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藝術標準,爲什麼藝術作品有優秀和平庸的區別?

千千千里馬


藝術有沒有標準?

考察藝術史,能稱為藝術的東西,其認證過程大概有那麼幾個特徵在背後推動:

1、精神性。既然稱為藝術的,它的價值就超出了純器物層面,帶有精神追求的特徵,你覺得這裡頭有“料”,有美妙神奇的效果讓你的心靈為之震撼。達芬奇的畫不能簡單的還原為他使用的各種顏料和物料,這種還原觀是非藝術的。

2、近身性。你喜歡,你覺得這種風格效果,這種視角呈現,與你個人的某些方面非常契合,你很想擁有,很想親近,讓它進入你的生活,你的生命。唐太宗好王羲之書法,就是典型。你不喜歡,你沒感覺,即使公認的藝術對你來說也是毫無意義,例如交響樂、歌劇,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它就只停留在知道有那麼些東西的程度上,它跟你毫無關係。只有真實在你生命的精神深處發生關係,藝術的功效才發生。

3、自由性。什麼是藝術,你的感覺,你的判斷,你的追求,是在完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建立的,你不覺得是有人在強迫你,威脅你去接受。你可以對某種藝術“說不”,別人也可以對你的態度立場“說不”,大家平等自主。如果有某種力量不管你反不反對,強硬要你服從所樹立的標準,稱“這是唯一的藝術,不能反對”,這還有藝術可言嗎?

4、人群性。總有一群人認為“這是藝術”,不只你一個人,是一個群體。不同的群體之間,對藝術好壞的看法,有可能出現諸多不同,例如現代書法家中對碑體的成就就有不同意見。

3、文化性。文化性可以包涵兩個層面,一是實際主宰的文化力量,二是你個人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的閱力能起的作用。古今中外,文化有著很多方面的差異,中外有別,古今有別。以中國傳統文化旨趣為主導的人,很難欣賞得來莎士比亞的偉大,很難接受西方現代派的音樂;而以西方近現代美術立場看,則中國書畫中的神韻、意象不知為何物。同時,人類歷史上的藝術,按現在某些標準確實可以劃分出“高端藝術”與“通俗藝術”兩大塊,兩者的追求並不一致,我們不能把郭德剛跟托爾斯泰放在一起討論其藝術性、藝術價值,兩者門道不同。

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在人的一生經歷中不斷被接受與消化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審美領悟,一般來說時間越長,閱歷越豐富,鑑別能力相對高的機率要大一些。藝術最終是要與生命合一的。

藝術作為社會現象,其生產與傳播越到後來,越精細化專門化了,古今中外皆然。有經驗有理論有實踐,相比那些沒有的群體,確實發言權大一些,這是要客觀承認的。是,這也不絕對。

好了,綜上所述,藝術有沒有標準呢?我的回答是:有的,不同的群體、不同的文化類型、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相對鮮明的藝術追求,這種追求就是標準存在的體現,例如明朝的書法與唐朝的差異就很大,兩者對於書法的理解和創作動機、創作模式都很不一樣。不過從大的更長的歷史看,顯然唐朝書法在明朝之上。優秀與平庸是在一個大類中比較的結果。但是:

第一,所謂的標準是相對寬容和個性化的尺度,所謂偉大、傑出、優異與平庸,是這個尺度下的運動,不可能量化,也不可能通過社會大辯論、大批判加以改變,變了就不再是藝術了。這種時候我們曾經遇見過。

第二,要找一個全人類統一的藝術標準,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統一的規範的藝術標準,是不存在的。藝術說到底是人自由自主的狀態下的一種創造,藝術家比藝術理論重要,比粉絲重要,比歷史與時代都重要,他是不可複製的存在,只有藝術家自由自主的創作,藝術才是神奇的、美好的,體現人類創造力的地方。如果都追求統一,藝術就完蛋了。

所以,我們也別指望,我們自己什麼都懂,老覺得超級有發言權。特別不能以“人民”的名義指揮藝術創作,“人民”不能產生真正有深刻豐富內涵、形式手法獨到的藝術。“人民”只能理解通俗簡單好玩好看的東西。這是不是藝術呢?可以是,也可能不是,“人民”不細分成真實的群體,它就只是個意識形態的東西,要落實到具體的人群中,藝術的尺度才會出來。這是客觀事實。


唔好嘈


謝謝你的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剛剛回答了一個問題:藝術有標準嗎?我說當然有標準,如果沒有標準,為什麼不是所有的藝術都是優秀藝術呢?

