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燕:抵達文字與影像背後遼闊的世界觀|執導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熱點

《人類簡史》將搬上大銀幕 | 故宮博物院64年後再推齊白石特展 | 上海大劇院發佈新演出季 | ......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圖畫書界奧斯卡”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現在,我的故事是別人沒有的,我要為這個故事尋找最佳的表達方式。如果沒有既有的形式,我就要去創造。創造形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卻是我必須要做的。

——陳丹燕

在為創作 《捕夢之鄉:〈哈扎爾辭典〉地理閱讀》奔赴貝爾格萊德時,作家陳丹燕就已經在嘗試著拍攝一些“小電影”。在她的請求和安排下,十七歲的紅髮芭蕾舞者安吉拉穿著古典芭蕾裝輕盈地進入帕維奇生前的臥室,芭蕾舞鞋的木頭鞋尖敲打地面發出輕柔篤篤聲,舞者抬起修長的雙臂,在窗前無聲地舞蹈。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捕夢之鄉:〈哈扎爾辭典〉地理閱讀》

我看到作為讀者在書中獲得的靈感和作者在這裡燃燒過的天賦,在窗前的安吉拉身上合二為一。這個純潔的具象就在我面前,在窗臺前的天光裡靜靜舞蹈,為表達我心中感受到的、卻無法看見的所有優美的感受,那樣具體而微,又超越了所有地理和時空的現實,那樣抽象而超現實。

在書中陳丹燕這樣寫道。

似是機緣巧合,又是順理成章。《捕夢之鄉》的創作和出版,正處在中國和塞爾維亞交往日漸密切,隨著中塞雙方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深入合作,《捕夢之鄉》在中國和塞爾維亞兩地的出版和發行,陳丹燕寫作之餘在“小電影”上的練手,如此種種,讓她水到渠成地成為了中國和塞爾維亞合作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的導演。就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薩瓦流淌的方向》發佈首個預告片,電影有望在今年底完成。在預告片中,觀眾可以看到,貝爾格萊德最繁華街道上的古老書店裡,書店員工一起成為了塞爾維亞文化的守護人;閉館十年後重新迎客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人們付出全部心血……

“我不想講一個人的故事,也不想講一個人的苦情故事來賺取眼淚。這不是一個講風土人情的觀光片,不是講述歷史和現狀的專題片。真實人物、真實場景,就是紀錄片嗎?不是。故事片嗎,當然更不是!”當記者問這會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時,陳丹燕回答。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排除所有的“非”,然後,找出那個恰恰好的“是”,比按照慣例拍一部尋常的紀錄片,需要付出數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的努力。更何況,儘管有塞爾維亞官方和民間的全力支持,怎樣才能找到一個足夠獨特和合適的故事,如何讓一個新導演順利實現文字和影像之間的轉換等等,在異國他鄉的拍攝還是遭遇了許多無法預知的困難和旁人無法想象的壓力。有一次,一個設想好的故事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推進,而中國的拍攝團隊已經買好機票在前往途中,陳丹燕獨自流著眼淚,從長街的這頭走到那頭,然後,她又坐進街道盡頭的咖啡館裡,繼續寫她的故事。儘管後來柳暗花明,但其中的艱難可見一斑。如今拍攝完成後,創作團隊需要在已有的一兩百個小時的素材裡,剪裁出一個半小時的電影,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有一個範例可循,我們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但是,對我來說,如果有一個例子可以去學,那我就會迴避。我不想跟在別人後面。獨創性一直是我的追求。在寫作的這麼多年裡,我一直都在訓練自己,讓作品保持獨創性,保持個人印跡和行文風格。現在,我的故事是別人沒有的,我要為這個故事尋找最佳的表達方式。如果沒有既有的形式,我就要去創造。創造形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卻是我必須要做的。

陳丹燕強調。

"沒有先例可循”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薩瓦流淌的方向》將是一部沒有先例可循的“作家電影”,最終的呈現,會推翻觀眾對它的所有想象。之所以將它稱為“作家電影”,並不僅僅因為導演是一位作家,而是多年以來,陳丹燕作為一位作家的自我訓練,已經融入這部電影的精神之中。或許,現有的電影類型沒有辦法“收服”這部野心之作。一如當年《上海的風花雪月》出版後,編輯發愁地對陳丹燕說,無法將這部作品歸入當時的文學分類中,紀實文學?散文?小說?都不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它應該被歸入“非虛構寫作”,但當時這個概念尚未被大眾所熟悉和接受。“現在,我們的電影也有點像當時的情形。”陳丹燕說,

“我想要做的是一個非虛構的電影。”

事實上,在這些年的寫作中,她一直在探索文字所能達到的邊界,並試圖將抽象與具象進行結合。“當圖文不能滿足我的願望時,如何讓想象力加倍?文字不能抵達之處,移動影像會帶來什麼樣的開拓?”她這樣想,並開始嘗試文字之外的表現方法。這也是寫作日漸趨於成熟和習慣之後,她對自己提出的不滿足。“寫作這麼多年以後,我已經不需要偷懶,凡是可以容易達到的,我已經全部試過了。現在,我需要的是一件對我而言非常困難的事情,我應該做的,是我真正想做但是一直沒膽子去嘗試的事情。而且,我也不像年輕時候那麼害怕失敗了。我覺得,我現在可以去練練我的膽子了。”

