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吕布是在酣睡中被两个部下绑缚之后,开城门送与曹操的,并且在城南门(白门楼)就地论处。

临刑前曹操问:“如今被我所擒,有何话说?”

吕布的回答是:“若非部下叛变,未必被擒”。

陈宫的回答是:“如果吕布听我之言,未必被擒”。

虽然同样的的回答,但其中的意思差别大了:

吕布是在找借口,陈宫是在表达内心的绝望;吕布在求生,陈宫在求死。

虽然二人均死于曹操的刀下,但实际上二人均非曹操所杀:

陈宫是自己求死,吕布却是死于刘备一言。

先不说陈宫,今天咱就来看看刘备如何一言杀吕布的。

此事说来有些渊源,还请诸位看官,先听我啰嗦一下吕、刘之间的这段恩怨吧。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先有两条线:

一条线是,曹操为报家仇,出兵徐州,刘备出手相救,解徐州之围。徐州牧陶谦感刘备之德,又加上曹操对徐州志在必得的压力,愿把徐州让与刘备。陶谦三让,刘备三辞,直到陶谦死后,刘备才“权领”徐州牧(自始至终没有朝廷批文)。

另一条线是,王允巧施“连环计”,吕布杀董卓之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张济等人趁机作乱,攻入京城长安,王允被杀,吕布败逃,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扬、张邈,均不能相容。最后吕布投靠新得徐州的刘备,并将其安置在离徐州不远的小沛(沛县)。

从此二人之间的恩怨就开始了。

曹操觊觎徐州已久,于是采纳谋士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以天子的名义让刘备进攻袁术。没想到刘备出兵袁术之时,吕布在背后趁机占了徐州,刘备讨伐袁术失败,无路可走。吕布却“大方”起来,请刘备回徐州,又将刘备安置在小沛(两家换了一下位置)。

出于无奈,刘备只好答应,暂驻小沛,与徐州吕布相互守望。不久袁术派大将纪灵率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本欲不救,鉴于小沛与徐州的唇齿关系,又不可坐视。这便有了“辕门射戟”的故事,就是吕布从中调停,避免了纪灵与刘备这一战,等于说是解救了刘备,名义上刘备就欠吕布一个人情。为此吕布还对刘备说过:“我今日化解了公之危难,他日公得志,不可相忘啊!”(这是吕布第一次向刘备讨人情,而且还是顺水人情)。

闻听此言不知刘备心里作何感想,但表面上刘备还是表示再三感谢。

刘、吕两家,虽貌合心离,也相安无事。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辕门射戟

引起两家矛盾的导火索是刘备的三弟,张飞。

张飞一直是极度藐视吕布的,因为张飞是“忠义”的代表。吕布两次认人作父(先是丁原后是董卓),后又杀之,吕布的为人为张飞所不齿,曾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很恶毒的哦)。

张飞对吕布的态度也许就是刘备对吕布的态度,只是张飞表现在外,刘备暗藏于心。

有一次,吕布使人去山东买回一百五十匹好马,半路被张飞抢了。吕布本已忍张飞很久了,这回怎能罢休。不顾刘备的面子和人情,出兵围攻小沛,声称讨马!

刘备突围投了曹操。

曹操率大军征讨徐州,吕布兵败,退守下邳(徐州一郡)。

两个月后,城内生变,被部下生擒送与曹操。

......

啰嗦多了?好的好的!我说重点!

在下邳城南门的城楼(白门楼)上,曹操开始就地处置吕布等人。

吕布虽勇,但是贪生怕死,在生死面前毫无英雄气概。眼看着自己的部下被处死,就连一向依赖的谋士陈宫也慷慨赴死,弃自己于不顾。

吕布怕了,又想到了自己看家本领:投降!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当时刘备已投曹操,就站在一旁,吕布看周围没有能搭上话的,唯有刘备。就趁曹操下楼劝陈宫之时,向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相救?”(我就搞不明白:刘备有啥理由救你)。

刘备点头表示答应。

等曹操上楼回来,吕布连忙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是我吕布,如今吕布愿降,公为将军,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

(恭喜吕布答对了!其实曹操也是这么想地!)