結果你猜怎麼著?有人評論說,藝術沒有標準!


我就奇怪了?既然藝術沒有標準,那為什麼會有藝術爭論?

比如說,有人說田英章的書法藝術好得不得了,有人卻說田英章的書法基本等於零?

為什麼還是一個田英章,對他的書法評價這樣不同呢?

我感覺,這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

如果藝術沒有標準,為什麼藝術作品有優秀和平庸之別。

所以,千千千里馬很想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比如書法藝術,我們如何看優秀和平庸?

我看,兩個標準。

一個是學習傳統的功底

比如田英章,他學習傳統的功底來說確實不錯,應該說就學習傳統來說已經是優秀的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非常崇拜田英章的原因。因為要達到像田英章這樣的傳統功底確實需要優秀的學習品質,田英章達到了這個品質,所以,他的書法是優秀的。

還有一個是從歷史上來看你的藝術成就,是不是有所創新

藝術作品既有一個學習傳統的基本底線,也有一個歷史創新的標準在那擺著。

我們還是繼續以田英章的書法為例。田英章在學習傳統方面確實很優秀。

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在歷史上來看僅僅是一個很平庸的藝術成績。


為什麼?因為藝術需要獨特的風格,這是藝術真正的價值。

如果藝術沒有創新。人人都像田英章的書法一樣,那藝術就死亡了。

比如說,工業產品為什麼不是藝術?因為工業產品都是形式內容一模一樣的東西。

藝術不同於工業產品,是因為藝術是一個個個性新穎鮮明的個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斷重複。

田英章學習書法傳統功底深厚,這個沒有問題,站在這個層面說他的書法藝術優秀,也沒有問題,關鍵是他沒有創新,這是他無法登上書法高層最後一個臺階的最大遺憾。這也是人家批評他書法平庸的道理。

所以,我們不能把藝術標準的層次給混淆了。

比如,我們可以給一個小學生的藝術打個100分,我們也可以給一個研究生的藝術打120分。

但是,像徐悲鴻、齊白石這麼大的藝術家,人家也不會給他們打100分。就是打90分也要掂量掂量的。

因為給徐悲鴻、齊白石打分,不是給研究生打分給標準,而是給他們對藝術史的貢獻打分。

所以,藝術作品的標準是非常清楚的。

你可以不喜歡這一家的藝術,但是,你不能否定這一家的藝術成就,因為他的藝術歷史貢獻在哪擺著。


千千千里馬


因為我是美術出身,我就從美術方面來舉例說明我對藝術標準的看法!

《星空》梵高 ▼

正如您所說,藝術從古至今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因為藝術是一個很寬泛而抽象的東西,它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不論是表達還是欣賞,都來自於一個人的主觀意識!其實想一想就能明白!

估計有人會說,藝術有標準,因為任何畫作和書法都要遵循結構、色彩、線條、造型這幾個基礎標準!但是如果運用到草書和抽象派的作品甚至音樂作品中去呢?這個標準該如何評判?

抽象派作品 ▼


藝術的表達千變萬化,它是沒有界限的!

我們在評價一個作品藝術成就高低的時候,除了創作技巧這一點之外,更注重作者自身精神和情感的表達!因為藝術本來就是抽象的!

《父親》油畫 ▼

這個油畫作品《父親》,有人會說,這很寫實啊!並不抽象。我們剛才說了,字數的表達方式千變萬化,沒有界限和固定的形式!

寫實的作品千千萬萬,每一個都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嗎?我們這樣想一下就能明白了,表達方式並不作為判定作品展優劣的標準,你所要表達的目的才是唯一的標準!

藝術是抽象的,藝術的表達方式是沒有固定形式的!不論是中國的書法、國畫,還是國外的素描、油畫都能稱之為藝術!藝術的形式沒有高低之分,藝術家的技巧、修養、情感才是優劣的標準!


