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輓歌:揭祕鄭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自明清開展以來,明朝軍隊在各種戰役中都表現慘淡。尤其是在特別考驗軍隊戰鬥力強弱的大規模野戰中,明軍一向是被清軍壓制。這樣的局面在清軍入關後更是愈演愈烈,直到並非正統明軍嫡系的鄭成功北伐,大明旗下的軍隊才在野戰中獲得了一場久違的勝利。

逆勢而為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鄭成功北伐時的南明王朝已經勢如危卵

1657年,距離清軍入關已過去了13個年頭。這13年來,清軍逐個消滅各路反清勢力,大體完成了統一,清廷定鼎中原的大局已定,只剩下兩個心腹大患仍然阻擋著大清一統天下的腳步:天下民生所以不安者,以雲貴有孫可望,海上有鄭成功也。

誰也無法想到大明的國祚最後竟不得不依靠曾經的反賊和海賊才能續命。這兩人一個盤踞雲貴,憑藉地利扶持永曆政權與清廷對抗,另一位橫行海上屢敗不善水戰的清軍,頻頻騷擾南方沿海各省,著實讓清廷頭疼不已。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孫渴望的突然叛變讓南明加快了衰亡步伐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可望竟然主動來降,不費一槍一彈就解決了一個心腹大患。他與李定國本是永曆政權依靠的兩大支柱,誰知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在大敵當前的當口卻為了權力兀自鬥個你死我活,全然不顧清廷早就黃雀在後了。

這年11月,輸光了身家的孫可望走投無路,來到長沙向清廷五省經略總督洪承疇投降。得到帶路黨的清廷大喜過望,順治皇帝立刻封孫可望為義王。急於報效立功的孫可望立馬投桃報李獻上雲貴兩省的地圖,講解當地的山川形勢,建議清廷趁其內部不穩的機會一鼓作氣蕩平永曆政權,那麼“皇上一統之業永固”了。

在帶路黨孫可望的建議下,清廷感到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大舉進攻雲貴,徹底消滅永曆政權。12月,順治皇帝連續頒佈出兵的命令,清軍兵分三路大舉來攻。此次大戰,清廷畢其功於一役,順治帝甚至連御前侍衛和親王、貝勒的護衛也派往三路大軍中,總兵力多達十餘萬人,聲勢浩大。1658年二月,三路大軍同時進兵,敲響了南明永曆政權的喪鐘。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面對蓄勢待發的清軍主力 南明殘軍很難抵抗

醞釀中的大新聞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廈門的鄭成功雕像 他當年一直將此地作為自己的主要基地

清軍主力深入西南戰場,其他地區的守備不免空虛,這就給了海賊王——鄭成功的可乘之機。素有光復大明江山之志的鄭成功眼見機會難得,決定趁機進取江南,號召天下英雄共同反清。

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出徵一年前鄭成功就做足了準備,督促部下修造戰船和兵器,前往溫州等地取出儲備的糧餉,並派出探子打探江南沿海的情況,招徠當地漁民作為進兵的嚮導,佈置可謂相當周全。

1658年5月,大軍從廈門出發,首先來到溫州沿海徵集糧餉,打算以此為立足點,移師北上攻取南京。清朝的地方官吏報稱:鄭軍甲兵數萬,分道突犯,密佈帳房,紮營綿亙四十餘里,煙火蔽天。深知此次入寇非比尋常,紛紛向清廷告急。

可惜老天爺給鄭成功出了難題。據《先王實錄》所載,船隊去往羊山途中時,心高氣傲的鄭成功認為自己有老天庇佑,無論部下好說歹說就是不肯去附近的小廟討個好彩頭。老天爺也不跟鄭成功客氣,在羊山駐紮沒幾天就颳起了狂風,大雨如注,鄭軍還沒和清軍接仗就已損失慘重,官兵、器械、船隻損失甚大,連他的6個嬪妃、3個兒子都做了水鬼。第一次遠征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老天爺攪黃了,鄭成功無奈只得率軍退回浙江沿海休整隊伍。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水師船隊不僅是鄭氏的主要戰力 也是整個集團的財力中樞

重整旗鼓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身著國姓爺服裝的鄭成功

當然,鄭成功不會因為這麼點挫折就打退堂鼓。

隨著明朝的大勢已去,雖然鄭成功屢敗清軍,但地盤頻得頻失,到頭來也只不過盤踞在東南沿海一隅之地而已。鄭成功想必心裡也明白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或許正因為如此,一生遭遇無數背叛的經歷,使他變得愈發暴躁和殘酷,為自己製造了更多的敵人。

