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處決犯人爲什麼要選秋後處斬?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裡聽到“押入刑部秋後處斬”這樣一種說法,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官員處理小老百姓難道不是大權在握嗎?怎麼處理個死刑犯還得拖到秋天呢?總不是殺個人還得選“良辰吉日”?可能會有這種說法,古人畢竟還不科學,相信點鬼神是可以理解的,但總有不一樣的出現,不過,你如果真以為古代的死刑就為了追求這麼一點虛無的形式,那你就太小瞧他們了。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選秋後處斬?

在古代的刑律裡頭就寫得很清楚,“人命至重,死者不可復生”,而秋後處斬就是為了儘可能保證死刑的公正性,給所有事關人命的判決一個緩衝的時間,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緩刑,雖然不恰當但是意思還是很明顯的。比如說,秋後處斬可不是簡單地把犯人押入大牢,然後拖到秋天了立刻行刑這麼簡單。凡是被判處了死刑的人,都要經過一系列的核查流程才能斬首。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選秋後處斬?

古代選擇在秋分以後、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秋後問斬”。這是為了順應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問”的本義就是審訊,後來才衍生出了“判處”的意思,而“問斬”就是指判處死刑。

春夏是萬物滋育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蟄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

西漢中期儒學春秋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前179~104)繼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迷信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冬行刑。如果違背天意,就會招致災異,受到上天的懲罰。從此,“秋冬行刑”遂被載入律令而制度化。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選秋後處斬?

古人有嚴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執行死刑是在秋冬季節,與古人信奉的自然神權觀念有關,即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生命力旺盛,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萬物凋零。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時時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古人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就要遵從更要遵守,按照天時行事,處決犯人也是一樣。

有大量證據表明,漢朝時期,死刑的執行限制在秋季和冬季舉行,已經不僅是一種觀念,而且是深入人們心中的事實。依據農民作息相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來區分。

古代處決犯人為什麼要選秋後處斬?

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後通常都會集中處死。選擇秋冬二季實行的原因,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閒,不用種糧食,強迫民眾觀看,有考慮示警的作用,當然這也與古人“不誤農時”的考慮有關。

  古時候的人受到剝削壓迫,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不敢反抗也沒有能力反抗,只能任人宰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