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

天人是否可以合一,这是哲学、宗教问题,不在本文讨论内容之中。笔者在讨论先秦数理文化的变迁。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隐晦表达中。出于对大自然现象的感悟,《黄帝内经》构筑一套与大自然的天地系统类似的人体系统模型。这是古代数理大一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黄帝内经》的这个人体系统模型,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已经被整理的相对完整。后世不管是出于崇拜还是基于发展,仅仅对其进行了补充、改良、完善和自然淘汰。

将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明确表达出来,是现代哲学上给予批判的西汉的董仲舒,成为汉武帝执政的理论基石。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董仲舒被归类为操持阴阳学的儒生,也就是这个时期所谓的百家争鸣思想依然还表现为个体思想的倾向和交融。至于儒门解易经第一人的提法,不确切,孔子增十翼,不算解易吗?

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有些说法是说这个思想由庄子提出,但庄子表达的并非这个意思。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的态度是人像父母,像天地。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态度是人最终还是法自然。自然这两个字并后世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个是现代的大自然的意思(这是儒家倾向),一个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这是庄子的倾向)。

古人称黄老之学,而非老庄之学,因此对于庄子和老子的思想,还是有必要有所区分。

基于以上考虑,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由董仲舒表达出来。

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古人在天、地、人三方面的地位纠结

从图腾崇拜过渡到天地崇拜这是一个过程,再将人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平齐,产生三才之说,这又是一个过程。在周朝已经形成三才思想。至于后世王阳明产生的心学,将人的地位抬高到高于天地,主观意识决定物质世界,也就彻底唯心起来。好在儒教当道,这种唯心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并不大,却被西方人发挥了,作为反宗教文化的一个数理文化的利器。

一种思想往往是一个人基于当时形势和文化基础产生的判断,而这种思想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这个过程并非有一个思想就可以这么简单。

从甲骨文的天与人两个字的演变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先秦这种思想改变的纠结过程。

甲骨文的天,用一个小方框或者圆点代表天,下面是人的样子。在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和天地大一统的思想,使古人纠结于用圆一统还是用方一统的问题。这个小方框或者短横的抽象表达天,在甲骨文的雨字中也有体现。天和人就差这一笔。

河图、洛书选择了方,太极选择了圆,八卦、周易选择了方,五行选择了圆。直到太极、周易、五行再被一统,也就采用圆的表述了。

那是不是出现夫这个字,人的思想就冒尖到天上了。并不是!这是由于甲骨文人字的表达出现的误解。夫上面这一横,是发簪的意思,而非天上面的抽象的一横。夫在古代这时候指成人。

而无字的历史演变,能够看出古人的思想变化。无字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结绳记事的绳套。这是很特殊的绳套,代表数字五的。这个五是河图、洛书核心数字的简化,代表天地。后来这个绳套演变为玄字。老子所说的那个玄字。

无从甲骨文到金文,肩挑阴阳绳套的人,起初是两个玄字与人脚平齐,后来是有的双脚开始落地。这意象韵味就大大的不同了。而到隶书,由于儒家当道了,这种金文的无消失,变成了结绳记事意象的无,像渔网的样子了。这个字的改变是有意的。这样原来有玄学意味的最小的有的意思的甲骨文的无,变成了没有这个意思的现代的无字。老子的道德经不用改其中的无字,仅仅是变了写法,就已经把语义改变了,成了庄子的逍遥。

另外,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并未发现无为这个词,网上有这方面的探讨,不再复述。

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学说之争与兼容继承

昨天看了一篇介绍黑格尔的文章,他对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思想有一些贬低之词,作为思想家而言,贬低别人的学说这应该是树立自己思想的一个论辩基础。

中国古人实际一样采用了这种辩论的手段。《老子》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这句古人解释混乱。古人并无标点,造成后世很容易出现歧义。非在甲骨文中,

”是“”的本字。,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

“可”在甲骨文中是吆喝的意思,后来演变为说出来、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果此句另外断句。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立即改变。可以说出来的道,意义向背的道,这都是通常的道。老子的下文,明显是阴阳一体的道,而非阴阳向背的道了。而这种道不能准确表达,唏嘘缥缈,所以你能说出来的道,都是普通的道。这样理解,才与全文连贯。这种文笔上的唯心的霸气,直接打压各种学说。这也是道家学说能够演变为道教的思想基础之一。

后世,有的版本在这句话上补充了一个也字,那么必然造成先前的断句方式,除非老子手书的原版底稿现世,否则这种笔墨官司打不清楚。鉴于秦始皇和项羽的两把火,这种机会渺茫了。

道可道,非常道,这种断句解读,对儒家有利而已。而且非字被解释为否定的意思,甲骨文中不这么用。老子知晓当时的字的字不达意和多义的问题,他采用的哪个意?是否有意利用了这种多义呢?

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天人合一完成了古代数理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

河图、洛书之后,伏羲八卦没有直接兼容洛书,至周易兼容洛书。五行兼容河图;至董仲舒,周易明确兼容五行,而太极与周易又兼容了。这样古代数理几大主流模型全部兼容。也就是全部可以数理换算表达了。

这在数学来讲,实际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一个整体,二分、三分、四分、五分、六分、八分,偶数分法可简单兼容,也就是2n表达;八卦兼容了2n、3n;周易兼容了6n、8n;但是奇数的存在,质数的存在,数学无法完成简单兼容表达。而对于数理,古人采取了数学解释不了的地方,用讲理的方式解决,那么这种数理一统也就成立了。可见当时数学地位的卑微。

剩下的七分、九分是这种数理方法永远的痛处,就像西方金字塔数理模型要面对的七、十一、十三这种隐痛一样的问题。后世牵强解读七,无数次转化之后,肯定能找到七,但这已非古代数理大一统简洁化需求的初衷。直到二十世纪末了,有人跳出来说解决了九的兼容问题,这该哭还是该笑呢?

数学现在有能力解读任何分法,只要这数你可以写出来,你不怕解读复杂。

当然,最大质数、超越数、弦长永远不等于弧长又是数学大一统永远的心痛之处。基于数学的物理,没有这个痛点吗?那就奇怪了。

五行(二)—百家争鸣前后的学说之争

待续。。。。。。

明天解释五行的五,后天解释五行的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