他的堂叔鄭芝莞在清軍來攻中左所時棄中左所於不顧,致使家族多年積累的財富被清軍笑納。

因揭陽失利受到處罰的黃梧轉頭就將儲藏著鄭軍大量軍械、糧食的海澄縣獻給了清廷,還洩露了他的地下網絡和收入來源,被清廷封為海澄公。日後著名的遷海封鎖令也出自此人之手。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誰會想到臭名昭著的海禁政策出自一個海商集團成員之手

接二連三的背叛,不斷地給鄭成功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區區風浪又算的了什麼呢?此次出征也不過是別無選擇,孤注一擲罷了。

1659年2月,休整了半年之久的鄭成功再次出發。這次出征陣容之強大,世所罕見,大小艦船多達三千餘隻,兵力高達十萬之眾。按照軍中慣例,出征是不能帶家眷的。不過這回鄭成功為了激勵士氣,允許官兵們帶家眷隨軍,如此勞師動眾看來是要畢其功於一役,準備提前搬家去南京了。

鄭軍首先將兵峰直指浙江定海,焚燬清軍船隻百餘艘,做出進攻浙江寧波的假象,吸引清軍的注意力。接著,大軍直奔長江口而來。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鄭成功一心要從長江流域截斷滿清治下的內地

瓜州大捷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多年後荷蘭人筆下的鄭軍

進入長江口後,鄭軍繞過小小的江陰城,朝瓜州殺來。

瓜州是控制長江南北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軍在此自然也有所防備,以鐵鏈、船隻連結封鎖江面,稱之為滾江龍,還在江面上用大杉木板建造了三座木城,木城裡有守軍五百人,裝備數十門火炮,用於截斷鄭軍船隻。

鄭軍首先派出十餘名游泳健將潛水破壞鐵鏈,隨後船隊揚帆直進,用船上的火炮壓制清軍的炮臺,掩護陸師登陸。鄭軍登岸後很快將木城焚燬,併成功攻克瓜州城,瓦解了清軍的江防工事,鄭軍大部隊順利到達鎮江南岸,直抵銀山腳下。清軍見狀也傾巢出動,拉開了會戰的序幕。

清軍約有15000人,其中大多為負責鎮守地方的綠營兵,還有總督郎廷佐從南京派來的八旗兵。清軍總兵力雖少但其中約有一半是騎兵,尤其是從南京派來的八旗兵裝備精良,戰力強悍,堪稱是鄭軍的勁敵。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相比綠營 精銳的八旗比較讓人忌憚

這次出征鄭軍陸上兵力多達20餘鎮,按照每鎮約有1200-2500人計算,足有3-4萬人之多。兵力雖有優勢,但鄭軍大多為裝備刀槍、團牌、藤牌的步兵,騎兵數量較少,難以和擁有數量優勢的清軍騎兵匹敵,為此鄭成功專門組建了一支精銳親軍——鐵人軍。

在先前的較量中,鄭成功發現八旗兵全身披甲鎧甲精良,於是決定仿照八旗兵的樣式,組建一支多達5000人的重步兵部隊,分為左右兩虎衛鎮。由於整套盔甲重達30多明斤,鄭軍又缺乏能馱載盔甲的馬騾,兵員只能從各鎮中身強力壯的勇士中選拔。這隻精兵傾注了鄭成功的心血,每個士兵都武裝到了牙齒,鐵盔、鐵鎧、兩臂、甲裙、鐵鞋、面具一應俱全,只露出眼耳口鼻,手持六尺長(約1.9米)的斬馬刀,作戰時勇往直前,是鄭軍中最為精銳的勁旅。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荷蘭人筆下的鐵人軍

久經沙場的鄭成功在觀察地形後心底雪亮,銀山是俯瞰鎮江府的制高點,一旦拿下這裡,在銀山下紮營的清軍必將進退失據。但是清軍大營距離太近,且騎兵眾多,要是在登山的過程中遇到騎兵,那就十分尷尬了。於是鄭成功命令部隊於晚上二更時分移營,全軍保持肅靜偷偷摸到銀山腳下,在天亮前登上銀山佈置好隊形,做好迎戰的準備。

