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挑担的村民气喘吁吁,但也笑脸盈盈。

by:陈雯敏

唐代李绅有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悯农》我从小学就会背了,它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道出了生活的艰辛。

可今日,我却想改一改这“粒粒”。我的家乡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岭南地区,气候温热湿润,稻子一年两熟。但奇怪的是,我们村不种稻,一亩稻田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别的致富之道——江口荔枝。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要是你问我夏天是什么味?我会说:“夏天是荔枝味的。”荔枝的肉质爽脆清甜有蜜香,甜而不腻的荔枝味,是我最熟悉的夏天;要是你问我夏天是什么颜色?我会说:“夏天是娇嫩的粉红、跳动的火红。”

江口荔枝的外壳鲜红,挂在树上犹如一把把跳动的火焰。但当你剥开外壳,发现内壳的颜色犹如少女羞红的脸颊,粉嫩光滑。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藤县江口荔原产广西藤县太平镇江口村,俗称江口荔枝。根据《藤县志》记载:“江口荔枝产于太平镇江口村。有二百多年栽种历史,为广西优稀品种。”1986年出版的《广西荔枝志》根据江口荔枝独有的品种特性将其取名为江口荔,书中记载:“200多年前江口村一妇女去广东探亲,带回一株荔枝苗种植,因其果实品质优良,从此就传下来。”

藤县江口荔为晚熟型荔枝品种,成熟期在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果实大小均匀,果皮鲜红美观,肉质爽脆清甜有蜜香,核小肉厚,种子多退化成醮核。

藤县江口荔优良的品质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一是纬度上的优势,原产地基本属荔枝生产的北限,再往北基本无商品性荔枝生产,这也是藤县江口荔特晚熟的原因之一;二是众多的河流水面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不但降低了冬季霜冻对荔枝的危害,而且有利于荔枝品质的提升;三是种植地多为河流冲积土,肥沃的土壤造就出别处无可取代的品质。

质优所以价高,稀有所以珍贵。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造就了我们村荔枝的独特性。因而,只要出了这个村子,即便是同一个品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也大相径庭。

也正是由于它的宝贵,村里的纠纷不断。小到亲兄弟间的争吵,比如在我家,父亲这代四兄弟的地都是从祖父那里分下来的。从结婚成家开始,就会先分一小部分。但是由于时间先后问题,分到的地段不同,面积大小和果树多少也有些许差异,因此各种大小争吵不断。

记得吵得最严重的一次:一零年的小年夜,叔叔喝醉酒趁着天黑拔掉了伯伯地里刚种半年开始长根的小树苗。依稀记得那一年,每个人的心中都似有一团火在烧着,浓浓的阴霾也笼罩着这个大家庭。

我时常不理解地问父母为什么,但是父母总会说都是为了我哥哥以后着想,即使哥哥们一点都不在意。

因为这小小的荔枝,村里这些年也发生过大新闻。在村尾有一块最大的荔枝园,大约3亩地,是属于公家的土地,在十多年前承包给了陈某经营。但是他被这点小小的利益蒙蔽了心智,合同期已到,荔枝园却收不回来了。

在争执对峙中,眼看着几千斤荔枝即将烂在树上,村民们于心不忍便想齐心协力先采摘下来。却没想到陈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请来了公安大队,以治安为由将村子围了起来。百来名协警穿戴整齐持械将村子唯一出口堵了起来,上演了一场警察智斗“暴民”的好戏。而这场好戏,不知今年能否落幕。

2005年以前,村里还没修水泥路,一条泥泞的小路弯弯曲曲,从村尾到村头,最后通往镇中心。我记得在那些炎热的童年暑假,守荔枝就成了孩子们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七月初始,只要今年荔枝结了较多果实的人家,就会忙碌着将自家荔枝树用篱笆围起来,并寻找一个便于查看的位置搭建守夜的帐子。两条长板凳上架着两张木板就是床,一块彩色胶皮将三面围起来,条件好一点的还会挂上一顶蚊帐。

白天,大人们都要干活,我就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带上暑期作业躲在帐子里。手握一把蒲扇赶走夏日的炎热,远处叽喳吵闹的知了也不能扰乱心中的欢喜。偶尔在树下晃悠捉捉荔枝虫,到河边走走驱赶暑气,数着日头等荔枝一点点被艳阳熬红。夜里便换成大人,有时我也会缠着父母一起守夜,看看夏夜璀璨的星空,听听草丛里的虫鸣蛙叫,吹着凉风,点着蚊香喂蚊子。