萬物皆明


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一種結果。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審美價值,美表現為某種特獨性。它有審美標準,但標準體系很複雜。不同的藝術門類和不同的藝術派別審美標準差異很大,比如音樂作品與繪畫作品,前者是聽覺藝術,後者是視覺藝術,審美標準當然不同。同是繪畫,古典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審美標準也有很大的不同。這些門類和派別各有自己的一套審美理論,從哲學層面到技術層面不一而足,以至於不在此領域的人除了籠統地感覺美外既看不明白更說不清楚沒在哪裡,甚至懷疑是不是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審美的一般性標準。比如,符合人們的某些哲學觀點,像國畫那樣表現的那樣具有禪意,在真與不真之間,表現一種神韻,承載著人們的某種精神的作品。又比如符合人們普遍的道德審美要求的作品,承載著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再比如技術精湛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風格獨特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創意新穎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等等。這類作品最容易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從內心產生審美共鳴,並引導人們發出美好的感情、正確的認知和良好的行為,即情操的到陶冶,情趣得到昇華,思想變得深邃。這樣的作品就是高雅的藝術作品,它會使人通過作品延展到最作者人品的尊重與嚮往。與此相反的表示低劣的作品甚至不是藝術品。


mulin30311368


藝術的沒有固定的線性標準,但並不代表藝術沒有標準。通常來講,藝術的優劣難以量化,更不能劃出“及格線”或“優秀線”。可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藝術品是存在優秀和平庸之分的。

因為藝術的評判,是一項非常難以把握和操作的事情,也很難全面地解釋清楚。在此,我想可以從基礎和靈感兩個方面來解釋下。

從最基礎的層面來講,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書法,都對創作者的基本功有著較高要求。再有天賦的人,也不能跨過基礎性學習,便能成為傑出的藝術家。從一點來講,基本不紮實的從業者,所設計和製作出來的藝術品,很難被複以優秀的標籤。

從藝術性的角度來看,當從業者基本功達到基礎條件以後,優秀與平庸之間的差異,便體現在創作靈感上,或者說,取決於天賦。天賦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是藝術創作中的一把金鑰匙。正如我一直強調的,傑出的藝術作品,很少是純理性的產物。

當然,除此之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還應該有著健康的品味和良好的精神追求。這直接體現著藝術家的高度,決定著藝術品的價值。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一些粗淺認識,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碣石樵子


謝邀。這個問題提得好,它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由於美育的缺失所導致的審美迷茫,長久瀰漫在大多數藝術愛好者心頭,不能釋懷。有句格言說的好:“詩是精神貴族的奢侈品”,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草地上開滿鮮花,而牛發現的只是飼料”就很難避免。同理,想要欣賞一件藝術作品,領略其旨趣和妙處,達成審美愉悅,個人的藝術修養至為關鍵。比如倪瓚的山水,八大的花鳥,就不可能象馮小剛的《芳華》一樣,能被大多數觀眾所理解和接受。至於所謂藝術有無標準,我以為,標準是個多角度和多維度的衡量比較體系,非一家之言,或哪個權威部門或批評家們所能主宰,它存在於藝術史、天地間、以及所有真正愛好藝術者的心裡,而且隨時間和歷史、意識形態等等的變遷而常變常新的這麼一個神奇的存在。四王、董其昌的山水在毛時代,被貶為腐朽落後的糟粕,今天又奉為經典;此一例也!範曾看不上吳冠中的線條,吳冠中說徐悲鴻是美盲,皆是大家,各持己見,勢如水火。然若是藝術修養到一定水準,你自會分辯範曾作品,哪些是壯年時才氣縱橫之力作,那些是無病呻吟之平庸複製;你也能看出吳冠中的作品,哪些是與天地相往還之寫生佳構,哪些是名不副實之閉門造車。這麼一說,應該能講清藝術所謂標準了吧。要之,在學養,在眼界,在偏好!言不及意,與諸君共勉。


天馬行空郭大俠


問的好啊,所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高尚、低級等,是的

優秀、平庸總得是有標準的。

藝術當是人類意識的範疇。這個確定嗎?確定的話。那麼,

王陽明有首詩說到點子上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按陽明的話說,心本無所謂好壞,當然陽明侷限於,事物本無所謂有無,都歸於一心了。這點不妥,但是他之謂,無善無惡的這個“體”,換到世間萬物的客觀所在都一樣。本無所謂好壞。是人人為的以人類的價值取向然後才有的善惡好壞,這就是意之動的結果。知善知惡是良知,不妨叫作審美標準吧,為善去惡是格物,那麼,人類的藝術就是“意之動”的產物,有善有惡呀,優秀的藝術創作也就是“格物”的產物,那麼,“良知”呢,可算便是低級、高尚,優秀、庸俗的審美標準否?