天亮後,睡眼惺忪的清軍從被窩裡爬起來看到銀山被佔,鄭軍居然摸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無不驚駭莫名,這樣一來自己的後路可就不保了,為今之計只有不惜一切代價把銀山奪回來才有一線生機。

鄭成功料敵先機佔據了有利地形,已勝了半籌,當下也不和清軍客氣,立刻擺出三疊陣與清軍交戰。急於殺開一條血路的清軍兵分五路,派出騎兵仰攻。其中一股騎兵約有1800人,也分成三疊衝向鄭軍中軍營,只要擊破中軍營,就能破壞鄭軍的指揮系統,要擊破其餘鄭軍易如反掌。鄭成功見狀立刻派出了親軍左右兩武衛上前頂住,在清軍騎兵的猛攻下鄭軍第一線被衝破,一旦鄭軍步兵陣型鬆動,清軍騎兵就會立刻乘勢殺入,那麼必敗無疑。但沒想到的是鄭軍一線被清軍騎兵衝破後竟巋然不動,並沒有潰敗,第二線步兵立刻上前砍殺衝破第一線的清軍騎兵,成功打退了清軍第一波衝鋒。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戰鬥力較強的清軍騎兵

鄭軍紀律嚴明,陣型穩固,清軍騎兵無隙可乘,於是站住發箭,意圖殺傷鄭軍步兵撕開陣型缺口。鄭軍步兵身披棉甲,手持生牛皮、團牌、藤牌護身,大大削弱了箭支的殺傷力。接著鄭軍大喝一聲,主動對射箭的清軍騎兵發起猛攻,再次將清軍擊退。清軍三疊騎兵開始重整隊形,準備再次發起進攻。

眼見騎兵衝鋒難以奏效,清軍在鳥銃、行營炮、弓箭的掩護下發起了第二波攻勢,騎兵全部下馬死戰。鄭軍也開火迎敵與清軍對射,步兵上前殺成一團。在鄭軍的英勇奮戰下,清軍逐漸不支開始潰敗,騎兵慌不擇路的從山坡上往山下逃竄,山坡上路窄溝多,人馬自相踐踏,死傷慘重。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關鍵時刻 騎射也已經無法幫助清軍挽回局面

另外四路清軍,眼見進攻未能得手,於是便以一路騎兵千餘人牽制住部分鄭軍,其餘三路人馬齊攻鄭軍中軍營。鄭成功派出左武衛、五軍等部上前支援,槍炮、弓矢齊發。清軍看到鄭軍火力相當猛烈,不敢以騎兵發起衝鋒,只得下馬步戰,而步戰正是鄭軍的拿手好戲,且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佔了地利之便,很快就將清軍擊潰。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清軍士兵們競相奪路而逃,把本來就擁擠的道路變得更加水洩不通,加上鄭軍在後尾追,進一步加劇了清軍混亂程度。另一邊負責牽制鄭軍的清軍騎兵跑的比香港記者還快,早就抱頭鼠竄跑的不見人影了。鄭軍乘勝追擊,連負責伙食、雜役的夥兵都派去打掃戰場,直追殺出十餘里才收兵,清軍被殺者不知凡幾,繳獲大批清軍盔甲、弓箭、鳥銃、行營炮等軍械。更加奇蹟的是,據《先王實錄》所載,鄭軍的損失不過是被箭重傷,被炮打死數名而已。打的如此激烈,才戰死個位數,愛吹牛皮果然是人類的天性。

鎮江府守將和知府在鎮江城頭上望見鄭軍如此神勇,二話不說就向鄭成功請降。句容、儀真、浦口、滁州等地也望風來投,一時間江南大震,這虎踞龍盤之地恐不為大清所有了。

大明挽歌:揭秘郑成功北伐路上的瓜州大捷

作為鐵人軍的原型 清軍精銳的盔甲自然也是不遑多讓

自明末以降,明軍連戰連敗,在野戰中鮮少有對清軍的勝績,而鄭成功只憑借自家的實力就練出了一隻在野戰中屢挫清軍的勁旅,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可嘆明朝當初富有天下,竟練不出幾支像樣的可戰之兵,腐朽至極,徒呼奈何。

鄭成功自己也在瓜州大捷後志得意滿,帶領全軍不急不慢的開向南京。然而這場大明王朝最後的掙扎註定不會以他個人的冒險主義而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