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魁北克這個法語省給我的印象是相對保守,對自己法式文化的堅守,對自己法語的執著,看到魁北克老城就能明白這裡的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傲嬌,看到奧爾良島原生態的環境,就會讓人感覺到現代社會被島上的居民嚴格地隔離在聖勞倫斯河的那邊。魁北克城的小香普蘭街和蒙特利爾的聖凱薩琳大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堅守傳統的樣板一個是國際化都市的典範。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蒙特利爾

怎麼說呢?同在一個省的兩座城市給世人呈現出完全迥異的風格。如果和中國進行類比的話,魁北克城更像是西安,而蒙特利爾則像上海。處於內陸的西安讓人想起的都是兵馬俑,而沿海的上海則讓人想到了流行。一個是古都,一個是魔都,保守與活力,傳統與開放,就像魁北克城與蒙特利爾一樣,一靜一動地同在這個法語省裡。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蒙特利爾的秋天

不過蒙特利爾的開放程度可不是咱們大上海能比的,就一個例子,市政府的官方網站有這樣描述:“作為加拿大最寬容和最開放的大都會之一,蒙特利爾的同性戀村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性戀聚集地,不管你從哪兒來到這裡,這個村莊提供男女同性戀像家一樣安全,友好的和麵向社區的生活方式。”覺著寬宏嗎?包容度怎麼樣?市政府網站可不是隨便說說,在蒙特利爾同性戀者可以根據加拿大法律進入任何加拿大機構做事。不會受到任何阻撓,如果遭遇阻撓,同性戀者可以依據相關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這種包容度即使在西方國家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吧?大街上的廣告、雕塑以及燈光都顯示出國際化大都市特有的活力,街邊的店鋪、年輕人的衣著以及整體城市的顏色,明顯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和魁北克老城的那種沉穩、底蘊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其實我說這麼多不如蒙特利爾的一個綽號更平鋪直敘,那就是“設計之城”,想想吧,沒有國際化的視野想擁有這個綽號那可是白日做夢的。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金秋時節的蒙特利爾

不過說實話,這種極端的例子和我們普通人沒有什麼關係,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觀察一些我們普通人的點點滴滴。例如美食,說到美食咱們還是從頭說起,哪個是頭兒呢?食材,任何美食都是從挑選食材開始,那我們就來看看北美規模最大的菜市場吧!這個位於蒙特利爾小意大利區的名叫讓塔隆的菜市場,是最受當地人喜歡的市場,因為這個市場中一半的果蔬是本地種植的,它們的價簽上一般會有魁北克的字樣和一顆小紅心,而外來的產品則沒有。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澳大利亞那個袋鼠三角標,必須是原料產自澳洲,還得是澳洲加工生產的純澳洲品牌才能擁有這個商標,哪怕是在國外買的材料自己加工出來的國產品牌也別想擁有這個標示。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蒙特利爾夜晚燈紅酒綠的街道

咱們說回這個北美最大的菜市場,其實論規模和中國的比那可是什麼都不算,農村趕大集的時候還得佔滿整一條街呢,所以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規模,而是它的“質量”,完全區別於國內菜市場的售賣商品。甭管是蔬菜還是水果,一個個乾乾淨淨,恨不得上去直接咬一口,純白的洋蔥、黃色的豆角、紫色的胡蘿蔔,這哪裡像在逛菜市場?簡直是在參觀天然工藝品商店。這個市場果蔬鮮亮飄香,各種食材爭奇鬥豔,光看這賣相就讓人口水連連。我想感動我的不只是果蔬的賣相,而是商販們的生活態度,能年復一年的讓展臺上的商品如此誘人,後面所付出的勞動和對生活的態度一定是我這樣散漫慣了的人所不具備的,這真得有常年對待工作的熱情,不然如此精心“打扮”這些果蔬我想一般人真堅持不了幾天。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展臺上每一個小南瓜都成了卡通人物

魁北克人是格蘭德河以北最為能吃會做的人,因為他們有著傳承於法國的味蕾和胃口。傳統的魁北克菜以法餐為基礎,融匯了其他國家移民的美食,又根據本地的氣候和物產做出調整後形成。蒙特利爾這種帶有更多移民印記的城市,實實在在是一座美食國際大都市。但甭管如何國際化,蒙特利爾必須得有自己的看家美食才能在世界眾多美食都市中站穩腳跟。我想蒙特利爾的看家菜要非煙燻肉和百吉餅莫屬了。煙燻肉這道菜曾經被《國家地理》和CNN評選為最佳美食,深受媒體的熱愛。而煙燻肉味道最正宗的非Schwartz Deli莫屬,這家店已有80多年的經營歷史,持久不變的就是煙燻肉感人的味道。大明星席琳迪翁就是因為太愛吃他家的煙燻肉,最後入股了這家店,終結了它80年來家族經營的模式。但讓我最感興趣的則是另一種食物,用我自己起的名字就是:“北美洲的饢”!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北美洲的饢”

