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在抗日戰爭期間,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採取“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思想應對日本的侵略。國民政府考慮到當時的中國實力明顯弱於日本,如果直接硬碰硬,很可能會被打敗。因此,國民政府認為應當採取“以空間換時間,以小勝集大勝”的策略,利用中國遼闊的領土腹地,來拖延日軍兵力。當日本佔領了大片中國領土後,需要大量兵力進行管理,從而無法迅速開闢新的戰場。此時的中國則抓緊時間恢復經濟和工業生產,集結兵力,襲擾日佔區,儘量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同時通過外交方式獲取國際社會的支持,並等待美國等西方國家與日本反目,從而減緩中國的壓力。

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學良接到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軍迅速佔領了東三省。此後的蔣介石對日本採取忍讓的態度,儘量避免過早的全面開戰。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軟禁了蔣介石,逼蔣抗日。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隨後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宣佈開始全面抗戰。

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到了1937年9月,日軍相繼攻陷了北平和天津,併發起“太原會戰”,考慮到日軍接下來會一路南下,直取首都南京,蔣介石希望將日軍引向西部地區,有利於長期作戰。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決定在上海主動出擊,他下令國軍對日軍發起總攻,試圖將日軍趕進大海,“淞滬會戰”就此爆發。中國軍隊集結了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地方軍隊,還有中央軍和中央教導總隊等精銳部隊,共計80萬人,奔赴上海參與作戰。同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中國軍隊在上海拖住日軍整整三個月的時間,粉碎了日本企圖三個月拿下整個中國的圖謀。

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攻佔上海後,日軍將下一個目標指向中國首都南京,1937年12月,日軍對南京發起進攻,雖然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但是南京最終失陷,國民政府遷往陪都重慶。1938年5至6月,日軍先後佔領徐州和河南省會開封,於是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史稱“花園口決堤”,用黃河之水阻擋日軍南下。雖然目的達到了,但是也使得大量中國百姓流離失所。此後,日軍又相繼佔領武漢和廣州,由於日軍兵力分散,戰線過長,日軍決定改變策略,政治上對重慶國民政府展開誘降,軍事上對新四軍和八路軍進行打擊,從此中日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相持階段期間,“長沙會戰”和“百團大戰”都使得日軍遭受重創。到了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從此日軍將注意力從中國轉向了美國,國民政府也正式向日本宣戰。要知道,得知美國向日本宣戰後,蔣介石欣喜若狂,他期盼著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最後也如他所願,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重創日軍,直逼日本本土,並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也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談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抗日策略的對與錯

有人認為,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使得中國丟失了大量領土,包括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並且使得百姓流離失所。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國軍隊的士氣,也使得汪精衛之流得以大量滋生。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實在有些慘重。對此,您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