於是,作家陳丹燕成了導演陳丹燕。在身份轉換的過程中,她和執行導演周洪波花了很多時間討論文字與影像之間的轉化。

文字帶給讀者的是抽象的想象力,電影帶給觀眾具象的想象力,這兩個想象力之間,有沒有一個可以聯通的通道?這種聯通是損失了兩部分的想象力,還是有一個灰色地帶可以包容二者?我希望這部更多基於文學的非虛構電影,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可以跨越不同領域的隔閡,跨越語言、文化背景上的障礙,展現出一種遼闊的世界觀。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但影像畢竟不同於文字書寫,在和電影專業人員的相處中,在跨界的不停磨合和互相啟發中,陳丹燕和她的團隊漸入佳境。而文學,始終是這部電影的“精神指引”。在這部電影中,她試著用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採用的方式,來講述塞爾維亞的歷史和現在。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把硝煙瀰漫的戰爭和戀愛、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日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藉助於龐大、嚴密、多線條縱橫交錯的結構,提供了俄羅斯廣闊而真實的社會生活場面。陳丹燕的《薩瓦流淌的方向》,試著以自己的方式將文學敘述影像化。

在塞爾維亞,陳丹燕和她的團隊受到熱烈歡迎:塞爾維亞的文化部長開放了關閉11年之久的現代藝術館供他們參觀,東正教的牧首也親自開放位列頂級國家文化遺產的修道院,這也是這個祈禱儀式七百年以來第一次接受拍攝。塞爾維亞人報以巨大的熱情,希望她能以自己的方式將塞爾維亞的文化和精神傳遞給中國觀眾。“現在的我已經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有與另一個世界平等分析和交流的能力,我才能讓故事往深處走。”陳丹燕想要的是深入靈魂的對話,而非走馬觀花的呈現。

而從《捕夢之鄉》開始結下的緣分還在繼續。普魯斯維塔出版社的總編輯以及書店總經理米蘭科維奇在陳丹燕創作《捕夢之鄉》時,給予她很多幫助。而米蘭科維奇所在的這家出版社,在南斯拉夫時期曾擁上千家門店,只是在後來私有化的浪潮下,出版社規模日漸萎縮,如今只剩下兩家書店,當年的8000名員工也縮減到只有區區12人。但這家出版社曾出版了塞爾維亞所有重要的文學作品,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安德里奇的“波斯尼亞三部曲”。如今,這個巴爾幹地區最古老的書店,雖然地處貝爾格萊德最繁華的街道上,卻日漸陷入困境,有時甚至支付不出電費,瀕臨破產的邊緣。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劇照

現在,書店的故事成為了電影的主線之一。比如,書店夜讀便是執行導演周洪波想出的點子。在此之前,陳丹燕的想法是讓店員抄書。周洪波向她建議,習慣閱讀的人可以通過抄書來了解這個國家中最好的作品是怎麼思考歷史和宿命的,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抄書的節奏太慢了。於是,抄寫變成了朗讀,沉默的書寫變成了穿透黑夜的聲音、時而嚴肅時而舒朗的表情,和無數本在黑暗中發出幽光的書籍。於是,二維的思維空間變成了三維的立體呈現。而這正是陳丹燕、周洪波和這個團隊一直在嘗試的方向:把閱讀和心靈“電影化”。此前,他們已經做過許多種嘗試,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在無數次摸索中,合適的拍攝方式逐漸成形。

而這些在書店夜讀的人,是書店的總經理、碩果僅存的編輯、遭遇關閉風潮時日夜住在書店保衛書店的員工、倉庫管理員、負責管理電腦系統的小夥子,每個人都為這個書店付出了所有的熱情和時間,雖然他們每月的工資只有200歐元。

瑪里亞娜是其中一個朗讀者,她曾是作家安德里奇的編輯,也是塞爾維亞版《捕夢之鄉》的編輯。為了節省開支,她和母親住在另一個城市,每天上班都需要長途奔波。那天夜讀後,所有的車輛都已經停運,陳丹燕想邀請她到自己的酒店去暫住一晚,卻被瑪里亞娜委婉拒絕,她選擇到另一個朋友家住一晚,因為她覺得陳丹燕住的四星酒店對她而言“太奢侈了”。至於米蘭科維奇,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孫子兵法》作為自己的朗讀文本,在保衛書店的鬥爭中,中國哲學讓他有知音之感。後來,當陳丹燕問他在《孫子兵法》裡學到了哪個鬥爭策略時,他回答了四個字:“以靜制動。”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如果不是夜色籠罩,如果不是燭光朦朧,我們很難發現他們那令人敬佩的尊嚴感。白天上班時,他們就是書店裡的普通員工,掃地的掃地,賣書的賣書,一進入朗讀,他們心裡的文化就全部出來了。塞爾維亞的知識分子,真的把自己的文化當成心靈的武器。

陳丹燕感慨。

在《捕夢之鄉》中,陳丹燕如此描述貝爾格萊德留給自己的印象:“這個城市被佔領過四十次,它久經滄桑卻不屈不撓地活下來,所以這裡的人才懂得享受一朝一夕之樂。這座城市好像經受過生活中重大創傷的中年人,創痛是那樣劇烈,而且那樣不可挽救,所以只能認命。他知道命運無常,禍福旦夕,所以即使是一個上午的陽光也要好好享受,即使是最悲慘的命運也要平靜接受,即使只活一天,也要忘情尋找它的美。”

在繼續行走腳步的《薩瓦流淌的方向》中,陳丹燕則開始探尋這“享受一朝一夕之樂”背後的文化支撐。“經歷過這麼多戰亂和動盪後,這個國家的文化以何種狀態生存了下來?”

她試著,給出了一個陳丹燕式的答案。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陈丹燕:抵达文字与影像背后辽阔的世界观|执导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