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最近,一篇名为《张凯律师||都在一条船上》的文章刷屏。

凭借煽动情绪的话语,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迅速10万+,甚至连点赞数都10万+,而文中变换了多次的收款二维码,也为作者带来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巨额收益。

作为一篇营销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相当“成功”。

目前,相关账号也已经被微信屏蔽,这篇文章也无法查看。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通过此前相关截图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事情的前因后果后,笔者不禁有了一个想法:

连续更换二维码收巨额赞赏?这件事怕是早有预谋!

来一起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一篇文章,敛来巨额赞赏

从7月23日晚到7月24日早间,朋友圈除文章的转发链接外,还有不少好友截出了文章赞赏的截图。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但随着赞赏人数和金额的不断增多,单张赞赏收款码额度于7月24日上午达到30万元上限。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之后,有读者表示该文章又可以继续赞赏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起初的二维码备注是“**荣”,随后变为“**强”,再后来变成了“**民”。

由此可以看出张凯通过更换收款码的方式,让读者用户可以不断进行赞赏。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更有网友爆料,称“张凯律师”共使用4个微信收款码,敛财上百万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利用漏洞,多次更换二维码

这种操作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这位“张凯律师”,利用了微信的

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

利用提前设置好的触发机制,在微信对话框回复“疫苗”二字,便可以收到该文章。

目前,关键词自动回复的文章,内容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过这波操作,这位“张凯律师”便可以不断更换二维码来获得赞赏

早有预谋?已经不是第一次

按说合理利用规则,本身没有毛病,不过下面这张截图,多少暴露出了这位“张凯律师”的一些真实面目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从截图中可以看到,7月22日,这位“张凯律师”在有推送机会的情况下,选择了推送了一段“欲看今天文章,回复关键词:疫苗”文字,而不是直接推送相关文章。

这就很让人怀疑了。

从传播角度看,直接推送给读者的内容,无疑会比需要读者回复关键词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查看到,那么这位深谙读者心理的“张凯律师”为何要舍近求远、拐这么大一个弯呢?

上文中的介绍已经给出了答案。

关键词自动回复的文章是可以随时修改的,通过这波操作,这位“张凯律师”便可以不断更换二维码来获得赞赏。

早有预谋啊!

玩得这么熟练的操作,想必不是第一次了吧?

截图上另一处信息证明了笔者的推断。

早在7月14日,这位“张凯律师”蹭了“药神”热点,同样玩回复关键词的把戏,想必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吧。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看到这里,又有谁不会为“张凯律师”灵活的头脑点个赞呢?真是太聪明了!

被情绪左右的普通读者哪里玩儿得过!乖乖转账、赞赏呗。

一波操作下来,这位“张凯律师”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进账。

这件事被媒体揭穿之后,不少网友这才回过神来。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借疫苗风波敛不义之财,张凯律师的这条“船”翻了!

这样让笔者想起了几年前的“罗一笑事件”

2016年11月底,一篇热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走红,网友被一位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小女孩笑笑的故事刷爆了,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希望为这个悲伤的家庭送去温暖。

2016年11月30日,剧情翻转,与作者罗尔同在深圳女报的知情人晒出了真相,爆料罗尔家底深厚,此事背后营销。

真相爆出后,网友打赏被原路退回。

而这位“张凯律师”,拿着读者赞赏的钱,此刻内心是不是充满了得意?

有网友表示,这个张凯律师可能是个“犯罪嫌疑人”,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目前公众号“张凯律师”已被封停。

由此看来,这种一味靠热点话题营销的人与那些突破道德底线、昧着良心赚钱的不良商贩又有何差别呢?

撰文 | 宋佳音,综合“青春北京”,部分内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监制 | 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