其實這種食物真正的名字是百吉餅Bagel,我每次去美國自駕旅行的時候,實在找不到中餐的時候就會買這種食物。它的味道就像北京大街上賣的那種新疆的饢,外焦裡嫩很有韌性,嚼在嘴裡十分彈牙,面香隨著不斷咀嚼而香氣四溢,我覺著只要是中國人都能喜歡上這種食物。我個人在哈佛大學就曾經因為吃百吉餅太過痴迷忘記了時間,因此還吃了一張違章停車罰款單,當時我直接把紅色的罰款單夾在停在我後面的一輛奔馳車的雨刷片下面了。奇怪的是百吉餅和燻肉這兩種蒙特利爾的看家菜卻和法國文化沒有牽連,這在一直堅持著法式風格的魁北克可算是太過稀奇的事兒了。這要感謝東歐的猶太人,不是以色列那樣的猶太人,是頭兩側有兩撮頭髮打扮的那種東歐猶太人傳過來的。經過百年的堅持,百吉餅已經得到蒙特利爾市民的認可並和我一樣深深地愛上了這種食物。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正在烤制百吉餅的廚師

好!咱們細細聊一下這兩種蒙特利爾的看家菜。從哪個開始呢?好,就從百吉餅開始。咱們從最著名的百吉餅店說起,Fiarmont Bagel是創立於咱們五四運動的1919年,創辦人Isadore Shlafman以手工揉制,並用炭火烤制百吉餅,同樣的製作流程一轉眼就堅持了小100年,目前是家族第三代經營,店面坐落在 Avenue Fairmont Ouest上,兩層樓的磚造建築仍然是70年前從舊址搬過來的模樣。這家百吉餅老店至今還保持著每天24小時的工作方式,一天能生產12000個左右的百吉餅。它的成名還要感謝出生在蒙特利爾的名叫查米托夫的宇航員,當年是他帶著18個芝麻百吉餅飛向了太空,而這18個百吉餅正是出自這家店,店老闆也正是他的表哥,不用說了,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這家店一直火到了今天。而我在蒙特利爾卻去了另外一家同樣著名的百吉餅店St-viateur Bagel,原因很簡單,它與最正宗的燻肉店Schwartz’s同在一個街區。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誘人的百吉餅

這家店是來自波蘭的移民Mr. Myer Lewkowicz ,他在1957年開了第一家St-Viateur Bagel,50多年一路走來,目前已有4家百吉餅烘焙店,以及3家附設座位的餐廳(Café)。歷史雖沒有Fiarmont Bagel長,但看著它顧客盈門的場景,不得不說這家店已經成為在蒙特利爾與Fiarmont Bagel齊名的百吉餅店了。站在店堂裡,看著食客們把百吉餅從中間剖成兩個環,在剖面上抹上厚厚的奶酪醬,再配上燻肉、金槍魚或蔬菜沙拉和一杯加拿大獨有的冰啤露,想吃甜的可以點個巧克力或肉桂口味的,想吃鹹的就點蒜香和洋蔥口味的。百吉餅往桌子上一擺,看著就能流出口水。剛出爐的百吉餅外皮酥脆,咬破之後,一股混合著面香、蜜香、烤木香和芝麻香的味道充斥於口鼻之間,那種讓人溫暖的香氣確實叫我有種撕心裂肺的感覺,不為別的,就因為今天是我每週固定的斷食日,只能看著別的食客大快朵頤,而我只有傻傻地站在那裡用眼睛和鼻子感受人家是如何滿足口腹之慾的。

魁北克法語省的另類城市 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就是這家店,我只能傻站在裡面的那家百吉餅店。

不能說百吉餅了,太折磨人了,咱們還是說蒙特利爾另外一種看家菜吧。由猶太人創立於1928年的Schwartz Deli,這家店只賣一種食物:煙燻肉。遵循八十年的古法秘方,天天新鮮烹製,讓這家餐館永遠川流不息,隨時處於客滿排隊狀態。如果要拿著百吉餅夾上這種燻肉會是什麼樣的享受呢?算了,不想了,那天這兩樣蒙特利爾的看家菜我可是一樣都沒吃到,我再說下去的話就是純屬欺騙各位了。那這兩樣看家菜到底好在哪兒呢?有什麼別人不具備的特殊口味?為什麼能讓國際大明星席琳迪翁掏錢入股?所有這些答案大家只能自己親自去一趟魁北克,去一趟蒙特利爾,親自用自己的牙齒、舌頭、味蕾去體驗那與眾不同的口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