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湯:辨有三要,用舉四例

臨症中,常有畏承氣之峻,懼承氣之攻,恐承氣之伐,疑承氣之損,因而棄承氣而不用,以策安全。當用不用,實屬延誤之弊也。攻下之法,務要使用得當,必須辨證精確,掌握時機,方能投藥無誤。如何精確辨證打擊?如何掌握時機?本文和盤托出承氣湯使用眼目,從而幫助精確使用承氣湯。

承氣湯:辨有三要,用舉四例

承氣湯臨證應用體會

作者/郭秀珊

承氣者,以其有承順胃氣下行之功而得名。臨症中,常有畏承氣之峻,懼承氣之攻,恐承氣之伐,疑承氣之損,因而棄承氣而不用,以策安全。當用不用,實屬延誤之弊也。

誠然,攻下之法,務要使用得當,必須辨證精確,掌握時機,方能投藥無誤。否則津液受損,機能紊亂,甚至損及元氣。若當下而不下,延誤病機,損傷臟腑,責在“失下”;若不當下而下,損傷臟腑,責在“誤下”。欲投方無誤,必須詳細審證。大氣湯證,痞、滿、燥、實必須具備。如何審證,僅個人管見略陳一二。

―、辨承氣證“三要”

1、切腹:

辨承氣證,切腹至為重要,當以臍部為中心,其滿硬多在臍之上下左右,醫者以指輕切重按,自有心得。痞者,氣結胃腸,切按臍腹,滯塞堅硬;滿者,氣壅脅腹,切按稍力,支撐難忍;燥者,腸中燥屎乾結,臍下切按,累累如珠;實者,腹痛大便不通,切按臍腹,其痛更甚。上乃大承氣湯之腹證。

小承氣湯腹證:痞滿異常,重按臍下,無燥屎結塊,此實熱尚未結硬也。

調胃承氣湯腹證:痞滿不甚,但臍下有堅硬物應指,此燥屎已結成形也。

由此可知,大承氣腹證具“小承氣”之痞滿,備“調胃承氣”之結實,痞、滿、燥、實俱備,投用攻下,正中肯綮。

2、察舌:

“觀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驗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誠經驗之談也。筆者認為應用大承氣湯時、觀舌察苔實為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其舌苔:焦黃而厚,粗糙而垢、或灰或黑,裂紋如皺。若舌苔黃而不焦,厚而不燥,色黑而潤者,切不可妄投攻下,否則將鑄成大錯。

3、診脈:

承氣貴在通裡,通裡之旨,貴在瀉實,臨證診脈亦頗重要。其脈沉實,或沉數有力,或沉實而滑,實證實脈此乃其常。間有痞、滿、燥、實諸證俱備,但其脈小而不大,緩而不疾,更有熱盛體厥,六脈沉遲,或六脈皆脫,而口氣熱臭,腹滿而硬,久按灼手,證實脈虛此乃其變。相機權衡,自可獲致得心應手之妙。

可見,切腹、察舌、診脈,乃辨承氣證之三大要點,三者不可偏廢而重此輕彼。總之要抓住要領,掌握全面,方不致以偏概全,顧此失彼。

二、臨證病案舉例:

1、無形熱結:

蔡某,女,68歲。

前數日感受風寒,自覺心下煩熱,腹脹微病,大便五日未行。今見潮熱汗出,躁擾不寧,煩渴口臭,鼻燥唇焦,脘腹痞滿,久按灼指,但小腹尚無結硬之物。脈沉滑而數,舌苔黃燥。

判為陽明腑證,邪鬱腸道,痞滿微實,燥結不甚,無形之熱結也。

治宜滌腸行滯,通瀉鬱熱。投小承氣加黃芩、杏仁、山楂,一劑病減,後經調理而愈。

2、疹毒內陷:

郭某,男,1歲。

染麻疹四日,疹未出齊,發熱,煩躁不寧,咳嗽氣喘,便秘,偶有抽搐而來診。證見面赤身熱,疹色紫暗,口乾舌燥,喘促氣憋;診腹,臍下結硬;審舌,舌黃燥而質赤;指紋青紫透過氣關;脈滑數。

綜合分析,判為疹毒內陷,陽明燥結,熱毒壅肺之候。

治宜清熱宣肺,攻下腑實。用調胃承氣湯加石膏、杏仁、瓜蔞皮、黃芩、赤芍、紫草。藥後半日,燥屎得下,諸症悉減。

翌晨二診,身熱不甚,咳嗽微喘,疹齊,色紅,口渴引飲,苔黃數。腑氣雖通,熱邪猶存。

治宜清熱宣肺,涼血解毒。

宗瀉白散加減:桑皮、骨皮、黃芩、杏仁、桔梗、二花、連翹、大青葉、葶藶子。二劑熱退喘止。繼以竹葉石膏湯如沙參養陰清熱,疹收而痊。

3、陽明腑實:

楊某,男,58歲。

1963年秋髮病,證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疼,口渴、微煩,舌苔周白中黃,脈浮略緊,二日未解大便。

初診辨為:太陽傷寒未解,內熱復熾,屬表寒裡熱之候。

擬予大青龍湯治療,三日後熱轉劇,躁擾不寧,目呆神昏,且發譫語。脈沉實有力,舌苔焦黑起刺。切腹痞硬而滿,重按臍下左側,有堅硬結塊。

斷為陽明燥結,熱擾神明,治宜急下存陰,方用大承氣湯加麻仁、川連、犀角,瀉實清心。藥服頭煎,目睛轉活,服二煎,瀉下燥屎十數枚。翌晨再診,脈平神靜,再予“竹葉石膏湯”三劑清熱養陰,遂告全愈。

4、熱極體厥:

周某,男,48歲。

1955年冬患病,遍身手足盡冷,指甲青黑,面色蒼白,兩手撮空,譫語神昏。某醫處乾薑、甘草、生附子諸藥,且日:“手足厥冷,遍身不溫,陰盛體厥,脈微欲絕,速煎大溫之劑令服,脈回則生,否則休矣”。餘聞其聲重且長;似非陰盛陽微之象,診其脈,浮取微細欲絕,沉按有力;察其舌,質赤津幹,苔焦黑而龜裂起刺,切臍腹,脹滿殊甚,有拒按之勢,重按左少腹,累累然結硬物應指。詢知大便已五日未行。

餘以為“熱極似寒也”,非承氣重劑不救,若用“四逆”將僨事矣。急宜攻下通結,滌腸瀉熱,遂用大承氣重劑加犀角,囑其寒”藥“熱”服,藥後瀉下燥屎十數枚。

翌日往訪,脈和神清,病情向愈,慮其燥熱傷津,又予“竹葉石膏湯”五劑以清餘熱而增其液,轉危為安。

三承氣之適應證,歷代家已有詳盡闡述。醫者若遇此證,宜遵先賢教誨,更以切腹助診,審因辨證,方能診治準確無誤。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陝西中醫》1986年第7卷第8期,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運營編號:GYZX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