坐落在邙山之北的黄河滩上,位于今孟津县铁谢村西南。此陵有5绝;一是帝王选陵,不是背山而河,而是枕河蹬山,为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一园千柏,国内仅有。原陵共存隋唐古柏1500余株;三是汉陵晓烟,风光奇妙;四是鼓掌"啾啾",柏树鸟鸣;五是众柏成像,光武仰卧。恭陵、宪陵、怀陵、文陵皆在邙山以南。在今孟津三十里铺村一带,有3陵排列,各立一通石碑,为清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分别书"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塚"。在今孟津护驾庄西南,是灵帝的文陵。

曹魏陵区

曹魏共历5帝46年。其中开国皇帝文帝丕、明帝睿、高贵乡公曹髦死后葬洛阳。文帝曹丕倡导俭葬,他依山为陵(即沿山挖洞),葬于邙山首阳山,故称首阳陵。明帝曹睿的陵墓称高平陵。高贵乡公曹髦称帝后,不甘为大将军司马昭手中玩物,于公元260年5月,率300多个太监、侍卫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部将成济一戟刺死,甚为悲壮惨烈。他后被以王礼安葬。

西晋陵区

西晋共历4帝52年。其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崩于洛阳,葬于首阳山。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皇位,分别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宣帝、景帝和文帝,所以,西晋陵区共有5座皇陵,分别为高原陵、峻平陵、崇阳陵、峻阳陵、太阳陵。

北魏陵区

北魏都洛阳共历8帝41年。现已确认埋葬在洛阳邙山的有4帝,即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其陵分别为长陵、景陵、定陵、静陵。北魏为北方鲜卑人政权,其民族善于骑射,剽悍凶猛。但孝文帝远见卓识,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成就了中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他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北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他自己则身体力行,死后葬今孟津官庄村南的长陵。长陵,高35米,直径60米,当地人称"大冢"。景陵,是宣武帝元恪的陵墓,位于长陵之南、今冢头村东。《资治通鉴》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曾登魏宣武帝陵察看王世充军情,足见景陵地势高峻。

另外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徽陵及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陵、以及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后蜀后主孟昶、明恭宗朱常洵(福王)熙陵等陵墓也均在邙山陵墓区。

0

举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