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的梁山在今天是哪裡?

簡單1860045


梁山泊,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里。據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關於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見於《資治通鑑》:“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



中文名,梁山泊,面積,3.5平方公里,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黃河下游、汶水和濟水匯聚地。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水滸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積,於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東平縣的東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遺存水域,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東平湖

東平湖

東平湖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她過去是漕運要樞,蓄水滯洪,無論過去和當今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將實施的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水利工程,東平湖將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汙染,湖產資源豐富,生長的鯉魚、鱖魚、甲魚、鯽魚、鯰魚、大青蝦,田螺等50多種名貴魚類、貝類,菱角、雞鬥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餚,味道鮮美的全魚宴、全湖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東平湖,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蹟遍佈。湖東岸是水滸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西岸有我國古代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故道,有水滸英雄晁蓋等好漢初聚地司裡山,有國家森林公園臘山,有明朝萬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將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楚霸王”墓地,有風景秀麗的鏵山景點,有北齊名僧安道一書寫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湖東南方有宋朝時東平郡太守劉敞修建的樂郊池亭遺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泛舟梁山泊,登上樂郊池亭曾寫道:“樂郊何所樂?所樂從公遊……有山在其東,有水出逶迤。有臺以臨望,有沼以遊嬉。仰俯迷上下,朱欄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紅隨四時。”“樂郊池亭”是當時一處公園,歐陽修到公園遊玩數日發出感想。在樂郊有何樂呢?樂就到此地來遊玩,可見在古代東平湖就是一處遊玩的好去處。東平湖水下還淹埋著隋代建築清水石橋,由於黃河決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據考證,此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橋長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趙州橋還早5年,唐代詩人高適看到此橋之後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的詩句。據記載:石橋是在宋鹹平三年被淹沒的。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土山島”,

島呈橢圓形,據說歷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設有重兵把守,歷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滸傳中水滸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內原有口大鐘,與東平府院內的大鐘合稱為“姊妹鍾”,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鐘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鍾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麼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嫋嫋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隨纖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著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淨,臥聽漁家蕩槳聲”的美好詩句。

史書介紹

“梁山泊”最早見於《資治通鑑》: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它的形成,是從五代石晉開運初至北宋,因黃河在滑、鄆、水庫澶、濮等地多次決口,河水彙集梁山周圍,與源於梁山東南的張澤泊(後稱南旺湖)連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為中心的巨濼,統稱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載:“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黃河又從滑州決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歷澶、濮、曹、鄆、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闊、水勢最大。蘇轍在《夜過樑山泊》中留下“更須月出波光淨,臥聽漁家蕩漿歌”的優美詩句。五代以後水面漸大,至宋代形成以梁山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成為藏龍臥虎、英雄豪傑出沒之地。



運河陶山


《水滸傳》裡梁山在今天的梁山縣,老縣委東側,虎頭峰有宋江寨,聚義廳等景點,。只是梁山經濟限制,多年來政府多方面籌措資金奮力修建己大有起色,受資金和真其他因素影響一直受限,估計18年能夠全面建成。


用戶167742054


水泊梁山是憑藉“水滸”文化資源優勢而開發興建的省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包括梁山景區和水泊景區,南山北水形成不同的自然風光和旅遊特色。



梁山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城東南隅,由虎頭峰、郝山峰、雪山峰、青龍山四山峰七支脈組成,山體險峻,藏奇納勝。


梁山地處黃河下游、汶水和濟水匯聚地,古稱澤國。梁山泊形成於五代,綠柳垂岸,粉荷滿地,水鷗翔集,風光宜人,別稱小洞庭。唐宋不少文學家來梁山泊泛舟暢遊,飲酒賦詩。蘇轍在《夜過樑山泊》中留下“更須月出波光淨,臥聽漁家蕩漿歌”的優美詩句。

五代以後水面漸大,至宋代形成以梁山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成為藏龍臥虎、英雄豪傑出沒之地。水滸英雄行俠仗義,賦予水泊梁山千古永駐的浩然正氣。如今,八百里水面早已退縮,留給今人的是梁山泊的遺蹟東平湖。現在水泊景區建有多處旅遊景點。



青松5698


具體地址,是現在山東濟寧市梁山縣。其山並不高大,當年因黃河決口,周圍應該是一片澤國。冷兵器年代,一片平澤自是最好的防禦。不然,這樣的山寨,還能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