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可以分为哪几种?

玩转智能


草书属于书法中的一种,书法有六大类,即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草书和魏碑。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书法是5种字体,因为魏碑可以归到到隶书中,它介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过程。



题主你问草书有哪几种, 就现在而言,草书可以分为三大草书,三大草书即章草、今草以及狂草。

我们来逐一说一说这三种草书的特点。


  • 章草

章草与今草相似,从草书发展史讲,章草大体上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当时,它既是一种小学“识字”,也是一种章草标准字体。


到了东晋以后,作为今文字的新体草书,以及行书、楷书走向全面成熟,隶书及章草也随之而被取代了。当时为区分新旧草书,人们将新体称为“今草”,鉴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有章可循,就称之为“章草”。


  • 今草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今草是对章草的革新。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中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



狂草

狂草听名字就知道挺随性的,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狂草是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说的明白一点,外行人绝对看不懂系列。




东家APP


一般说法,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也有的把行草列入,即为四种。其中以章草为最早。

“简化”和“草化”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基本倾向之一。论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为了便捷、急就。如东汉赵壹《非草书》所谓“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这里所谈到的“隶草”,当是章草的前身,如“秦简”中较潦草的一类。至于草书产生的时间,历代众说纷纭,需要具体分析。许慎《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的说法,极近赵壹的“秦末”说,或指西汉简书之较潦草的一类。张怀瑙瑶认为始于战国,乃指行文起稿的草篆。宋张拭所谓“笔札以来便有之”,则又指汉字产生以来,就有一种潦草的写法,都不是指我们所说的草书字体。

作为最早的草书字体——章草的形成,从已见有章草法度的汉简来看,当在西汉后期。到东汉章帝时,章草已极为成熟,并出现了著名的章草书家杜度及稍后的崔瑗,并一直流行到晋代。章草的特点,是相当一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结构不仅章符化,而且统一化。写法严谨,一字万同,又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波磔鲜明,深具隶意,故有“解散隶体而粗书之”的说法。

传世的代表作品有后人临摹皇象之写本《急就章》,一般评论,以宋克的写本为最好。此外,还有索靖的《月仪》、《出师颂》等帖。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张芝创今草之说,但无可靠的书迹流传,所以米芾、黄伯思等都本欧阳询所谓“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皆然”,主张王羲之和王洽变章草为今草的说法。从出土的汉简来看,应当说由章草到今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汉末张芝时期已经开始了这种演变。张芝当时是擅长章草的大家,专攻草书,有“池水尽墨”之说,因而能“转精其巧”,渐开今草之风,是可能的。到了东晋,今草就已非常成熟。从现存可信的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也可以看出这个演变的痕迹。

今草与章草不同的地方,是去掉了有隶意特征的“隼尾波”,加强了“使转”,并进一步草符化。晋唐以来,著名的今草书家及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等,都可用作初学草书的范本。

“狂草”是在今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最为放纵的书体,不但行笔较今草更为流畅、奔放,且点画结构也更为简化,用笔纵横驰骋,极为迅疾、自由、并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便于抒发豪放的情怀。一般把唐代张旭、怀素作为狂草派的代表,书史上有“颠张狂素”之称。


誓屠东京


草书大致的分为章草,今草(也叫小草),狂草(也叫大草)。还有一种半行半草的草书,称为行草。

章草为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救章》一篇,解散隶体,损隶书之规矩,存字的大概,本是草创之义,最早称为”草书”。而今草出现以后,为了区别于今草,故称其为章草。历史上章草的著名人物还有:杜度,崔瑗,索靖。


今草为草圣张芝所创,其体势奋逸,气脉通达,一笔而成。故有“一笔书”之称。“一笔书”往往被误解为一笔数字连贯,行首至行尾一笔而成。其实是指单字一笔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一笔书”为王献之所创。实际是献之善写“一笔书”,而非首创。

狂草为张旭所创,张旭喜好酒,每每大醉,呼叫狂走,乃奋笔疾书。或以头濡而书。酒醒以后自己看了都感觉神异。再写时却不能为。他说他的书法,开始时看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听到鼓乐吹奏而得其法,后又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意、法、神,是草书中的三要素。学草书者不可不知也。



