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評草書作品?

胡塗山人


我看草書作品首先是看它順不順眼。這個順不順眼從個人的好惡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是跟每一個人的學習書法的程度,審美層次的高低,文化和修養的積澱,傳統的觀念,讀帖的多少都有很大的關係。



本來是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有的人看它不順眼是很正常的。我曾經同一些書法愛好者同時觀看展示作品時,發現一些俗書往往會得到更多的人認可。而一些既有傳統,又有自己個性特徵的書法作品反而叫好的人很少。

書法界寫草書的人,往往開始都寫得比較正規,寫得比較傳統,寫得能夠讓人認識。但寫得多了就不那麼傳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書法家會更在意自己個性的發揮,情緒的宣洩以及同傳統與時風拉開距離,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


書法是藝術,雖然有技術性的東西,但不是主要的,尤其是草書,特別是狂草書,更在乎的是心靈的感動,情感的附著,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真正有出息的書法家源於傳統,但絕不囿於傳統,他們在乎對古人的傳承,你更在乎自己的標新立異。這種標新立異往往會受到質疑,得不到理解。比如現在網上大多數人詬病的所謂醜書,其實他們大多數是書法界真正精英,他們對書法的艱苦探索,銳意創新是一定會在書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我們往往看不慣,難還不是因為看不懂?我們看他們書法作品醜,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的審美層次低?所以你要想真正客觀科學的品評草書,首先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審美層次。高書不入俗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事實。


高培書畫琴


草書的學習與欣賞,都應在對傳統草書碑帖研究基礎上,循序漸進。章草、今草、狂草,多吸收和學習古人的智慧與情懷。草書不僅僅是性情的揮發,而是有了堅實的基礎後的情感綻放。

草書欣賞

第一節 張芝《冠軍帖》



從藝術角度來講,草書是書法用筆、用墨的較高階段,對結字及整體章法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非一般學書者所能達到。東漢時期的張芝,三國時期的皇象,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及唐代的張旭、懷素等草書大家,均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對後世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

《冠軍帖》傳為張芝所作,刊於宋代《淳化閣帖》。其書法用筆沉著痛快,整篇氣勢磅礴,極富變化。

第二節 皇象《急就章》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三國時吳國廣陵江都人。尤善章草。《急就章》原名《急就篇》,傳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為兒童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等方面,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唐代以後,《急就章》的蒙學主導地位逐漸被《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所代替。

《急就章》傳為皇象所書。其書法章草和楷書各書一行,字形規範,筆力剛健。結體略扁,字字獨立內斂,各不牽連。點畫簡約凝重,含蓄樸厚。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至今仍為古章草書的代表作品,也是公認的章草範本之一。

第三節 索靖《儀帖》



索靖(公元239-303年),字幼安,敦煌 (今甘肅)人,張芝姊之孫,西晉著名書法家。歷任尚書郎、酒泉太守,官至徵西司馬,人稱“索徵西”。尤精章草,得張芝草法而自成一體。

《月儀帖》傳為索靖所書。其書法氣勢峻邁,法度謹嚴,是著名的古章草書作品。

第四節 陸機《平復帖》



陸機(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與其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

《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真跡,字體介與章草、今草之間,仍帶有隸書筆意,但沒有隸書那樣波磔分明。用筆多禿筆枯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清新,每個字雖不相連,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裡行間透露出書家的儒雅與睿智。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五節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品之一,系唐太宗李世民所收王羲之草書簡札的連卷刻本,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據考證,此帖多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書信,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其書法非常從容、不受法度的拘束,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被譽為“書中之龍”。

第六節 王獻之《中秋帖》



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中秋帖》是王獻之“一筆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書法筆勢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

第七節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字伯高,吳郡(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唐代著名草書大家。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來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著稱,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

此帖書法筆勢縱橫飄逸,奇偉雄強,通篇動靜交錯,跌宕起伏,滿紙如龍蛇飛動,又有急風驟雨的氣勢。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第八節 懷素《自敘帖》



懷素(公元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湖南人,唐代著名草書大家。懷素十歲出家為僧,學書極為刻苦,常用芭蕉葉代替紙張練字。

《自敘帖》被認為是懷素晚年的代表作品,通篇為狂草,運筆圓勁挺拔,奔放流暢,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上下呼應如同急風驟雨,其豪邁氣勢,銳不可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九節 孫過庭 《書譜》



孫過庭,字虔禮,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譜》是中國書法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書文並茂的典範。其書法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之遺風。

第十節 黃庭堅《諸上座帖》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書法家。善詩詞,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出於蘇軾門下,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在書法上,他與蘇軾、米芾、蔡襄被稱為“宋四家”。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用狂草書寫的五代時期文益禪師的《語錄》,其書法筆勢飄逸,氣勢開張,滿紙如行雲流水,狀如雲煙,可謂登峰造極之作。

第十一節 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



祝允明(公元1460—1527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書法家。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號枝指山人、枝山居士等,世稱“祝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

此帖書法筆法剛勁,筆勢雄強,結體變化豐富,縱橫馳騁,為明代中期狂草書法的經典作品。

第十二節 王鐸《杜陵秋興詩卷》



王鐸(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著名書法家。其書法獨具一格,在筆墨上有著開拓性的創新,對後世影響頗深。

《杜陵秋興詩卷》為王鐸草書代表作品。通篇草書筆力雄強勁健,灑脫率意,氣勢宏大,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充分反映出王鐸對杜甫詩詞的鐘情,同時也抒發了王鐸的創作激情。

顛張醉素皆是狂, 長史仙絕素和尚。

揮毫潑墨龍蛇舞, 呼號雲煙起風浪。

一觀公孫舞劍妙, 二看夏雲奇峰揚。

古詩四帖側鋒俱, 自敘通篇中鋒強。

後人輪轉師門下, 難得草聖聚萬象。

神來之筆不常有, 醒後方知夢一場。

戊戌盛夏 安書楷《顛張醉素歌》(修訂版)

老安整理



薪火之路


兩幅字,優劣殊判。草書作品更顯大氣,有酣暢淋灕、一犇千里之勢,彰顯品位、懂書、懂藝。從作品可以看出,是高手佳作,線條韻律感極強,大開大合,用筆老道和嫻熟,要叫我選,必選這幅草書作品。第一幅作品,總體感覺字比較糊,也就是墨豬字,功力也尚淺,與書法有點遠,像是隻是寫毛筆字而已,少了書法的藝術性和欣賞性


西漂族


都很不錯的,有功力



水清石出0518


兩幅都不錯,可見右幅在王鐸大草上下過較深的研究與臨寫。我深有體會,踏踏實實地寫到這個程度已非常不易了,草書與篆書是最難的了,繼續磨練,可以再寫寫黃山谷的草書。幾個帖字數都挺多,有益多學些字的寫法,更益掌握黃的特點,黃字中鋒筆劃運用的好,絞轉筆法好。大草折轉不要太多,多了顯野,旭、素草書轉多折少,雖狂不野。


陳元棟


這兩幅作品都一般!第一幅字底格寫齊了;其次,個別字不夠規範:如思字、柳字、不字。第二幅字像一幅作品,比第一幅強。但是,亦有不妥之處。如整幅書法的第一字:禪字偏旁部首筆畫粗壯,頭重腳輕;敗筆也。個別字亦有不規範之處。如:語字、問字、知字。知字像去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