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系列報導」海滄揚帆後來居上 創新驅動廈門「芯」動能

「海西系列報導」海滄揚帆後來居上 創新驅動廈門“芯”動能

近年來集成電路成為各國發展的必爭高地,繼2014年後,在大基金推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奮起直追,但多年來,芯片對外依賴度仍高,其2017年芯片進口額再次擴增至2601.4億美元超過進口原油,並再登新高。

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民生國計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自主創新的集成電路產業推動。在此背景下,站在“新徵程”起點上的廈門海滄,正以其獨特創新理念,奔跑轉型蛻變的“芯”跑道,成為廈門跨島發展的重要核心。

如今的海滄正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因地制宜發力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和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立足“產業立區、對臺融合、特色創新”的規劃,海滄正打造高端前沿的國際一流產業體系和海灣城區,吸納兩岸人才,群聚產業規模效應。

規劃到2025年,海滄區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將不低於500億元,設計和封測將是重點發展的兩個方向;生物醫藥產業預計實現產值400億元;新材料產業預計實現產值190億元。

後發先至 打造產業差異化優勢

走進坐落於海滄大道的廈門中心30層的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憑窗望去,映入眼簾的一面是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和廈門本島,另一面是鱗次櫛比、有序建設的新城。

「海西系列報導」海滄揚帆後來居上 創新驅動廈門“芯”動能

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總經理王匯聯

“海滄具有‘後發制人’的優勢:區位優勢明顯、營商環境較好等等。”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匯聯接受DIGITIMES採訪時表示,在推動集成電路產業落地的過程中,海滄明確自身定位,結合國內外產業態勢和階段,在半導體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實現差異化的精準定位。

同時,依託專業團隊、專業平臺,將政府資源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海滄儼然已從零基礎的“邊角地”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暴風眼”之一。

海滄在2016年底確定產業立區起,經過一年多來務實開拓,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集成電路逐步顯現其產業規模效應。通富微電、士蘭微、芯舟科技、廈門金柏等一批總投資350億元的先進集成電路產業項目展開,更有綠芯半導體、鑫憶訊等多個項目相繼選擇落戶於海滄信息產業園區。

「海西系列報導」海滄揚帆後來居上 創新驅動廈門“芯”動能

創新開拓 搭建專業化產業平臺

高速高質的發展需要高起點的產業平臺依託,使得資源配置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海滄率先全市,在工業領導、市場化招商、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集成電路的招商引資為例,海滄的集成電路產業用一年的時間後來居上,離不開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的成立運營。

王匯聯分析指出,相比傳統招商引資,專業化招商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效率更高,在招商、投資併購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精準研判和有效溝通,確保質量和成效。”

王匯聯還指出,海滄依託專業化團隊與平臺,遵循市場化規律,構建起“政府+園區+基金投資公司+專家委員會”機制來統領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產業發展、運營管理、資源集聚、金融擔保等服務。

產業發展的初期資本引導是一重要途徑。王匯聯還透露,隨著業務發展需要,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今年開始將會籌劃募資總規模達10億元的基金。

「海西系列報導」海滄揚帆後來居上 創新驅動廈門“芯”動能

打造500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過去廈門經濟發展受地域狹小限制,為適應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拓展更寬廣發展前景,集群效應明顯的集成電路產業,成為廈門破解新舊動能,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按照全市一盤棋,差異化佈局、錯位發展”的思路,海滄出臺了《廈門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海滄區實施方案》,以及配套的產業扶持政策和人才政策。其中,為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集聚,海滄一次性拿出最高800萬元的購房補貼,還將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人才獎勵或補助。

廈門擁有毗鄰臺灣地區的地利之便,其人文環境及生活習俗相近,使其成為對臺胞,特別是臺灣半導體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王匯聯指出,“發揮與臺灣地區融合發展,雙方能共同實現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