行草书是一种最常用的书体,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书写流畅便捷而又易于辨识 。是古代文人士子平时书信往来,读书记事最常用的一种书体。除了正式文书和对长辈尊者的书信需要用楷书书写外,行草书是最为广泛的书体。有书名者无不善于行草书的。


现代还有一些创新书体,称为“草隶”,也有的人发明的“草篆”,还有的“草体魏碑”。此类书体为极少数人的尝试性创造,并不为大家的共识。更有一些“乱绳索草”,此非正道,不足以论。


子衿tjk


草书是最早的辅助文字。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小草,这种草书,在隶书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著名的《平复帖》就是保存下来的隶书的草书,也是小草。

小草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与隶书不同,二是笔法合并简化,所以,写起来流畅快速,三是一个字一个字互相独立不连缀。此外,还有“章草”,这种草书,隶书的笔意比较明显,但是流畅快速,也是独树一帜的草书。

这些草书,都出现在魏晋以前。


王羲之继承了汉代的草书,创造了新的草书,是相对楷书的快速写法。

王献之更进一步,创造了“一笔书”的草书,这种书法一气呵成,字与字之间不再那样分明,而是互相争夺空间,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互相连缀的但是,还没有连缀串通。

唐代的张旭与怀素开创了草书新局面,他们的草书,一笔万字,有时两三个字会叠合一起,有时一个字就占据五六个字的位置,大小不一,穿插连带,往返回复,连绵不断,气势奔腾,常人不可企及,后人称之为狂草。

狂草是草书的最高境界,技术难度很大,自由奔放而又法度不失,是书法家非常向往的书体。

从风格来说,草书就是小草和狂草,狂草也叫大草。

从历史的发展演进来说,草书经历了汉魏时代的章草,晋代的小草和唐代的狂草。


千千千里马


草书大类别就章草,今草两种。

章草由隶书出,保持有隶书的面貌,如横画依然上挑,左右撇捺分明。代表书家有,史游,黄象,陆机,索靖等。

今草相传是张芝从章草变化而来。今草流派众多,大致分三类。

一,张芝,张旭,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体势连绵,笔意奔放。

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草书,行,草夹杂,用笔秀丽。

三,智永,孙过庭一派,草法规范,字字区分,不作连绵。


王建强书法



由隶书演变过来的叫章草,由真书演变过来的叫今草,今草又叫小草,由于书写的程度,又细分为行草书、草行书、大草书、狂草书。


竹筒藏豆


草书有章草、小草、狂草,章草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是隶书的快写;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产生,狂草是小草之后最恣肆抒情的写法


善之


草书按照时代和体势的不同,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1、章草,产生于汉代,由隶书的快写而成,出现比楷书略早。基本保持隶书的体势和用笔,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字绝不相牵连。

2、今草,在楷书和行书开始流行之后,大小相间,粗细杂糅,正斜相倚,彼此呼应,其变化比章草多得多。

3、狂草,是一种特殊的今草,比一般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笔势连绵,大起大落,变化无穷。

草书变化多,一般人不认识,实用价值并不大,但其艺术价值却很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草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魏晋时期草书,代表如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张芝、二王的今草,此一类多是魏晋时期的那种高古笔法。第二类是唐代的颠张醉素,此二人的篆书多以篆籀笔法,以篆入草,可谓经典。第三类就是明清时期的草书,代表人物为王铎、徐渭、张瑞图、倪元璐等书家,这类书法或取法于二王,或突破传统,以大开大合,长幅条屏为主,气势夺人,精彩万分。


苍钟


问题其实很简单,练习书法的人都懂,章草,今草,今草又分小草和狂草。其他的例如行草,也是有的。草书的关键是如何从点画到使转的过度应用。练习什么草书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我主,然后以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可以多种结合,不要局限于一种,互相结合参透,灵活运用。我认为可以先从练习隶书和章草开始,因为他们上可连接小篆,下可连接魏碑,晋唐的楷书等,灵活性比较大。可以左右逢源,可上可下。当然,练习草书,二王等历代的草书大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