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不敗戰神,自己也被譽項羽再世,爲何起兵兩月即兵敗身死?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楊廣不顧大修運河及修長城所帶來民怨沸騰,再次徵集大軍二次攻打高句麗。此時百姓已被無盡的勞役和繁重的稅收,壓迫得走投無路無以為生,於是紛紛起兵造反,一時隋帝國的各地叛亂如燎原之勢。這時正在黎陽負責大軍後秦供應的楊玄感,瞅準時機,迅速起兵造反。

楊玄感是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的兒子。楊素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他的用兵謀略往往出人意料,能非常巧妙的配合指揮各種兵種作戰,一生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隋帝國的統一立下的不朽功勳,堪稱為一代不敗戰神。因此在楊素的培養之下,楊玄感也有著較高的政治眼光和較為深厚的軍事素養。

父親是不敗戰神,自己也被譽項羽再世,為何起兵兩月即兵敗身死?

不過楊素在朝中雖然德高望重,在楊廣被立為太子並最終得以成功登基為帝的過程中,也立有大功,但功高遭忌,因此楊廣對他是又恨又怕。大業二年(606年),楊素去世,楊廣竟說“虧此老匹夫早亡,若其不亡,吾終滅其族也!”這讓楊玄感心生不安,開始有了反心。

於是在公元613年6月,楊玄感趁著隋煬帝大軍遠在高句麗之際,於黎陽正式起兵,幾天內部眾就增至十餘萬人。這時李密向楊玄感獻了三條計策:上策是,入薊城,斷歸路,候楊廣隋軍糧盡崩潰;中策是,襲佔關中,號令天下,讓隋煬帝退無所據;下策是,就近進攻洛陽,但有頓兵于堅城之下的風險,失去戰機。

父親是不敗戰神,自己也被譽項羽再世,為何起兵兩月即兵敗身死?

李密的三策雖短,但卻是滅亡隋朝總的戰略指導,有著廣泛而深刻的戰略內涵。但楊玄感自恃兵力強盛,認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於是率眾向洛陽進軍,這也就為楊玄感最終的兵敗埋下了伏筆。如果戰略方向選擇錯誤,那麼即使再好的作戰戰術也難成大事。

洛陽被圍後,隋刑部尚書衛玄即率數萬軍馬趕來增援。接連數戰,隋軍連戰連敗。楊玄感本就勇猛力大,有戰功威名,今見連戰連勝,銳氣更勝,每戰都以身作則,執長矛衝鋒陷陣,勇猛無敵,因此楊玄感就被時人譽為“項羽再世”。不過楊玄感雖然一路勢如破竹,取得了不少戰果,但這也因此耽誤了不少時刻,讓隋軍的主力得以回師。隋煬帝又下詔全國精兵入衛勤王,一時圍住洛陽的楊玄感,反而被隋軍形成了反包圍態勢。

父親是不敗戰神,自己也被譽項羽再世,為何起兵兩月即兵敗身死?

迫於壓力,楊玄感只好採取李密的“中策”,放棄洛陽取關中。不過此時隋軍主力已逐漸集結完畢,楊玄感已難以脫身了,在路上就被隋軍追上。於是只好與隋軍展開決戰,但因隋軍勢眾,楊軍敗北,楊玄感僅率數十騎逃脫。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就讓他的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

聲勢浩大的楊玄感起義,僅僅只維持了兩個月就被平定,雖然有隋軍實力尚大的原因,但和楊玄感在戰略選擇上的錯誤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開始楊玄感選擇的是李密的“上策”或是“下策”,那麼結果肯定會大相徑庭,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不過楊玄感的起兵為時雖短,但卻動搖了隋帝國的根基,這標誌著隋朝統治階級的分裂,嚴重的削弱了隋統治勢力,為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