於是,如果說,大自然本就是一門藝術的話。這門藝術本無所謂善惡優秀平庸的。渾然一體,是那就是那而已。而人心意識趨向於自己的愛惡使之有了優秀平庸,高級低級,善惡的概念。就是一個標籤。然於別的物種而言呢未必如此吧。

同樣侷限於人類作為的藝術而言,人類自從從原始社會進入有了商品交換的私有制制度後,人類社會就成了一個對立統一的統一體,用馬哲的話說是階級的存在,社會矛盾的必然現象。符合大自然規律的符合廣大人民的審美價值的需要的就是高級的,不符合大自然規律的,追求個人癖好的變態的當然就是庸俗的。

藝術這個標準是有地域性時空性的,十里不同天,標準是隨著人們的對自身對宇宙的探索認識而會不斷髮生變化的,它也受各方面的政治經濟等價值導向的影響。據說,唐朝是以胖為美,唐後主李煜以小腳為美;就是那唱歌的,自古多以高亢嘹亮為美,近年來沙啞腔調也美了;據說,古時西歐有段時間以細腰大屁股為美,現代都是翹臀長腿模特為美;中國自古以含蓄為美,水墨寫意,西方社會以開放為美,油畫寫實。這都是審美價值的觀念標準帶來的區別,同時變化著,對立轉化。

但是,人類勞動最美,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藝術追求永遠是:真理的追求,真善美!

好了,倉促,言不盡意,一家之言


東聲西音


一件藝術作品的優劣,從客觀講,與它是什麼材料,材料的特性是什麼,如何利用該材料的特性,來展現創作者的主觀願望。創作者的水平如何,在同類題材中,所展現的意境的範圍,深度如何。都有密切的關係。哪怕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或相同時期,創造的作品,都會有明顯的差異,在高手看來。為什麼?從根本上講,藝術品的創作,是作者在另一空間,這指自己的身體。的意識體現。正如前人所言,看到的是一個樣,心裡想的是一個樣,手上做出來的又是一個樣,三者不盡相同,但作品又是三者的統一結合。更不要說是不同水平的作者所創造的了,也無須提仿製者類了。比如豐子愷老師的畫,仿者大有人在,但看似幼稚,簡約的畫面,又有幾人能仿得傳神,豐子愷的線條細膩,緊約流暢一氣哈成,仿者散墨,單調。書聖,王羲之重寫蘭亭序,也深感,再也找不到那樣靈感與芬圍。


非才


起碼現在來說藝術標準是主觀的。藝術確實有標準。但是並未明確說明這個標準。這個標準是藝術從業者才能拿捏的。普通欣賞的人只能是主觀臆斷。不能夠作為參考數據和標準。這就如有的人不能接受過分抽象的藝術感情是一個道理。總覺得看起來美的即為藝術。如果不美,就是糟粕一樣。



世間所有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藝術的表達並非只有美的元素。藝術的體現分為內在和外在。外在的體現完美,自然就是視覺美,如果藝術性完全體現在外表,那麼是沒有任何內涵性的,它的美已經一覽無餘,還需要再去體味什麼嗎?聯想的空間已經失去。這些藝術表達也是植根群眾的根本。



藝術體現內在的話,才是具有生機無限的藝術品。因為它讓你充滿幻想。可以衍生更多的藝術思維。具有開拓性。當然二種藝術作品各有各的用途。都有必要存在。

至於是優秀的藝術還是平庸的藝術這個是沒有標準的,我上面說過了,評價藝術作品的優秀和平庸全部是主觀的臆斷。(包括我本人也有這個問題)並非客觀合理。這也給藝術造成了不合理的存在。



看待任何藝術作品我們都要抱有一個平常心。可以不懂,但是絕對不能裝懂。因為不懂可以學習正確的。但是裝懂的那個時刻,你已經走向了錯誤的路。不見得可以回頭了。


書法影響力


藝朮準標準是有,但在名評委的心中,只能大體上的標準要求成文,很多因素條件是不好用文字來規定的,只能憑專家們的個人感覺來判斷打分,然而統計後得於參評人員的平均值,也就是某作品的藝朮的水平分數,由此而得出比賽名次。只能是這樣,當然這裡面還有嚴格的程序,防止面子,人情世故的因素做到公平公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