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

我们认识易中天老师,大都是从《百家讲坛》开始的。他的《品三国》系列,诙谐幽默,讲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这本《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延续了这个特点。

“百家争鸣”着实是个大话题,讲出新意来并不容易。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有三个特别之处,很能抓住读者的胃口。

第一个特别之处是讲故事。用画面感很强的故事,表明诸子百家的观点。

以儒家为例。话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一条河边,要过河啊,可渡口怎么找也找不到。

孔子自己驾车,让学生子路去“问津”,古代码头就叫“津”,在这里“问津”就是问码头在哪儿。

子路走到一处农田里,看见两个耕地的农夫。子路就说:“请问在哪能过河?”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

这两个农夫一看子路,反问道:“那边儿拿缰绳的那位是谁啊?”

子路回答:“孔丘 。”

农夫又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农夫说:“那他知道渡口在哪儿!”

子路碰了个钉子,又问另一个农夫,农夫说:“天下无道就像洪水来了一样,谁也拯救不了。与其像孔子一样拒绝坏人,改变世界,还不如像我们这样与世隔绝,自在逍遥。”

两人说完埋头干活。子路很受打击,回去报告孔子。孔子感叹说:“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呢?”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那就是拯救天下,然后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即使知道做不到也要做。

孔子给出的“药方”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礼乐”和“仁爱”。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

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国际化。这个“国际化”不仅是指诸侯之间,也是指不同思想的碰撞。

话说赵王沉迷舞剑,甚至影响国事了,谁劝也不听。太子请庄子来,让庄子向赵王进谏。

庄子穿了一身剑客的衣服,大步流星走到赵王面前。

赵王手里握着剑,问:“先生有何教导寡人?”

庄子只说一个字:“剑。”

赵王问:“先生之剑如何?”

庄子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即使隔十步站一个人,排上一千里,依然挡不住我的剑。”

赵王感叹说:“天下无敌!”

这番话够霸气,但是庄子的剑术并不是真的这么高。他接下来解释,他的剑,并不是真的剑,而是天子剑、诸侯剑、庶民剑的结合。

这是在劝赵王放下手中的剑,去修炼无形的剑,才能天下无敌。

除了诸侯国之间的故事,易中天老师还把“百家争鸣”与同时代的希腊文化相比较。

比如,把孔子和犹太先知、释迦摩尼、毕达哥拉斯,放在一起分析,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同样拥有伟大的思想。

还有把墨子和苏格拉底相比较;把希腊文明的衰落和法家在中国的崛起,放在一起讨论。

这些角度很有意思,兴许你也能延展出去,想到很多东西。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易中天老师对“诸子百家”的解读

第三个特别之处是现代化。

易中天老师讨论“诸子百家”,最后总要落到现代人身上。

话说楚国宰相的儿子杀了人,楚王宽恕他,把他赦免了。

这宰相信仰墨家,说我们墨家的原则就是有罪必罚。他回到家后,亲自把儿子处死了。

很多人赞赏这个宰相的行为,说人家就是讲规矩,犯了罪就是犯了罪,该受罚就要受罚,即使是宰相的儿子。

但易中天老师驳斥说:“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不是太残忍了,而且这是无视法律、私自执法。”

处死犯人,并不在这位宰相的职权范围内,而且他有什么权力,越过君主的决定,去处死一个人呢?

我们现在时不时也曝出一些暴力事件,一个小偷、劫匪或者诈骗犯,被人发现了,当场抓住了,群起而攻之。

好像这些人做了坏事儿,就有了打他的理由,这些人活该被打。

但在法治社会,他们的过错,自有法律来惩罚,你可能来龙去脉都不知道,又有什么权力,来惩罚他们呢?

这本书三个特别之处,故事化、国际化、现代化,能吸引我们,把大部头的历史读下去。

希望你也能从中发散思维,找到属于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源你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