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匈奴到突厥到辽金蒙古再到满清等,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吗?

黑烈


我认为,以上这些民族中最大传承的就是:

那就是不停地侵犯中原。区别只是,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

首先要明确一点,题目当中提到的金代、满清都不是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辽、蒙古,是游牧民族。

比如创立金朝的女真人,就是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后期加上畜牧业。对此,北宋人徐梦梓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就有记载,“土多林木,田宜麻彀,以耕凿为业”。

至于建立满清的女真部落,更是以农耕和渔猎为主的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完全扯不上关系。

只有匈奴、突厥、辽、蒙古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不过这些民族都是从北面进攻中原,而且往往以骑兵为主(比如满清吹嘘自己骑射得天下),因此给人一种错觉,认为都是游牧民族。

其次,匈奴到突厥,再到辽和蒙古,草原上的强权更替,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中原的王朝更替。

在辽阔的北方,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游牧民们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长,每隔上百年,就会南下侵略中原。

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他们就以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这样的名字断断续续出现在中原史书的记载里。

然而,就和中原王朝历代兴衰更替一样,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尽管名字各不相同,核心统治集团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主体的草原游牧民们始终都在那里。

比如,北匈奴遭到汉朝打击,被迫西迁后,留下的十万部落就加入了占据匈奴故地的鲜卑。“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

鲜卑六大部落之一的宇文部,就被认为是匈奴和鲜卑杂交的后裔。

同样,成吉思汗让蒙古人的威名传遍世界。但事实上,他是在统一了克烈部、乃蛮部、孛儿只斤部等所有草原部落之后,让蒙古人成为了“居毡帐的牧民”们的集体代名词。

再次,以上这些民族,在血统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民族早期都没有文字,缺乏可信的历史记载,草原又是一个没有边界,流动特别频繁的地域,因此,往往很难弄清楚他们的种族来源。

比如鲜卑,是五胡乱华时期最著名的一个,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但他的族群来源,始终有很多说法。

最近,通过检测北魏皇族元威的遗骨,样本检测结果为C2b1a1b1—F1756。根据战国时期东胡墓葬、唐代室韦墓葬的样本检测结果对比可以得知,以上三者的样本都是一致的。

由此,通过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就是东胡-鲜卑-室韦-蒙古等民族的摇篮,也证明了大兴安岭就是《魏书》中记载的大鲜卑山,即鲜卑人最初生活和起源的地区。

此外,根据对蒙古国柔然贵族墓遗骨的检测,发现同样为C2b1a1b1-F1756。

因此,我国史书中记载的柔然为“东胡之苗裔”、和鲜卑是同根同祖的说法一点也不错(

“先世源由,出于大魏”)

此外,如果从长相上来看的话,草原上最早的强权匈奴,和最后一个强权蒙古人,极其酷似。

无论是中原汉人,还是罗马历史学家,或者是来访的耶稣会教士,他们笔下的匈奴人和蒙古人,都有一样的相貌:阔脸、宽鼻、高颧骨、眯眼、厚嘴唇、稀疏的胡须等等。

还有,根据分子人类学的检测,匈奴核心单于家族的父系是R1a。

由此证明了匈奴突厥,鲜卑蒙古的核心部落来自于不同的父系人群。

最后,游牧民族们所采用的战斗方式都是类似的。

在机枪大炮发明之前,草原民族对定居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灵活。他能时不时地来骚扰你,你想去打他的时候,却早已经跑的远远地。

比如《新唐书》里面记载突厥就是,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居无定所,强大了来骚扰你,打不过就跑。所以唐朝军队虽然多,但有力使不上。

再比如蒙古人,同样用的是草原战术对付敌人,在和基辅罗斯公国军队打仗时,蒙古人故意跑了9天,直到罗斯人进入圈套才反击。

不过相比之下,北宋时,女真号称“满万不能敌”,到了满清的时候,主要战术就是猪突,所以,满清虽然机缘巧合征服中国,但他自己的死伤也很严重。早在吴三桂叛乱之前,就主要依靠汉人军队。

结论:

要想几百个字说清楚这些民族的传承很难,不过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即可。

那就是,在辽阔的欧亚草原上,我们所知道的强权,都是从一个个最小的氏族,逐渐衍变成部落。当他越来越强大以后,又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纳周边的其他部落。

最终,形成一个民族。

当他因为各种原因失败后,就像雪球一样,又会逐渐分崩离析,逐渐退回到最初的部落形态,直到另一个强大部落的崛起。

这就是草原民族的规律。


小奔说史


就其侵略性、残忍性、掠夺性、破坏性、民族惰性、贪得无厌性而言,他们几乎是一脉相承的,到今天为止也没见他们为人类做出点儿什么贡献,包括他们的近亲南朝鲜人都一个德性。

这帮人其实都是从通古斯来的,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一拨一拨儿的都给自己胡乱起了名字,咱们中国人也是因为各地方的口音相差太大,就给他们起了名,羌、羝、戎、胡、夷、鲜卑的乱叫一气。后来的突厥跟他们不是一回事儿,他们是阿尔泰跟高加索人的混血,维吾尔人另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