曹操很得意,以为终于得了吕布这员猛将,于是转头问刘备:“玄德公以为如何?”(不乏炫耀之意)。

刘备很镇定说:“公不见丁建阳(丁原)、董卓之事乎?”(你忘了丁原、董卓怎么死的吗?)。

这是在揭短啊!吕布听罢,怒不可遏,大骂刘备背信弃义(孰不知自己最无信)。又将“辕门射戟”之事搬出来讨人情(第二次要人情)。

这也许是他向刘备张口求救的唯一能算理由的理由吧,可惜如今也靠不住了。

在刘备眼中,“辕门射戟”算是人情吗?就好比,你无端夺人一块肉,看人家饿了,又分给人家一口汤,回头还让人家感你的恩,是不是有点搞笑?

就算是人情好吧,需要讨要吗?

关于这个问题,曾仕强先生评三国对此做过发表过看法:“人情不讨,人情还在,人情一讨,全没了”。

这道理吕布不懂。

再看曹操的反应:

曹操一听刘备的话,好像恍然大悟,脸上的得意表情顿时消失,立刻下令将吕布,缢死!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刘备一言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两个问题:

一个是刘备为什么要支持曹操杀吕布?

一个是刘备一句话为什么能够致吕布于死地?

这两个问题还得看刘备与曹操心理暗战(这才是高手对决)。

先说刘备为什么要杀吕布?

明面上,人们都认为,刘备支持杀吕布无非两个原因。

一是,吕布“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为人,不入刘备法眼;再就是两家在徐州结下的一系列恩怨。

光是这些吗?

其实这中间另有深意……

刘备投靠曹操,那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曹、刘二人都认为对方是英雄(煮酒论英雄是后话),绝非池中之物,终有一天会成为对手。

那问题来了:既然刘备知道吕布是反复之人,又清楚曹操是日后的对手,那为什么不劝曹操接受吕布,借吕布之手,待有朝一日,像杀丁原、董卓一样杀掉曹操呢?反而立刻就借曹操之手杀了吕布呢?

(问得好!)

因为刘备还明白一点:那就是曹操远非丁原、董卓之辈可比。

曹操如果不杀吕布必重用吕布,重用吕布必防吕布,既能以“利”诱使吕布死心塌地,又能以“术”将其牢牢控制,不能为害。一旦吕布为曹操所用,必然如虎添翼,成为日后更强劲的对手,所以刘备决不能让曹操得逞,吕布必须死!

(好阴险!)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二位英雄

那么为什么刘备仅凭一句话能够致吕布于死地呢?

这个问题简单点儿。

因为刘备这句话是从曹操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曹操生性多疑,虽然对吕布人品也是不看好的,但刘备又清楚,曹操只看重才能,不管人的品行。你看,许多的乌合之众投靠曹操之后都被曹操充分的利用(除了徐庶,因为徐庶不是乌合之众)。

所以说吕布的那些污点不影响曹操对他的欣赏。

但是刘备的这句话说的突然,让曹操的心情从“得意”一下降到“恐惧”,振聋发聩,惊出一身冷汗,疑虑顿生,猝不及思考。

就在这一刻,曹操感觉刘备所言乃天下之至理!所以立刻采纳,不必关押审理,就地处死吕布!(与后来杀蔡瑁、张允有类似之处)。

三国第一虎将,为何被一句话所杀?

曹操

刘备对曹操心理的把握真是恰到好处!(高明啊!)

反过来如果说,刘备从自己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是什么结果呢?

比如说:“吕布见利忘义,乃反复小人,不可留!”或者“吕布乘人之危,夺我徐州,非大丈夫所为,该杀!”等等。

这样曹操会怎么看?会杀吕布吗?

我想不会,太没有说服力!所以说刘备是抓住了曹操的心理,并且巧妙地利用。

总之吧,“白门楼”这一局,其实并非是曹操战胜了吕布,而是刘备战胜了曹操!

参考文献/毛批本《三国演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