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後人爲什麼千方百計替他開脫?

後人見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千方百計替他開脫,到了證據確鑿,無從開脫的時候,就說書上的事蹟,出於後人附會。

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後人為什麼千方百計替他開脫?​ 李宗吾這樣的論說,讓我們民族性中的這種可愛與不地道的一面暴露了出來。我們這種內向型的自我保護意識形態還是很明顯的。

當然,這樣的自我保護意識形態中也就再一次把我們的“面子”情結給呈現了出來。這樣的情結,有時候可能確實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這樣的情結,無疑又給我們民族性格中,多增加了一些依賴性與苟且偷安的特性。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民族性格中,時不時有著為了保護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而不敢,或者說是不願面對事實地自欺欺人。這應該說是我們民族性格中的軟肋。

這樣的民族性的可惡之處正如李宗吾在其著作中所說:中國人民,受了數千年君主的摧殘壓迫,民意不能出現,無怪乎政治紊亂。中國學者,受了數千年聖人的摧殘壓迫,思想不能獨立,無怪乎學術消沉。

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後人為什麼千方百計替他開脫?​ 李宗吾的特立獨行,也在於他的這種敢於橫刀立馬,劍指上層建築,並能擊中要害。因為這是有著他生存的歷史背景的,要是這樣的話放當代話語權比較寬鬆的學術領域中來看,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來的。

而他所生存的是一個基本上難以把下面的意思往上傳達的社會,也就是說,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從上邊壓下來的。

而這樣的安靜,是可怕的,尤其是對一個民族來說,更是一個可怕的噩夢。

因為這樣的混沌,其下場就是一場血淚史的書寫。所以,我們古人也作詩句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聖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後人為什麼千方百計替他開脫?

在學術界,不是“聖人”說的,就不敢說,或者是把這種真正原創性的見解當作不嚴謹來看待,這樣的審美中,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正在玩著“掩耳盜鈴”式的把戲,把我們的警鐘給遮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