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新高考命题趋势

学趣益学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新高考的命题对于今后的趋势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他的创新能力。有些题目,尤其是文科题目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就看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是不是多维度的、多角度的。从这个趋势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高校在选拔人才这个层面上,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高一到高三如何安排选科?

学趣益学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之前,要从几百所高校里面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现在,2020年选考科目要求整整100多页,涉及600多个院校,还有8000多个专业类别。要从中选定某个学校的某一个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尤其是将要进行新选择的高一新生。

面对一本厚厚的本科专业选考目录,这个暑假,学生和家长们该如何下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高一

上半学期:了解改革新政的一些内涵、内容。同时要着手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倾向在什么地方,自己的潜能在哪个科目上,自己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同时,再了解一下自己对哪个科目更加的擅长。

下半学期:思考自己通过哪条路去考大学。因为现在上大学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那个裸式报考,而是有多种渠道上大学。首先,要确定自己想通过哪条路上这所大学;然后,再考虑自身具不具备通过这条路进入这所大学的能力。如果不具备怎么办?要开始着手提升自己的背景,比如说自主招生,这种方式的招生非常符合未来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趋势,同时社会层面也愿意看到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的这种方式选拔到高校,通过高校的培养再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工作者。那这样的孩子们毕业以后他们会在职场上体现出来他们在自主招生层面所要求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高二

上半学期:要学好相应的科目,也就是你比较擅长的一些科目。因为将来参加自主招生时,会查看你高中三年五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单。要想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就要学会扬长避短。

下半学期:当学考基本完成后,就要对专业做进一步的了解。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的专业目录当中有理、工、农、医、经、管、法、哲、文、教、史、艺术,这12大门类,这12大门类又下设了哪些专业大类,专业大类再往下翻又有哪些专业呢?一定要搞清楚。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高三

上半学期: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如果付出了100%的努力,甚至是120%了,但成绩还是不那么乐观,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获得高校的录取加分了。要想获得高校录取加分,就要在某个学科方面有特长,而这恰恰是高校自主考生选拔人才所需要的。考虑清楚这些,就要备战自己选好的科目了。

下半学期:开始冲刺。如果自己没有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可以请教老师或一些专家,指导你的选考的科目可以报考哪些学校,哪些专业。

当大家明白从高一到高三一步一步该怎么走的时候,也就知道在拿到选考目录时,从哪里开始着手了。

自主招生的重要性

学趣益学

专家解读|新高考选科在即,准高一学生开学后该如何选择?

自主招生是们高三学生走向自己喜欢院校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成为将来人才选拔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凸显了哪些重要性呢?

第一,增加了高校的参与机会。传统的高考中,从学生考试一直到录取,整个过程高校是很少有机会参与的。只要是孩子们考了一个分数,填报了一个志愿,各省市考试院直接就把档案按照学校的志愿就投到学校去了。这个学校除了解到学生的考分以外,其他一概不知。而自主考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对自主招生设置了两个阶段的工作。

首先,学生有一个申请初审的机会,初审的时候只需要提交材料,在需提交的八大材料中有一种是学生的自荐信,也叫自述书。这个自荐信恰恰在里面能够表明学生喜欢这个大学和他喜欢这个专业的理由是什么,是否具备这个大学,这个专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有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未来有没有跟这个学校发生一些关联。

此外,自主招生还有一个笔试和面试的过程,尤其是这个面试。能够让高校在面试过程中,去发现学生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何,比如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等。

原来传统的高考,它就更像从前的包办婚姻。学校跟高校都没见过面,然后就拜了天地,入了洞房。结果,新郎官一掀盖头,才发现这新娘子不是我想要的这种类型。而自主招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更像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高校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聊一聊,看看你的规划是不是符合我大学的要求。

高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并在大学期间重点培养学生在某方面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将其培养成专业性的人才,再输送到社会上去。

这一过程看似很棘手,但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需求,找到差距,从而思考如何缩短这个差距。从长远考虑,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院校,以及到未来的就业,学生都不会再茫然了。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