但即使有人守着,也不能完全避免被偷。如果是被嘴馋的人偷偷摘掉几颗,大人们都会心疼得直叹气;要是不小心被人偷走了几斤,那内心就会如刀割般滴血。因为在那个年代,每年就看这么几斤荔枝挣钱了。多几斤和少几斤,家里的境况就会很不一样。

依稀记得有一年,哥哥姐姐们终于坐不住了,便撇下还没上小学的我独自坚守“阵地”。但是也不巧,偏偏他们离开一会儿,就有小偷找上门来了。起初我只是在蝉鸣虫叫声中听见细微是窸窸窣窣的声音,但烈日的炙烤束缚了我的双腿,便没在意。后来,折枝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待我找到罪魁祸首时,他们便抱着“赃物”逃之夭夭了。留下孤独幼小的我挨哥哥狠狠地敲了几下后脑勺,现在想起还隐隐作痛。

“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在那个道路不通的年代,只要荔枝一熟,就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这时的整个村子,都笼罩着一层丰收的喜悦。一天到晚,都能听见树林里摘荔枝的动静。一筐筐鲜红的荔枝压弯了扁担,在肩膀摇晃着。挑担的村民气喘吁吁,但也笑脸盈盈。

现在每每在市面上看到荔枝,那些帐子里打牌、写作业,荔枝树下嬉戏打闹的童年时光,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历经多年,最初的泥泞小道现在已变成平坦宽敞的水泥大道,我也从家门口的小学到外省的大学一步步跨出了村子,跨出了童年的荔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不守荔枝了。致富的渠道多了,就不再只守着荔枝过日子了。年轻的一代都开始外出工作,留在村里务农的人更少了。几层的小平楼在原来葱葱郁郁的荔枝树林里拔地而起。

虽然留在村子的时间少了,但是剪枝、喷药、施肥也一步不落;虽然荔枝树少了,但是可喜的是,荔枝的质量更优了,生产也更专业化。

如果你像以往一样,在荔枝成熟的季节踏进村子,依然能看到艳红的荔枝挂满绿油油的枝,甚至能明显感觉到果实结得更多、更好。剥一颗尝尝,依旧是肉嫩核小的江口荔枝,甚至口感更佳。不同的是,现在村子已经变成了“江口荔枝产业基地”。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五更晨起,一整夜的露水将荔枝喂饱,这时候的含水量更高,肉质也更甜美。扒拉一下树枝,露水就如雨而下。大家分工合作,趁着露水在荔枝最新鲜的时期采摘下来。

矮树随便站着就可以摘到,长得高的要背着篓子爬上树顶,侧边够不着的还要扛来梯子帮忙。

把荔枝从树上摘下来后,还要在树下经过初步折枝减轻重量才会运回室内进行装箱。箱子一般为十斤装,每一箱都会精细装箱,品相不好的果实都会被挑拣出来,精密称重,绝不缺斤少两。装好之后放在空调房冷藏保鲜等买家来取,或者直接发货。虽然步骤比以前繁琐,但却有条不紊,量化生产。

所以江口荔枝的名声更好,声名远扬。

现在,再也没有人会顶着夏季中午的烈日来摘荔枝,而买家也是在荔枝成熟之前就下好订单,如果晚了,那可能就买不到了。大多数的买家也不同以往,仅仅是买回家自己吃,而是一箱箱拿去送礼的,所以礼盒箱子就必不可少了。

至于发货,一般买家会直接开车来装。路途遥远的,可以包车送过去;更远的,就只能顺丰生鲜空运了。所以即使是远嫁的姑姑姐姐,也不用为了吃荔枝而跋山涉水掐准时机回家。

如今的我也已经不能每年都回家摘荔枝,但我更怀念那荔枝园子里的童年。

(返乡导师汪成法,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荔枝,压弯了扁担|陈雯敏返乡画像

我是陈雯敏,安徽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因为家乡风情与安徽大不相同,所以参与《返乡画像》让我重新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并且发现这么些年来家乡的变化。

我与《返乡画像》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薛晋文、张欣、汪成法、赵普光、谭旭东、赵建国、严英秀、刘海明、陈晓兰、曾英、唐云、徐兆寿、胡智锋、辜也平、杨位俭、刘广远、吕玉铭、庞秀慧、晋超、张德明、金进、黎筠、武少辉、陈离、叶淑媛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正在带领首批近30所院校学生,共同推动青年知识分子乡土报告……

文|陈雯敏 出品|头号地标

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